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之路》|我今后不再被法式浪漫所吸引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作者:麦尔苏穆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LIT.CAVE编辑部

我们会在每周一发布近期出版的书单,向读者征集评论,并在周日集结推送,本文为读者投稿的图书评论,授权「文穴」发布,不代表平台立场。

《幸福之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作者:伯特兰·罗素

「进入世界,做一个海盗也好,做一个婆罗洲上的王也好,做一个苏俄的劳动者也好;去过一种生活,使低级的生理需求几乎占去你全部的精力。我并不把这种行动路线推荐给每个人,我只介绍给那般因生活需求太容易满足而觉得苦恼的人。我相信,这样的生活经过了几年之后,一个人会觉得写作的冲动再也按捺不住,那时,他的写作一定不致在他心目中显得虚空了。」

开头引书中这一段话是因它的威力之足,我想在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而言,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讲,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观点,也绝不一定被说服,更甚会生出一些不合理的愤懑来,很想拿出些言语来对付其说教。

我想起了一段我身上有趣的事情:在一堂大学课堂进行中,那位老师发表了一种观点,原话我已早忘了,而引起我愤懑情绪的则是那种观点的大意,即年轻人得抑郁症是毫无厘头的,不过是哲学类书籍看的太早,追忙于内省而忘掉生活之故。作为当时的我看来,我所接受到的大多信念是年轻人要多读书,多思考,哲思之念使人明智,所以自然和此信念碰撞而心生愤懑。

因此更加庆幸这本书的出现于我的生命里,它的一众观念倒没有将抑郁症的年轻人和哲学书籍联系起来,可它也摆明了自己的论点:内省是好的,而不能过于自我,人之大半还是要放在对外在诸如引起兴致和招致挫折的事件上的关注,痛苦反倒因了你的关注而加深了它的威力,不自信缘于你对挫折之事单以自己的角度苦思冥想。

作者在书中引了无数次「精神分析」这个心理学流派所阐述的观点来加以叙述。了解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所提倡的观念是很「神秘学」的味道,那种感觉有点像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学说,在这个时代够不上科学的观念总是命运多舛,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似曾一度为主流的儒学般流传并不断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于我们可以在很多中外的小说名著中都看到「精神分析」的影子。作者所做的并不是为这个学派打广告,而是驳斥。

我须承认,尽管他是大作家,对于开篇的论述我是不接受的,因为精神分析的观念在此前我是不加选择地认同。可是,奇怪事情就是这180页的小书,竟让我想要摈弃所读大量关于精神分析的观点。

为什么会被这样说服,大概是他的所言的幸福学说是常人可以做到的,那是一种可以看为逻辑化的充满理性的幸福学说,他并不针对于某种人群而发出会令那种人群惊艳深人发醒的趣文,也非贵族阶级用以掌控工人而富有煽动性的宣言,他严谨的将书分为幸福「底因子」与不幸「底因子」两部分来展开论述,其中不乏晦涩难懂之处需要网络搜索一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但若理解,便接近顿悟。其中在「不幸底因子」那一板块中有一章名为《浪漫底克的忧郁》更引我深思,忍不住要在这里增加些余缀。

看浪漫和忧郁,免不了想到一样东西,那就是深情。此皆为贵族式的优雅,因为原始人眼里大半是猎物,纯粹农民眼里大半吃食,此等人群免不了生存上的苦难,却也因与自然互动,脚踏天地之故极少能挂上「浪漫的忧郁」。

而这种浪漫的忧郁打着深情的幌子的深处,是因将注意力过度放在了自己的内心而失去了对廉价生活中幸福的关注,那廉价意味着更少的文明,更少的道德责任和更多的自然。

所以为了幸福,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上,一切经过积累而终富有建设性的活动,以那工作与人际的充实代替忧郁的深情。

我想今后大概慢慢的就不会再被一些法国式的经典印象所吸引:一名坐落于咖啡厅角落的长发女子,一只手臂顶在桌上的一本深蓝色书皮上同时撑起她侧耳着的颜面,另一只手夹着细长的香烟缓缓送入嘴中,满怀着深情的忧郁向着镜头优雅的吐出眼圈。

点击「文穴阅读馆」进入服务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