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三家辨析

 慎不二 2021-04-14

图片

孔子是世间圣人,立足人道而行教化,其一切所修,即是成仁成人。所谓成仁,即是入仁境界。仁者,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源动力也。入仁境界即是与天地万物本原合一,即是天人合一。若能天人合一,即是成人,成就至善圆满人格,即是做人圆满成就。

孔子所修目标如此,教化目标亦如此。儒家一切教化,无非指向成仁成人,惩忿窒欲,开发本善,上上增进,圆满人道,成就至善人格。教化之方式,即是礼乐教化,还有诗教。仁为其体,八德为目为相,智仁勇三达德为用,大丈夫为其至善人格之成就。四端之心为本具性善,仁义礼智为人性,四端之心亦为本心,儒家修身,即是不失本心,开显本心,完善人格,明德亲民至善。

儒家追求世间功名利禄,学而优则仕,学而干禄,要立德立功立名,要彪炳史册,青史留名。虽倡导仁义,意在名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为的是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功。积极入世,仕途干禄,既要有功于世,亦要成就个人功名。

而道家则不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弃一切有为造作,回归于清静道体,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学而优则仕,入世干禄,成就功名利禄,万古流芳,所谓立德立功立名者,为道家所不齿。道家认为儒家一切所为,无非有为造作,破坏自然无为,有害于清虚之道体,与道相违。道家非是干禄功名,亦非立德自标,而是超越世间一切,住于无何有之乡,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老子一生自甘无为,作周之守藏室史,不为人知,后骑青牛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庄子辞楚相不受,妻死鼓盆而歌,逍遥齐物,旷达凌迈。老庄悉能超越尘累,不为世俗功名利禄所拘,与儒家所主张,大为不同。庄子辞楚相不受,楚相者,正是孔子所求者也。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正是冀诸侯国君重用之,授予官职,治理一方,实行仁政,实现其政治理想。而孔子之所求,恰是老庄所弃者。

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无为出世。儒家要做世间王侯贤相士大夫,建功立业,立德立功立名;道家视功名利禄为尘累,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清静无为,超世独立。不做世间俗汉,要做出世之清虚仙人,得道之神人至人神人。

儒道两家,入世也罢,出世也罢,皆未能出世间生死。道家大言出世,实未真正出世,即便得道成仙,仙道仍是三界凡夫。世间即是生死,不出生死,世间不得出。真正导人出离世间生死者,唯佛所说无上菩提甚深微妙法。

功名利禄,立德立功立名,无非一枕黄粱。仙风道骨,逍遥无为,最终落入生死。道家自言大梦觉,实未真正梦觉。亦唯有佛家,方真正道尽诸法实相,实现自我生命之究竟圆满。

世间幻化,非是实有,是以不著。一切所修所证,悉是幻修幻证,一并不著。儒家于幻化世间汲汲营求功名利禄,立德立功立名,自然是迷;道家于幻修幻证中,认取实有所修所证,亦非真觉。

幻有亦是有,不离世间;幻修亦是修,幻证亦是证,不废修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离世间而言空,证第一义大空而不离世间。修证虽是幻,不修不证终是枉然,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佛家不离世间而行菩萨道,不同于道家绝世独立;不废修证而出离世间生死,不同于儒家贪染世间,不求出世修证。佛家立于中道实相,行于世间,不著世间。行于世间,行六波罗蜜,广度有情;不著世间,不为世间幻相所迷,其心清净,如如不动。

儒释道三家,指向不同,修证不同,成就亦不同。儒家定静安虑得,道家坐忘,致虚极,守静笃,所修所证,与佛家大为不同,不可颟顸为一。儒道两家之修证功夫,不出世间生死,较之佛家,差之甚远。两家所修之定,未必高于四禅八定之凡夫定,遑论佛家所说出世间圣人定?是以不可颟顸而言儒释道合一,今人无知乱道,是不知儒,亦不知道,更不知佛。

世人于三家所说,可各取所需。欲成人立人,当学儒家;欲越诸尘累,绝世逍遥,当学道家;欲出离世间生死,断烦恼,成无上觉道,舍佛家无由。学道学佛先学儒,人亦做不得,更做不得仙,成不得佛。先立定人基,再上上增进,直至无上菩提。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