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测评《感谢火》|杀死那个叫「父亲」的老头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感谢火》作者马里奥·贝内德蒂跟许多拉美作家一样,作品中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尤其是政治变革方面。

作为「四五一代」成员,他身上有着备受西方中心论者青睐的「亮点」:左翼、反独裁、革命、流亡。

上个世纪,思想激进的作家在拉丁美洲遍地开花,形成一股「拉美热」。魔幻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产生一批把文学艺术沦作政治附庸的斗士,相反,意识形态成就了文学。于是群星闪耀,贝内德蒂便是这其中一颗。

可以说,《感谢火》也是如此一部不乏现实关怀而文学性极高的作品。

希腊神话中,少年俄狄浦斯反抗自身的命运而「弑父」导致一场悲剧。《感谢火》同样讲述了一个「弑父」的故事——只是在这里,主人公为了找回自我,为了发动一场掀翻国家的革命,他必须主动去杀死那个叫「父亲」的老头。「弑父」成了一种死而后生的希望。

小说主人公正深陷中年「存在主义」危机,一面是有着沟通隔阂的儿妻,一面是阴暗而卑鄙的父亲。他认为,父亲是一切恶果的魁首,为了自我救赎他必须杀死父亲,但最后,却以自杀了结一切。

把它套上政治革命的逻辑去理解其实十分简明,无非是象征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幸而,这不单是一个关于社会革命的寓言故事,还是一出有血有肉的家庭悲剧。

首先,作者在文本中使用多种叙事手法,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换,有时意识流,有时对话推进,其中穿插着诗歌文本、没有标点符号的「自动写作」文本,有歇斯底里的内心独白,同时也包含对社会和国际状况的评论。

可以看出作者尝试给小说的每部分以最适当的手法去呈现,然而并不显得「炫技」,文体之间的转变突出了切换感,能保持读者对人物的新异体验。

再者,主人公对父亲并不是单纯的「革命」,事实上,作为「爸爸」的老头始终期望着被杀死。

末尾处,父亲评价主人公的死时,说道:「不值得。我爱拉蒙。难道你不知道我爱他吗……他不杀我,是因为他依然爱着我……」对于两个人物,这分别成了两场不同性质的悲剧——主人公懦弱而自杀,老头渴望儿子审判他。

之后,故事结尾将读者带到灰暗之中,这是一种笼罩着读者意识深处的灰暗,它不仅仅可以象征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主流」,也可能指向我们身边某些迂腐而虚伪的「父辈」。

可以这么说,社会的革命变成历史只在一瞬间,而人对命运的革命,贯穿每一条生命的始终。

这也是《感谢火》,乃至拉美文学的闪耀之处。

顺便一提,《感谢火》之外,贝内德蒂有另外两部著作——第一部《休战》讲述一个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而第三部《破角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破散又重聚的故事。

若三者连成一线来读,或许能以此一窥贝内德蒂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拉美文学,总不会让中国读者失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