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概念童话学

 革文 2021-04-14

——读洪汛涛《童话学》

日前在省图书馆看到一本《童话学》,作者洪汛涛系著名童话作家,我读过他写的《神笔马良》和《狼毫笔的来历》,都很不同凡响,所以随手借了出来。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在我的印象中,像这样教科书式的著作,不外是些一板一眼的概念介绍,此次我就想看看,这位童话大家,是不是也人云亦云呢?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童话学”的开荒之作,行文也是不拘一格,我可算是捡到宝了。

读此书之前,我对童话已有透彻理解:童话不是小儿故事;童话必须是真切的,绝不能一看就是假的!为此,我只推崇德国艺术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对那些假童话之名的荒谬故事很不以为然。

这本书中讲的童话主要是中国现当代童话,这正好补充了我的童话知识,因为我此前掌握的主要是外国童话。我用了近两天的时间来读这本书,读完后我对童话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童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东西,但童话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童话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厘清这笔糊涂账。作者首先追问了“童话”一词的起源,迄今未有定论。然后罗列各种辞书中对童话的定义,也是一个比一个糊涂。作者只能给出一个参考定义:“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说得如此不偏不倚,已经很不容易了。接着,对童话的范围与类,作者也简单谈了一下,并确定本书主要探讨“创作童话”定类。

下面讨论童话的功用,作者总结了五个主要方面:启导儿童思想;陶冶儿童性情(审美);增长儿童知识;丰富儿童生活(娱乐);发展儿童幻想。每一方面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辨析与阐发,似乎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不得不说,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作者能给出如此中肯的提案,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章说童话的对象,区分了几个年龄段,介绍了各自心理特征及相应的童话。第四章讲童话的特征,先将童话与其他文体做了比较,再论述了童话的幻想性质,最后总结了童话的三种主要手法:借替;假定;夸张。

以上是本书的第一大部分《童话的基本论述》,至此就完成了童话学的奠基工程,作者的草创之功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如果作者没有写这本书,而是换作其他人来写,可能理论性会更强,内容会更丰富,论述会更严谨,但思想可能没这么活,观点可能没这么新,论述可能没这么大胆,行文可能没这么简洁灵活、深入浅出、富有启示。如果让我来写,可能大体面貌也差不多,只是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观点会更鲜明,逻辑会更严密,范围会更广阔,行文也会更有力量,更有才气,但肯定没这么有建设性。

本书后面两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童话发展史(包括创作史与理论史)、主要的童话作家与作品(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贺宜、金近、包蕾、葛翠琳、洪汛涛),行文一变主观言论为客观记述,是比较完备的中国现代童话档案,我从中了解了许多有价值的童话历史知识。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下面,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对童话的深层领悟写出来。

童年,是人间最珍贵的回忆;童心,是世上是美好的东西。在每一个儿童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相应地,也有无数个梦。这些梦七彩斑斓,美妙神奇,构成了人类童心的憧憬。

但,梦总是飘忽不定的,容易随风而逝,只有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才能让人珍藏一生。于是,童话应运而生。童话是人类童年梦幻的集中呈现,它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遥遥在望。

然而,童话只是供儿童享用的,却并不是儿童创作的。一般来讲,童话是成人写给小孩看的,而成年与童年相去已远,童话怎么写才真正属于儿童呢?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有的人认为,童话就是小儿故事,只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编造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情节就可以了。有的人认为,童话是一种艺术,须以真切的梦想滋润儿童的心灵。前一种可以叫作故事童话(包括民间童话),如《天方夜谭》《格林童话》等;后一种可以叫作唯美童话(包括艺术童话),如《安徒生童话》《黑塞童话》等。

通常所见的童话,除了安徒生童话,基本都是小儿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动物还会说话,还会开车,还会洗衣做饭,还会看书写字,还会过生日……这样的童话带给儿童的仅仅是一场热闹,而没有任何的感动,因为它只有假替,而缺乏幻想,与童心童梦实在相去甚远。还有一些童话(中国现代童话)在故事中融入一些道理,试图引导儿童思想,甚至教儿童怎么做人,说实在的,其目的能否达到很值得怀疑,其趣味性更要大打折扣。

唯美童话则不然,它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作者心中有一个童梦,有一片幻想的天地,再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故事是不重要的,甚至有没有都无所谓的,关键是表现那一片梦幻的天空,牵引儿童萌动的心,随之神游无际。这种童话也有幻想,也有虚构,也有一些单纯的故事,但它的幻想是真切的,它的虚构是合理的,它的故事是自然呈现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儿童心驰神往,留下永久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