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学随笔:巧用不等式 妙解光学题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历年中考试题中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考查是一个热点问题,除了考查实验探究以外,还侧重于考查此规律的应用,主要在于要熟练掌握这一规律并且会运用不等式加以解析。

为此自己以前曾经撰写过相关的论文,并且发表在《中学生报》上,下面将此论文重新整理一下,并且再补充相关的习题,作为教学的素材之用。

一、典例解析:

题目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离凸透镜20cm时,可以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离凸透镜10cm时,它的像一定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倒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物体离透镜20cm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该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此时u=20cm,于是:f<20cm<2f,则:10cm <f<20cm

若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0cm时,则物体此时放在透镜的焦点以内,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答案应该选A

题目2:已知幻灯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银幕上成放大的像,幻灯机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10cm   B. 20cm  C. 30cm  D.40cm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此时u=30cm,于是f<30cm <2f,则:15cm <f<30cm,故答案应该选B

二、习题强化: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8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C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一定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倒立的像        D.一定是正立的像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到透镜的距离为20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一缩小的像,如果烛焰离透镜15厘米,那么烛焰经过透镜在光屏上(  C 

A. 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 一定成等大的实像

C. 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 可能成虚像

  4.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D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小于9 cm

C.一定在10 cm8 cm之间    D.一定在9 cm10 cm之间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烛焰离透镜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D   

A.8 cm       B.10 cm      C.11 cm  D.14 cm

   6.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 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到物距为15 cm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