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后半句更加经典,却很少人知道

 今古言堂 2021-04-14

中文里有一个词叫“富态”,相信大家都明白它的含义,也相信大家都不愿意自己被这么形容,尽管它是一个褒义词。因为今天是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说别人富态,那就不是夸奖,而是赤裸裸的嘲讽了。

富态可以简单理解为体胖,或者至少是脸胖。在古代,胖与富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穷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可能长胖呢?所以今天的人们常常担心的由肥胖而引起的疾病,古代的大多数人都不必担心,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的瘦子,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穷。

十个瘦子九个贫,一句俗语道出了古代穷与瘦、胖与富的关系

有句俗语就说得很好,“十个瘦子九个贫”,可见瘦与贫穷是高度相关的。按照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刚好是瘦子,那么他贫穷的概率就高达90%,几乎等于板上钉钉了。

而这也很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在那个年代,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土地作为宝贵的资源,又大多被地主阶层给垄断了,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只能靠有限的口粮过日子,甚至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算计着煮饭,连天天吃干饭都成了一种奢侈。在这种基本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普通人能够胖起来才怪了,瘦骨嶙峋才应该是主流。

相比之下,地主阶层以及更高阶层的人则更容易发胖,因为他们不但不愁温饱,而且还可以享受包括肉蛋奶在内的高蛋白食物,再加上基本不从事体力劳动,发胖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所以在中国的古代,要想区分一个人的阶层非常方便,只要看他们的体型就知道了,胖的即为富人,瘦的即为穷人。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正如俗语里所说的那样,至少也有个9成概率了。

一个不贫有精神,下半句更加经典

其实这句俗语还有下半句,而且更加经典,只不过流传度没有上半句那么广,它是这么说的:一个不贫有精神。补上这半句,整句话也就全了。那为什么不瘦也不贫的人就是有精神的呢?这里的精神其实指的是文化修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富裕却又不胖的时候,那他多半就是有文化修养的人。

这也不难理解,富人想胖很容易,想瘦下来却比较难,除非他能节制自己的饮食,能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所以那些又瘦又富的人,就明显比又胖又富的人素质更高,因为他们在富裕的基础上还多了几分对自身的约束。

时代变了,贫富与胖瘦的关系已经颠倒

俗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情况,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它显然是成立的,然而如果放到今天来看,则不仅仅不成立,反而有可能颠倒了过来。拿美国来说吧,对这个国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街上那些体态肥胖的,多半是穷人,而长得干练精瘦的,则多半比较富裕。

这是因为美国的基础生活水平很高,物质发达,即使是最穷的人,也能轻易获得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美国穷人最爱吃的炸鸡块,一份只要几美元,随便找家超市打工一小时都至少能买两三份。所以哪怕是社会最底层,只要他还肯劳动,就没有吃不上饭的,而且还能在营养层面吃得很好。

但吃得有营养,却不代表对身体好,美国的现状就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平均寿命并不算高,甚至比起中国都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人之所以不长寿,肥胖率居高不下就是一大主因,因为肥胖正是很多疾病的根源。正因如此,对健康更加重视的有钱人才会注意控制身材,所以与古代正好相反,发展程度较高的现代国家,都是穷人肥胖居多,而富人则普遍偏瘦。

这种道理,其实咱们的老祖宗也早就明白了,答案就在“一个不贫有精神”中。从这句话就能看出,中国古代的人也是把富且瘦的人当成了一种更好的存在,只不过受限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没有形成“肥胖是疾病根源”的普遍认知,导致只有极少数富人会去控制自己的身材罢了。

结语:

所以说,比起“十个瘦子九个贫”,它的后半句“一个不贫有精神”才更值得我们传扬,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当代社会亟需建立的一项共识,更关系到全民的健康和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