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能L39螺口旁轴相机系统介绍

 菲林有毒 2021-04-14

今天想写一篇佳能螺口机系列资料性质的整理文章,希望对大家认识,厘清整个系列的发展有帮助。

佳能螺口机的故事,要从佳能诞生开始讲起。佳能的前身是精机光学研究所,是1933年在东京一座公寓的3楼成立的一个实验室。关于研究所的创立,佳能网站的历史页说了这样一段故事:Goro Yoshida(吉田五郎)先生,这位使用过电影放映机的工程师拆了一台徕卡ii型相机,发现这台相机不过是用一些常见材料组装而成,并没有什么难度。当时徕卡ii要花费一个白领六个月工资,他对此感到愤怒。于是1933年11月,吉田五郎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 (1899-1982),以及Takeo Maeda (1909-1977)一起创立了精机光学研究所,开始研发35mm旁轴相机。

他们生产的第一台相机叫Kwanon,是试制机,没有量产。今天几乎没有人知道Kwanon长啥样。很快吉田五郎觉得研究所设计相机的思路和自己不符,便离开了研究所,而另外两位伙伴在投资人的建议下继续研发,于1935年定版机身,随后和尼康合作,使用尼康提供的Nikkor 50 3.5插刀口镜头,在1936年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相机,汉莎佳能Hansa Canon。尼康不仅提供镜头,也提供了卡口,所以汉莎佳能机器上的卡口也是尼康(借鉴了蔡司contax)做的机身对焦卡口。汉莎佳能不是螺口,却是佳能旁轴,乃至整个佳能公司起步的地方。想拥有一台?咱普通人还是别想了,六位数估计可以请来。

来源:canonrangefinder.org

后来佳能和尼康的故事网上也有不少介绍,简而言之就是二战来临,尼康重心转到军工,佳能开始自己研发镜头。战败以后尼康被清算,只留下一小间作坊,而佳能没有涉足军工,几乎不受战败的影响。佳能有了自己生产镜头的能力必然抛弃了尼康这一合作伙伴。

二战时期佳能推出了几款机身,佳能S系列和估焦机佳能J系列,战后1946年开始逐渐弃用尼康的卡口,转而使用39mm螺口。但当时的螺口和徕卡L39螺口在螺距和法兰距上不同,不能通用。

1949年发布IIB机型(非常规39mm螺口),机身设计延续自S系列,即是仿徕卡巴纳克型的机器。IIB首次使用了取景对焦一体化,以及切换式多焦段取景器,标配50mm取景框,外加1.0x和1.5x两种放大倍率,分别对应100mm和135mm镜头视野。这种取景器放大的设计很新颖,可以将黄斑一同放大,因此极大地便利了长焦镜头的对焦。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1959年的佳能P以前,也是佳能旁轴独有的东西。

来源:fredmiranda.com

1951年中期开始,佳能将卡口统一为徕卡L39标准。因此1951年中期以后的机器都是通用所有徕卡L39镜头的。最早发布的标准L39螺口机器有IV,IIIA,IVSB等。

1952年发布的IVSB是历史上第一款同时拥有灯泡和电子闪光灯同步的相机,畅销三万多台。机身正面右侧有标志性的闪光灯插槽轨道。相信今天没什么人会在这些机器上用闪光灯,插槽轨道也就变得鸡肋,反而影响颜值和握持手感。

同年的IIIA没有闪光灯功能,也就没有插槽轨道,同时又有1/1000秒的最高快门,因此是颜值和功能达到均衡而比较受欢迎的机型。(其他仿巴纳克机型要不就是有插槽轨道,要不就是最高快门1/500秒,哎)IIIA不到一万台的销量,注定了今天“最适合”的仿巴纳克型佳能是不可多得的。

来源:instagram@ rewind.gallery

1954年发布的IVSB2,是IVSB的改进版本,最主要的一处改进是采用了新型快门,从此告别了必须先过片再调快门速度的规定。虽然不算对于实际拍摄有什么影响,但多一条限制,就是那么让人难受。同时IVSB2又是唯一一款没有操作顺序限制,又拥有最高速度1/1000秒的机型。不过这款机器有接近17000台的销量,如果舍得拆除插槽轨道,那确实是佳能最好用的仿巴纳克型相机了。也许也是包括徕卡在内所有巴纳克型最好用的?

佳能的仿巴纳克型相机,从S系列到1956年最后一款IID2,全都采用机身顶部两侧的圆形钮过片和倒片,底盖拆卸上卷,没有自拍延时功能,没有取景器视差补偿。我觉得所有仿巴纳克型的机器颜值都很高。相比后来更“现代化”的封闭式顶部设计,仿巴纳克型机身更小巧,高度更低。

1956年佳能发布VT,开始了一段两种过片方式并行的时期:以字母T为代表的底部过片拉杆,和以字母L为代表的,现在常用的顶部过片扳手。底部过片其实是佳能一直想要推广的模式,在1956年以前是通过更换底盖配件来实现“快速过片”。凡是带有字母T的机器,都是内置底部过片模式。不过仅用5年三款机型,VT,VT DeLuxe和VI-T,底部过片模式就被消费者用银子投票投了出去。从VT开始,闪光灯同步接口从原来的插槽轨道+金属触点改进成了PC接口+外卡口。砍掉了轨道以后机身更小巧,握持感得到提升。从VT DeLuxe后期开始,由布帘改成金属帘,用户不用再担心布帘被太阳烧穿。当然如今大多数金属帘都有褶皱,对于实际使用没有什么影响。

来源:flickr@ Brent Glaspie

佳能的产品一直有分级的思路,在之前的仿巴纳克型相机中就有很多机型是其他机型的阉割版。甚至快门的机芯是一样的,仅仅不让用1/1000秒快门档,然后卖个便宜一点的价钱,就是一款不同的机器,吸引不同定位的消费者。这招其实很灵,入门款的相机往往比功能更强的机器销量更高。在扳手过片机器的家族里,高级别的型号分别为L1,VL,VI-L,这三款的功能又根据发布时间递增,因此VI-L是功能最完善,定位专业级别的机器。同理VI-T也一样,只是过片模式不同。

VI系列两台相机首次采用新型一体化快门转盘,PC口闪光灯同步快门速度达到1/55秒(此前其他型号为1/15秒和1/45秒),有自拍延时功能,有1:1的50mm框线,以及35mm和100mm内置可切换线框,有内置和外置取景器视差补偿,并且配备有外置测光表可与快门速度转盘联动。这两款机器是佳能为了抗衡尼康的怪物SP以及自己的师傅徕卡M3而作出的回应。当时搭配50 1.8售价79800日元,而尼康SP搭配50 1.4的价格是98000日元,由此推测单机身的价格,佳能VI系列在当时和尼康SP是接近的。而在今天后者价格却是前两者的三倍有余。

来源:佳能相机博物馆

佳能真正打开销量的机器,则是基于VI-L阉割版的P。佳能P阉割掉了可切换取景器,而是采用35mm,50mm,100mm一体化1:1取景器。其中35mm线框太贴近边缘对戴眼镜用户不友好是饱受诟病的一点。同时阉割掉的还有外置取景器视差补偿。就是这样一台廉价版的VI-L,大卖接近9万台。正因如此,如今我们幸运地可以以一千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一台成色不错的佳能P,对于不戴眼镜的朋友,还真是很好用的。

来源:flickr@ Guy

再后来,佳能开始给相机加入测光,重新换回可切换取景器,并增加到4个档位5个焦段(35mm,50mm,85和100mm,135mm),增长测距基线,增加外卡口匹配50 0.95。这就是佳能7,或者叫Model 7。佳能7卖了137000台,比P还多出不少,比所有尼康旁轴加起来还要多。由于测光系统的存在,冷靴被暂时抛弃。佳能7的硒测光系统不是很可靠,如今测光表正常工作的7屈指可数,同时又因为肥胖的身材,巨大的存量,二手市场上测光挂掉的7会比P更便宜。而7的升级版7s,采用cds测光系统,有更好的灵敏度和耐用性,更小巧的读数表让冷靴也回来了,但外置取景器视差补偿却没能一起回来。佳能7s也是佳能旁轴的封山之作,在此之后便再无佳能旁轴了。

来源:flickriver@benny ng

想要入手佳能螺口旁轴的话,建议第一还是先看颜值:这套系统不是用来像尼康F3一样浑身肌肉拿出去打拼,它给人带来的更多应该是优雅的拍摄体验,我个人甚至只愿意用它在城市街道或景区拍摄。喜欢巴纳克型风格,又嫌弃徕卡螺口机的装片退片和取景对焦分开的话,可以尝试IIIA或将IVSB/IVSB2拆除轨道。佳能某些型号有黑漆版本,数量较少,受到追捧,一般价格是银色普通版的2-3倍。也有玩家自己改漆,选购的时候要注意甄别。

黑漆Model 7 来源:instagram@ anatomyfilms

第二看取景器体验:早期巴纳克型相机取景器很小,但也还看得清。对于戴眼镜的用户,取景器最好的选择则是VT家族和L1,L2,L3,因为这几款不是1:1取景器,可以比较好的看清35mm线框。从VI系列到最后的7s都是1:1取景器,适合不戴眼镜的朋友。所以不戴眼镜且预算有限的话买佳能P,预算充足就上VI系列。

来源:instagram@ no_photo_no_life135.120

第三看过片方式:巴纳克型是圆钮旋转过片,带字母T的是底部过片,字母L的是常用的扳手过片。

来源:instagram@ camera_addict

第四看镜头搭配:苏联镜头和徕卡镜头都可以随意搭配,只要机身均衡,颜值不崩,在预算以内,都是可以的。常见的有巴纳克型机器配备苏联拉脖头或早期银色50 f1.8,35 f2.8等,P或7搭配50 1.4,VI-L搭配50 f1.2等等。而真正的大土豪,就上7/7s+0.95吧,你就站在佳能旁轴的山巅俯视芸芸众生了。

来源:flickriver@benny ng

来源:instagram@ its.ayeayero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