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门诊碰到患者张奶奶,她近来吃饭后有时会出现头晕,严重的时候出现眼前发黑,有几次差点跌倒,自认为是低血糖,然而监测血糖后发现血糖并不低,她很苦恼。
经检查,张奶奶被诊断为餐后低血压(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
餐后低血压是怎么回事,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呢?
餐后低血压常发生于老年人,可能与老年人血压调节的功能下降有关系。有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76.9%。
餐后低血压的定义为:餐后两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与餐前比较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餐前收缩压≥100毫米汞柱,但餐后<90毫米汞柱,或虽餐后血压仅有轻微降低,但出现心、脑缺血症状,如出现了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
餐后低血压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更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系统萎缩和终末期肾病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肠道,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体内的血液重新分布,大量的血液重新分布到胃肠道,从而使供应大脑的血液下降,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的症状。另外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之一,所以在这些患者中更易出现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临床表现有:头晕、黑眼圈、四肢软、冷汗、心悸等症状。严重病例表现为晕厥或休克。积极预防餐后低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餐后低血压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危害严重,被认为是老年人群独立的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
但目前临床上无特效药物,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为: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