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四)

 流水船歌 2021-04-14

老房子里的故事                   

             (四)

楼上是我安静读书的地方,它成了我小时候的一片广阔天地。楼梯口是上下楼的地方,靠墙放着一条木头梯子,上面有两块玻璃瓦,显得比较明亮。楼梯口的左侧边放着一张非常陈旧小方桌,桌面乌黑,还破损了一块木板。方桌靠着小窗,小窗就在楼房檐口下。从小窗上望出去,就是矮屋的鳞鳞黑瓦,矮屋前的空场一览无余。小窗的外墙上,拉着从村广播室里接出来的电线。

楼上平时尚可,但夏天就不那么好过了。外面是大太阳,屋内温度至少有40度,我坐着常常汗流满面,上身干脆赤膊着。看书的时候,脸上汗就巴嗒巴嗒不住地流下来。我就用手挥挥,那真是挥汗如雨。      

夏日午睡也喜欢睡楼上,我觉得睡觉的时候,汗汩汩从体内陆流出来,出一身汗,醒来的时候畅快淋漓,非常舒服。也许我不怕热的个性,就是那时候这种环境锻造出来的。

我读书常常入迷,母亲饭做好了,总是要叫我好几遍,我才会下楼去吃。为此,母亲的好友们总是把我称戏为楼上小姐。

冬天和春天是我读书的好时节。一个冬春下来,我可以看好几本厚厚的书。我看书,一般在两个地方:一是躺床上,二是躺檐口边的柴草上。在床上拉条被子垫在背下,头枕着墙,一看就几小时。但我更喜欢在檐口看书,拿件蓑衣放在柴草上面,人半躺在蓑衣上,冬天在身上盖件破棉袄,就这亲读书,感觉非常妙。冬日一抹斜阳落在书本上,像火炉,倍加温暖。读书进入角色时,常会随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忘却周围的一切。读困了就睡去,醒了接着读。春听雨声,冬望飞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爱读书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

我大哥是个书迷,他时不时总会弄些书回来看,他看过后丢在一旁时,便是我的造化,我便会像个饿汉找到喷香的面包似的拿过来啃了起来。我记得我看的最早的一本书叫《欧阳海之歌》,接下来读了《红旗谱》、《激战无名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全传》等等,《渔岛怒潮》读了三、四遍,主要情节几乎可以背出来!这些书大都书页泛黄,破烂不堪,或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中间掉页等。

说完了楼房,就该说矮房了。矮房的面积不大,大约有40个平方吧。据父亲说,这矮房是他结婚时临时配出来的,矮房前的这片空地,以前是自家的菜园,比现在的家门口低很多,要走好几级台阶下去,现在空地都比家门口高了!说话间,父亲流露出了十分感叹的语气。

矮屋,我家都称它为“小屋”。早先的时候檐口很低矮,人站直了就会碰到额头的,所以进出门口的时候,总得低着头,否则就会被碰得个头破血流。我小时候就见过好几个头被门框碰得肿起来的人。古话说:“人在矮檐不得不低头”是非常准确的。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父母对矮房进行了升高改造,更换了一些檩木和椽树,充实了一些屋瓦,对内墙进行了粉刷,地面进行了水泥硬化,小屋的气派就与原来完全不同了。进出门口也不用怕碰头了,屋内也明亮了。父母说:他们将在这里过老,总得改善一下环境。 

小屋虽然不大,但它的作用可不小。这里有镬灶,猪栏,厕所,洗脸架、鸡舍等。猪栏背上用几根木头架起来,上面可以放一些如米筛、锄头、铁锨、畚斗等小农具,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碗橱,碗洗过之后,就放在猪栏背上的一个小栅笼里。猪栏背成了可以放置很多东西的地方。我们一到家里,猪就会“嗷嗷”地把嘴巴从栅栏上伸出来讨吃,有时饿了就咬栅栏,这时候,我就会拿起猪槽棒狠狠地打一顿猪,猪也只好退缩到角落里打不着的地方去,安静地呆着,再也不敢出声。(未完待续)

如果你觉得好,就在二维码下面点赞同时请关注上面的 “流水船歌”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欢迎赞赏,原创不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