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式太极拳中的45°

 逸心茶舍 2021-04-14

孙式太极拳中规矩很多,45°就是个很重要的规矩,这个角度必须牢牢记住,时时做到。

为什么?因为45度恰好是中阴中阳的角度,在直角坐标系中两个方向上的分量相等,正好守中,不偏不倚。身体太正则太阴,太偏则太阳,都是失中。45度是理论和实践上的最佳角度,力学结构最好。

首先就是两脚间的45°关系。

从起式开始,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重心在哪个脚上,两脚都是45°关系,重心在后脚的如:手挥琵琶式、如封似闭、懒扎衣中的捋式和掤式、左右通背掌、高探马、践步打锤、单鞭下式、云手下式等,重心在前脚的如搂膝拗步、指裆锤、抱虎推山、懒扎衣的挤式和按式、双撞锤等。即使是单鞭式,两脚平开出去,也不是平行的,基本仍然是45°。也可以说,双脚45°的步型是最基本的步型,其它如摆步、扣步、拗步、抢步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

两脚间的45°关系就决定了身体的45°关系,“身体”是以两肩两胯的连线所形成的平面为准,它与前脚所指的方向(也就是前进方向,或者目标方向)是45°夹角。这是孙式形意三体式的标准身型与步型,移植到孙式太极拳里。所以,身形中不中,不是看别的,就看这个45°做到没有。

中者,阴阳相合也,身形不中之病主要表现是阴面对敌,所谓阴面就是指人身体的正面,这恰恰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反,人的前面是阴面而背后是阳面,这是人类从爬行动物那里继承来的,动物爬行时后背向着太阳,所以后背是阳面。这从人的经脉看也是同样,后背的经络是督脉,前面的是任脉,督脉的运行是上升,故属阳;而前面的任脉运行是下降,故属阴。

许多人在练孙氏拳时,无论是站三体式,还是打拳,几乎都是完全正面对着前方,不只练形意,打太极拳也是。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身体的前面是阴面,是软弱的,要保护的一面,而后背才是发力的一面,我们只要看狮子老虎等猛兽在发起攻击的时候都是弓着腰,一幅含胸拔背的样子,而攻击对方的部位则一定是咽喉和柔软的腹部,所以人在搏击格斗时也应尽量侧着对敌,而不能把自己的正面晾给对方, 侧身再加上含胸就使受攻击的面积骤然缩小许多

身体太正,侧不过来,那肯定是后胯出了问题,没抽住,在那里扭着。这就造成几个后果:一是身轴不正,在这里拐了个弯,打了个折;二是坐不满后脚跟,如果勉强硬往后脚跟上坐,膝盖必要扭曲变形受折磨;三是整个身形阴阳不合,阴多阳少,从技击原则上是不合理的。后胯极力松开、抽住,最好是膝盖不过脚尖,身型的45°可以保证。

除了两脚、身形的45°外,还有许多:

支撑腿大小腿夹角为135度,即大腿与垂直线的夹角为45度;

搂膝拗步时迈步的方向是斜后方45°;

开合手中大、小臂与垂直线的夹角是45°;

进步搬拦锤里,搬和拦时大小臂的夹角是45°(这与形意三体式和八卦单换掌中大小臂的夹角是一样的);

懒扎衣,挤式小臂前出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45°,按式中大小臂间的夹角也是45°;

三通背,最后一动两手斜着前托,小臂与水平夹角是45°;

玉女穿梭,手上举到头顶时,小臂与垂线的夹角是45°;

金鸡独立,手上举至耳旁时,小大臂与垂线的夹角是45°;

等等,还可以找出一些。

并非对45°偏好,而是它最合理。打太极拳最后要求“中和”, 45°就最合“中”的原则。

有人可能要说,多几度少几度,难道就会出问题吗?当然没这样严重,但是既然打拳,总得有个规矩吧,总得有个角度吧,那好,在还没有找到更佳的角度前,45°是最有说服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