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教育随笔:“滑轮”教学反思(二)

 潘书朋5n2xo3hm 2021-04-14

滑轮”在第一课时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以后,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滑轮组”的安装以及特点,下面把第二课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梳理和反思:

得:回顾第二课时的学习,感觉有以下几处亮点值得进行反思总结一下。

亮点之一: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滑轮组的特点,在学习“滑轮组”之前,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的偏差。

实验次数

物重G/N

使用定滑轮时测力计的示数F1/N

使用动滑轮时测力计的示数F2/N

1

1.00

1.1

0.65

2

1.50

1.6

0.90

3

2.00

2.1

1.15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实验数据与书中的结论,回想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动滑轮存在重力,并且绳与滑轮之间存在摩擦力。

(2)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解析:应尽量选择比较轻的动滑轮和光滑的细绳。

实验结论:

1.定滑轮:

2.动滑轮:

亮点之二: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第一环节:练习安装滑轮组

由于第一课时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只是使用了单个的滑轮。第二课时需要学习滑轮组,学生要使用多个滑轮,为了顺利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以下是学生初步安装滑轮组的过程:

通过学生连接滑轮组,发现很多学生在绕线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即使有些学生顺利连接好滑轮组,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为此及时总结操作的要领:(1)从定(动)滑轮的一端开始绕;(2)按照顺(逆)时针,由里向外进行绕线。

第二环节:安装并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以下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

 

2.以下是学生实验测得的数据:

实 验

阻力G/N

(钩码的重力G物+

动滑轮的重力G动)

动力F/N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重物移动的距离h(cm)

拉力通过的距离s(cm)

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

2.0N+0.2N

1.1N

5cm

10cm

2

2.2N+0.2N

1.2N

5cm

10cm

2

2.4N+0.2N

1.3N

5cm

10cm

2

乙乙

2.0N+0.2N

0.7N

5cm

15cm

3

2.2N+0.2N

0.8N

5cm

15cm

3

2.4N+0.2N

0.9N

5cm

15cm

3

3.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1)理想滑轮组

(2)实际滑轮组:

失:第二课时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滑轮组的特点”,由于时间有限,对于“滑轮组的特点”,学生只是初步了解,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才能加以强化。

措施:结合第二课时总结反思以后,设计采用相应的习题训练,所采用的习题主要是各地中考试题汇编,既可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直击中考。

   具体习题训练如下:

1.小明用如图9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5N的物体匀速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此过程中,手拉力的大小实际应该是(C )

  A小于0.75 N B等于0.75 N  C大于0.75 N D等于0.5 N

2.如图6所示,用下列装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则最省力的是(C )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绕法.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