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的生死之谜

 凡人的书库 2021-04-14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的生死之谜

  孟棨在文中说,宋之问是在被贬放还,回江南的路上夜游灵隐寺的。

  查宋之问的生平,宋之问只有在武则天退位后,有三次被贬的经历。

  采访骆祥发:那么宋之问第一次贬是贬到泷州,泷州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广西。那么他是逃回来了,一到那边以后,他又逃回来,逃回来住到洛阳一个朋友家里面,后来那个朋友同另外人说准备诛杀武三思,那时候武则天死掉了,武三思还是掌权的。宋之问听到,他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马上把自己朋友出卖。

  公元709年,宋之问第二次被贬,到了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

  采访骆祥发:如果说他在灵隐碰到骆宾王,只能在这次。这次确实经过灵隐寺,虽然没有放还,但他可能路过那里去游灵隐寺。

  因为其他两次被贬,宋之问不可能经过灵隐寺,所以宋之问只能是在709年,被贬越州时路过灵隐寺,那么骆宾王是不是因为扬州兵败的事不方便与宋之问相认呢?

  采访骆祥发: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朝廷已经派郗云卿去搜求骆宾王诗文,而且可能过程已经结束了,对骆宾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平反了,他即使把自己真实姓名露出来,根本朝廷不会去问他,不便见面这个可能性不存在。

  既然不是由于扬州兵败事件无法相认,那么是不是骆宾王听说了宋之问卖友求荣的事,耻于与其相认呢?

  采访骆祥发:那也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说他耻于与宋之问见面的话,那他何必给他说诗呢,那他不续就可以了,这个可能性不存在的。

  不仅如此,骆祥发还发现《本事诗》中还有种种矛盾之处。

  采访骆祥发:当时如果骆宾王真的在人世,他已经是九十岁了,当然可以称为老僧。老和尚是可以说的,说宋之问少年这个是不成立的,宋之问是675年中进士,到那个时候他至少也是将近花甲了吧,60岁了吧,那么总不好再叫他是少年。

  宋人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宋之问和骆宾王如此熟悉,在晚年相见没有不相识的道理。

  骆祥发认为,灵隐续诗的种种矛盾之处,使人很难相信《本事诗》的记载是真实的,所以骆宾王灵隐为僧的传说,很可能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杜撰。那么扬州兵败后,骆宾王究竟去了哪里呢?

  字幕 公元1514年 南通黄泥口

  姓曹的农民在这里挖池塘,已经挖了大半晌。

  累了半天,曹某放下铁锹准备休息一会,这时他看到自己脚下露出了一块石碑。

  拂去上面的泥土,墓碑上赫然题着“骆宾王之墓”几个字,原来这是一座古墓。

  他把棺盖慢慢撬开,看到的一幕顿时令他毛骨悚然,一个穿着整齐的人躺在里面,

  然而一分钟不到的功夫,这个人又瞬间消失在曹某的眼前。

  这是明人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的一段记载。

  当这个故事真正传开的时候,已经是明末了,首先传播这个消息的是崇川人邵干,崇川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通。邵干写了一组《骆宾王遗墓诗》,投寄各地,广泛征求和者。

  采访骆祥发:正在诗传开那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叫李于涛的人,他也是来和这个诗的,那么在他这个诗前面,有个引言,里面他提到,他说是他祖先是徐敬业,他说他那个家谱里面明明白白的记在那里面,徐敬业兵败以后,徐敬业的儿子李絅同骆宾王一起逃出来了。

  刚刚消失的线索似乎又浮出了水面,骆宾王如果没有出家灵隐寺,是不是有可能在扬州兵败后直接逃到了黄泥口呢?但是从明人朱国桢和邵干的记述来看,似乎多了一些荒诞不经的色彩。然而李于涛的出现,却又让这一切看起来不象是凭空的杜撰。

  李于涛,自称是开国元勋徐勣三十七世孙。他在《和骆宾王遗墓诗引》中说,扬州兵败时,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儿子李絅一起逃出隐身在邗江的白水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通一带的芦苇荡。

  采访骆祥发:逃出来以后他(李于涛)没讲到说骆宾王到灵隐做和尚,他说在那里面辗转了一段时间以后,骆宾王死掉了,死掉以后,李絅给他买了棺材给他安葬。

  李于涛在文章中强调,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述在自家的家谱里。李于涛的家谱记载和朱国桢的记述相吻合,看来骆宾王埋骨黄泥口并不是捕风捉影。

  骆祥发采访:这则记载一出来以后,过了段时间就传开了。传开了以后,很多人都跑到南通去看,去找骆宾王的墓。大概那时候,可能墓地那个地方水已经来了,已经把它淹掉了。

  上天似乎有意在捉弄人,这时的黄泥口墓葬已无影无踪。

  采访骆祥发:黄泥口发现骆墓,如果说同李于涛家谱能够合得起来,如果李于涛这个家谱很早以前时候就记录下来了,从唐朝时候就记录下来,那这个黄泥口骆墓的真实的可能性比较大

  骆祥发在《通州直隶州志》中找到了进一步的佐证。

  《通州直隶州志》记载:(骆宾王)败匿干之白水窝,即今吕四场也。捕者求之不获,遂客死海上。

  采访骆祥发: “通州”是现在的南通,“白水窝”就是上面提到的白水荡;“吕四场”大概在南通的东面,河港很多的地方,芦苇丛生,海边那些地方,骆宾王在那一带逃亡一段时间以后,他身体不是很好就死掉了,埋骨在那个地方。如果同李于涛家谱联(系)起来,黄泥口发现骆墓这个事情联系起来,那么地理位置是差不多的,那么骆宾王埋骨黄泥口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滔滔江水掩埋了历史的遗迹,黄泥口的骆墓已无从寻找,也没有人能够见证。我们只能透过尘封的史料去揭开历史的谜底。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真的是历史的真相吗?扬州兵败后骆宾王真的逃到了南通,客死异乡了吗?

  这是位于骆宾王故里——义乌上枫塘的骆宾王墓。

  义乌《骆氏宗谱》明确记载,骆宾王兵败后,先是藏身于灵隐寺,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死后就葬在义乌县东三十里的上枫塘。

  如果真如义乌骆氏宗谱记载,骆宾王是终老于义乌的,又该如何解释於潜《骆氏宗谱》终老于於潜说呢? 如果义乌墓葬是真正的骆宾王墓葬,黄泥口发生的事情又该如何解释?

  这一天,周智来到了一位和他一样沉迷于骆宾王生死之谜的老人家里。

  周智把心头的困惑告诉了朋友。老人告诉他,在於潜过去一直有一个风俗,就是人死后要停棺三年,然后把骨头入土安葬,叫拾黄金。

  周智的心头一下子豁然开朗。

  采访周智: 有句古话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骆宾王死掉以后,依照於潜的风俗,停厝三年,拾黄金,运到义乌非常方便。所以於潜不会有骆宾王墓,真正的骆宾王墓是在义乌。

  周智认为,骆宾王终老於潜后,遗骨最终运回了义乌,所以在义乌出现了骆墓。

  一切的焦点都集中在上枫塘骆墓上。人们渴望能从这个千年古墓上找出答案。

  如果这个古墓下面确实埋藏着骆宾王的遗骨,那么从骆墓的修建时间或许就能够推测出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这样的话,也许一个千年的谜团马上就能够揭开了。

  翻开骆氏宗谱,骆宾王墓是在明朝弘治年间和清朝乾隆年间经过了两次重修。但是骆墓是什么时候初建,又是何人所建的,宗谱却没有记载。

  从当时骆氏后裔记述的1496年明朝年间的重修文章来看,骆宾王墓初建时候的规模是十分壮观的。从初建到明朝年间的第一次重修,依据宗谱中“八百年完整如故”的话来推算,骆墓应当建在骆宾王死后不太长的时间里。

  采访骆祥发:但仔细拿来分析起来,当时做那么大的墓恐怕有点问题,因为扬州起兵,凡是参与起兵的人追捕是很厉害的,亲友抓到之后杀掉,所以当时姓骆的家属四散逃难,那个时候要给骆宾王建那么大一座墓可能性不是很大,从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他这个墓是很古老的,时间应当在中宗复位以后。

  因为那时候徐敬业祖父的墓给他修起来了,义乌骆姓亲属也趁这个机会给骆宾王造了一座宏大的墓,有没有遗骨,真正是不是骆宾王的真骨很难说。

  1933年,自称骆宾王四十世孙的骆奉升在他所辑的《骆文忠公墓考》文集中,收录了从明朝一直到民国以来,历代探寻骆宾王墓迹的文章。其中大多数人认为黄泥口发现的骆宾王墓可以和李于涛的家谱相互印证,应当是骆宾王的遗骨所在,而义乌上枫塘古墓则是骆氏子孙思慕祖德而营建的衣冠冢。

  唯一能够证明黄泥口是真墓葬的只有李于涛的家谱,可是没有人见到过这份家谱。黄泥口和义乌墓到底哪个是骆宾王的真墓,已经无法得到考证,所以扬州兵败后骆宾王究竟逃往何处,终老何地,也就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骆宾王终迹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扬州兵败时,骆宾王年事已高,经过这样一场重大的打击,他的身心满怀凄凉,曾经充满期望的武装起义,转眼却成了一场流血悲剧,满腹的豪情渐渐在他的心头熄灭。

  这个初唐著名的诗人,孤身一人,遁迹荒野,辗转在黄泥口一带,在一片搜捕声中度着惊魂不定的日子。

  逃亡几年之后,骆宾王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