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日期:2017.10.22 星期日 实验人:李沂星 实验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平面镜成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而不能成在光屏上。 实验材料:长方形玻璃板1块、蜡烛3只、铁夹2个、A4复印纸1张、铅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A4复印纸,使纸面平整,过纸的长边中点画一条垂直于长边的直线MN。 2.使玻璃板长边边缘沿复印纸上的直线MN放置,再用铁夹夹住玻璃板的短边支撑住玻璃板,并使玻璃板垂直于纸面稳定放置。 3.把2只蜡烛截成大小相同的形状,一只命名为蜡烛A,另一只命名为蜡烛B。把蜡烛A、B分别固定在瓶盖的中心位置(如图1-2)。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记下它的位置A1。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用光屏接收蜡烛A的像,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看不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从燃蜡烛A的一侧向玻璃板中看,能否看到点燃蜡烛A的像?(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 5.把没有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的纸面上移动,直到从蜡烛A烛一侧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B的位置B1。(这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此时镜后的物体位置就是镜前物体的虚像的位置。) 6.拿去蜡烛B,用与蜡烛A大小不一样的另一支蜡烛C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C和蜡烛A的像会完全重合吗?(无法把物体与像补完全重合,再次证明物与像大小相等) 7.熄灭蜡烛A,调整蜡烛B的大小,使蜡烛A、B再次大小相同。改变蜡烛A在玻璃板前的位置,记下它的位置A2,重复步骤5,记下蜡烛B的位置B2。 8.重复步骤7,记下蜡烛A的位置A3,蜡烛B的位置B3。 9.熄灭蜡烛A,从纸面上把玻璃板、蜡烛A、B拿去。用直线依次连接A1的中心点、B1的中心点, A2的中心点、B2的中心点,A3的中心点、B3的中心点。观察连线A1B1,A2B2,A3B3与MN是否垂直,并用刻度尺依次测量A1、B1、A2、B2、A3、B3的中心点到MN的距离,把测量结果记录到表中。(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与像上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友情提示:该实验方法的缺点是蜡烛中心的位置不容易确定,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误差较大。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指导教师简介:潘书朋,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工作坊主持人,《校长principal》执行总编,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本真教育研究会核心成员、先进个人,《当代教育家》个性教师,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学物理教师。多次获市优质课、示范课,地级优质课,曾获市教学能手,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市先进教研组长,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优秀研修组长等荣誉称号。在《光明日报》、《当代教育家》、《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多次为市教学工作会议提供经验交流,多次在各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公益讲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入选《星教师》“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年度创新教学设计TOP15”,荣获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评选的“首届中国最美科学教师专家提名奖”。 |
|
来自: 潘书朋5n2xo3h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