分享

都市暗格:与你同床共枕的那个人,或许你根本不认识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作者:Haz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网络侵删

书名:《度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1

作者:黄国峻

城市中一间四方的格子屋里,天花板一罩,门窗一锁,就只剩餐桌上和你面对面坐着的人,或是再隔了一个四方小块,用wifi陪着你的微信好友。

在城市中奋斗的人们很难用什么词去定义「亲近」,人们自然而然地用物理层面较长时间的陪伴拉近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再用身份去界定社会层面的距离,你们是亲近的朋友、恋人、家人。

但亲近之人或许会有让你「意外」的一面,他们像瞬间翻面的游戏纸牌那样突然让你感到陌生,你所定义的「亲近」在这样的反差感面前似乎一点都不受用。

明明吃着一样的饭菜、聊着同一个话题:上班途中的见闻、工作的内容,就算是在微信里,一对一的对话框中也只有你们二人的头像,所能想象到的距离近到不能再近,为什么我们和自己觉得是最为亲近的人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距离呢?

或许「觉得亲近」正是都市里生活着的男男女女对距离感最尴尬的误判,在以对方作为第一人称的视角里,也许你们并没有那么亲近,也许你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了解对方。

黄国峻的小说集《度外》就将这人与人交往间最细微的感情置于都市家庭的社交往来与家庭生活之中,他以骆以军所言的心之猿意之马,窜跳出原本画框剧场中,静峙展位的主人公,以博尔赫斯所说的「编沙为绳、铸风成形、梦中造人」相反之物理形态,随意翩跹,绘造出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透明的壁垒。

《度外》一篇写了痛失亲人的东方青年为疗愈伤痛,来到嫁给西方人并定居西方国家的姑妈家短居。在这一屋檐下,有完整的家庭、亲戚血缘、读书聚会,表面的一派和气下却暗涌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男主人公说道:「想想人与聚合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它一个一个步骤地衔接着,原本空的,然后盛了溪水,吊在烤架上,沸腾出热气,最后倾注到一个容器内,与某种素材融合出一种香浓宜人的信仰。

这样的聚合是和谐的,又是相悖的,《度外》中所描写的姑妈一家便是团乱局。在黄国峻笔下,都市人不自知的距离感全都铺展在几个人物自语式的独白中。

城市生活中让你感到意外的是,在你看来和你最亲近的人或许有着让你感到陌生的一面。

男主人公不知道面上随和体贴的表姐内心暗自可怜他是个外地人,连享受这里生活的本领都没有。而表姐虽然被自己的母亲深深地爱着,却不知道母亲觉得女儿在自己面前只肯显出不必为她担心的模样,只肯说些让人觉得很体贴的话,这样个性随和的人很是虚伪的,她们心里并不认同别人的说法,甚至会认为自己为了迁就她人的想法而承受许多,但表面上却只是体贴。

男主人公的姑丈,在家举办一个月固定一次的读书会来达成朋友互访的目的。姑丈十分享受读书会,因为他身为一名教授,在读书会中自然地成为引导者,得到大家的敬仰。但他却不知道与自己相伴生活,共同举办读书会的妻子心里对于读书会是十分厌烦的,因为妻子不仅要全程负责准备给客人们提供的茶点,还要听着烦冗、假式的读书节目,她甚至暗自期待着大家都不主动来参加读书会,这样自己就能难得的放个假。

所谓当局者迷,在旁观者看来,「反差感」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距离感的误判,都市中的亲情、友情,都以其隐闭和矛盾导致了这种误判:我觉得我们极为亲近,却不是因为足够了解,而是因为陪伴。

但陪伴并不等同于沟通。很多时候城市中的男女只是被他人的陪伴所吸引,而被吸引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不完整的。

我们需要一个陪伴的人,家人、朋友、恋人,甚至网友也好,我们依赖于通过他人的陪伴使得自己变「完整」,我们在对谈中分享每天的生活,清空一日的储蓄,以为时间或是血缘的牵系就能达到足够的亲近,但我们却忘记了诚实的沟通,交换彼此最为真实的感受。

《度外》中的表姐虽然疑惑于朋友圈中的好友为什么都对东方人如此鄙视,尽管她们自己身上也有着东方人的血液,却从不去尝试真正的问询。

姑妈与表姐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只维持表面上的其乐融融,从来没有和女儿沟通过自己的想法,女儿不知道母亲对自己存有颇为恶意的看法,只觉得来自东方的母亲在某种心思层面上是高深莫测的,母亲也不知道女儿随和的个性是不自愿的矫饰,就像为了一出剧而易容的演员。

城市生活越来越倾向于只注重表面的展示,表面华丽的东西成了消费的首选,表面和睦的人际关系成了既定的事实,城市生活的浮躁与「单纯」,都被黄国峻看在了眼里,并将城市中的人们缺少沟通所造成的无限内向化的喃喃自语藏在行文的细节之中。

就像骆以军在序中所言的:

「我如今五十岁重读,仍震撼于那种『每一处小裂缝都抑藏着像蒸气壶的喷气尖叫』,然而最后是一幅静默的群像。」

暗涌的「反差感」在尖叫,却被表面的宁静所覆盖无声。

「储存在架子上的书本,不断增加,往上叠高,真怕它们块压垮了这筋骨,书房是一间屋子里的大脑,如果崩毁,它就算是个疯子了。」

当这种静默的疯狂不被察觉、不被诉说,意念的奔驰便永远无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就愈发成形,之后所爆发出的「反差感」注定会让人感到讶异。

为什么说在城市生活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度外》,因为都市中的人依赖着所处的这座城市,而城市街道上挖开的一坑又一坑的咖啡馆、书店、剧院、画廊,就是为了收容思维悬浮在渺渺光影和重重时序中的都市人,以便人们不会掉入危险的空洞感之中。

城市以它独到的功能陪伴着身处都市的男女们,但这种持续收纳、容存孤独的方式却不应该指向人与人之间「亲近」关系核定的标准。

读这本书不是为了生发对身边人恐怖的怀疑,而是想强调城市生活中诚实沟通的重要性。若是仅有时间上的陪伴或是血缘上的牵系而没有诚实的沟通,那么每天陪伴你聊天8小时10小时的人未必真正懂你,你也未必真正了解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的亲人的心思。

我们总说城市处处是壁垒,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就习惯将壁垒置于自己的舒适圈之外,而忽视了自己同亲近之人因为缺少沟通所产生的距离感。

这样的误判并不是意外。

你觉得陪伴和沟通是什么关系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