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当人们在朋友圈看沙尘暴,我建议你读这些书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作者:Jay

校对:LIT.CAVE编辑部

配图:online

近些年,生态保护一直是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这段时间,沙尘暴肆虐北京,然而众人讨论的,是「蓝太阳」现象或回到公司那副「兵马俑」的样子。

在当下的语境里,「环境保护」已不再新鲜,一旦说起这类话题,我们最终回到的,也是倡议大家「从我做起」的实际行动中。不可否认,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越来越糟糕。

但是,我们希望从这个话题延伸出另一些话题,即随着科技发展,我们似乎越来越不需要环境。本期书单,我们即向大家介绍相关的书籍和理论思想。

关注环境变化也是一种文学批评,它正式的名字叫「生态批评」,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绿色保护研究,事实上,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它还没有正式被批评界主流所接纳。因为尽管文学史上有一些被称为「自然主义」的作品,但它所体现的主题比较单调,也比其他文学批评理论更为浅显一些。

生态批评这种方法大致起源于20世纪80到90年代,分别在美国和英国流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在英美两国出现了不同的变体,具体来说,美国批评家更偏向于对自然的「颂扬」,而英国批评家则试图提醒人们,地方政府、工商业和新殖民力量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英国有这方面的偏向,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历史来看,世界环境正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变糟糕的,而工业革命也是英国走向「日不落」的重要时期。

当然,这种批评很容易将读者引向「绝对正确」的道德高地,我们也不可否认,工业革命后四百年,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才能到达今天的我们。

生态批评者所反对的是「一切都建构于社会/语言中」这一观点,这看似是一种反人文社会的观点,但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我们下文会介绍,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引用凯特·索波尔(Kate Soper)的名言:「臭氧层上出现了个空洞,可语言并没有。」

它所驳斥的,是文学理论里那种「建构性」思想。毕竟任何一种理论,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环境所造成的、一种对自然的看法。因而,生态批评其实也是解构性的,它揭示了文学理论遮掩了自然环境问题的一面。

[ 1 ] 

What is Nature

作者:Kate Soper

出版社:Wiley-Blackwell

出版时间:1995年09月

本书简介

这本书从政治的角度谈论了「自然」概念的形成。作者也是生态批评中较为代表性的人物。

不过,当下在文学方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最强烈关注的,应该是科幻小说了。它不同于文学批评那样从理论入手,而是以故事本身引起大众读者对自然的关怀。这也是近年来科幻小说能获取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

从题材上说,科幻小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人类未来生存状况,二是人类和外星文明的交涉,三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联想,四是未知世界的探索。但凡涉及终极关怀的,都离不开第一类。

既然谈到科幻小说,我们绕不开刘慈欣了。

无论是之前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还是一战成名的《三体》,刘慈欣的作品都十分专注这方面的思考,科幻小说将人类放在一个以科技主导为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所回落的,依然是人类命运何去何从这一命题。

但是刘慈欣的作品也暴露出一个弱点,即个体是作为群体之一而存在的,这也是他作品受争议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三体》丧失了对个体的关怀。

[ 2 ] 

《三体》

作者:刘慈欣

出品方:科幻世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本书简介

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而科幻小说《沙丘》中,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从另一个角度到达完全不同的人文关怀。

《沙丘》的故事背景,是人类可以用心灵感应穿梭星际的高度智能文明。那里有一个干旱的星球,沙丘。

同时,它又因为生产香料而使来到这里的人竞相争夺,这种「香料」就像一种毒品,将人类引向无尽的政治斗争,除了各个学科知识所交织的一个科学幻想世界之外,作者还和我们探讨了人的欲望问题。我们知道,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让个体生命克服自身欲望,让其他生命得到更多好处,这本身就不太符合人的本能冲动。

所以,与其说《沙丘》探讨人类政治,不如说是个体跟自己的斗争。

[ 3 ] 

《沙丘》

作者:  [美] 弗兰克·赫伯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本书简介

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我们开始向环境妥协,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威胁。

正如人类社会禁止人体器官的交易买卖,但如果可以借助科技让某种动物培育人类器官,我们毫不犹豫地对这类生物赶尽杀绝。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引起我们的反思,除了我们对环境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在乎这种多样性。

智能科技发展导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相应的,我们开始对野生动物失去兴趣。

[ 4 ] 

《大灭绝时代》

作者: [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本书简介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流行用语「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统称现在受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从他们成长的一些偏好来说,游乐场、野生动物园、马戏团、海洋世界、天文馆、博物馆等这类场所正在变得无趣,因为这类场所可以满足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现在电子设备不仅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其所呈现的更直观,也更丰富。如一些鬼神漫画就比野生动物更吸引我们。

有时候我们确实会回过头来,关注自己当下的现实。我们都把动物灭绝看作必然趋势,理由是科技发展使人类在这个世界取得主导权,但更危险的是,我们如今走在路上看见一些花草绿植,都已经认不出它的名称和品类。

[ 5 ] 

《人工智能简史》

作者:  尼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本书简介

本书全面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遗传算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超级智能、哲学问题和未来趋势等,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点评。

科技发展对我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可能是「旅行」的消亡。

《瓦尔登湖》这本书几年前一度热销,梭罗在这部书中所崇尚的简朴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哲思,其实也反映了当代人对城市的浮躁生活感到厌烦。

不过,厌烦归厌烦,一旦让我们回到那种生活,不见得我们真的会怡然自得。于是,「旅行」就成了当代人日常生活里一种「逃离生活」的形式。我们通过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空间,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对其他地方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暂时离开那些束缚我们的人事物。

[ 6 ] 

《瓦尔登湖》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本书简介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这种逃避注定是徒劳的。

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相反,当代人不仅已经学会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而且都不愿意走出房间了。因为,电影可以代替旅行,电子产品所呈现的影像可以满足我们对外界的好奇心。

[ 7 ] 

《旅行的艺术》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本书简介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旅行的艺术》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我们开始接受这些被处理过的、被无限复制的影像,而渐渐忽略现实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子。当然,也许总有一天,我们的大部分活动会通过互联网和虚拟影像来实现,就像100年前的人们很难想象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完成许多工作一样,这并没有好坏之分。

本雅明在他著名的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导致「灵光」的消亡。简单来说,灵光是「一种给人以满足和踏实感的介质」。

在本雅明的论述中,「灵光」的两个要素分别是主体间相互的「对抗」、「凝视」,以及距离感。而机械复制时代使「灵光」了,今天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一切,而丧失了在场的参与性。

今天,我们已经由机械复制进入到电子复制、数码复制,我们在利用媒介复制的同时,也做了技术处理,从而不同程度满足自己的视听享受。

[ 8 ] 

《摄影小史》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本书简介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德里达曾经分析过卢梭《忏悔录》的一个例子。

在《忏悔录》中,卢梭描述了他在青年时期对德·华伦夫人的恋情。他住在德·华伦夫人的家里,并称她为「妈妈」。

「假如我要详详细细地描写当我独自一人想起我亲爱的妈妈时干过多少傻事,那我就永远也写不完。一想到她曾在这张床上睡过,我就会不停地亲吻我的床铺,还有我的窗帘和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因为这些都是属于她的。她那双美丽的手曾经抚摩过它们。我甚至俯伏在地板上,心里想着,这是她走过的地方。」

夫人不在场的时候,这些不同的物件起了补充或替代她的作用。但是,后来变成即使她在场,同样的结构、同样的对补充物的需求都持续不变。卢梭又这样写道:

「有时即使当着她的面,我也会有些荒唐过分的举动,是那种只有最疯狂的爱情才会刺激出的举动。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她刚把一块食物放进嘴里,我大叫一声,说我看见那上边有一根头发。于是她把那一小口东西吐到盘子里,我却迫不及待地把它抓过来,吞了下去。」

夫人的不在场(此时他只能依靠一些替代物,或者一些能让他联想起夫人的符号来代替),起初与她的在场形成了对照。而结果却表明,她的在场并不是可以给人以满足的时刻,如果没有补充物或者什么符号,她的在场并不意味着立即可以得到她本身;她在场时,结构和对补充物的需求丝毫没有改变。所以才出现了把她从嘴里吐出来的食物吞下去的荒唐事。

[ 9 ] 

《德里达》

作者:[英]西蒙·格伦迪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本书简介

雅克·德里达以《论书写学》《马克思的幽灵》《友谊政治学》等著作蜚声学术界,对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甚巨,也是深刻论述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的巨匠之一。

德里达写道:「通过这一系列补充,一个规律出现了:一个无止境的、相互联系的链条会不可避免地使盘旋于其间的补充物不断增加,这些补充物激起的正是它们所延宕的事物的存在感:事物本身给人的感觉,近在咫尺的感觉,或者叫原物的感觉。直接感便从中产生了。一切事物都是从这种中间状态开始的。」

由此,我们会发现,无论科技发展还是语言,我们离自然现实越来越远,也已回不去梭罗式的生活,今天,我们坐在办公室大楼看着窗外的沙尘暴,即便叹息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也还是不得不随手点一份外卖。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无奈。

最后,我们推荐一本书,就像所有关于生态保护的文章那样——我们知道无能为力,但也渴望通过这一点倡议,让我们现代人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自然与人文结合时,最美好的一面。

[ 10 ] 

《从西湖到瓦尔登湖》

作者: 郭初阳 / 汤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2015年夏,越读馆组织了一次名为「自由之路」的美国人文夏令营,为期两周,依次经过旧金山、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DC,游历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麻省理工、哥大、普林斯顿等大学,其中有四天在哈佛大学教学楼里上英语课,晚上就住在学生宿舍。

这是一趟独一无二的英语学习与文化之旅,既有对经典文本的研习,也有与美国同龄人读同一本书的体验,更有从纸上谈兵到实地现场的亲证。孩子们行走在历史悠久的自由之路上,探索着一个大国的精神与立国之本。

首届文穴&后浪书评大赛已进入评审阶段

请选出你认可的入围书评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