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悦来阅好吧 2021-04-14

图片

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科学管控网络游戏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她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管控,避免青少年沉迷游戏,影响身心健康。

李燕表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容忽视的,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进行更科学的管控势在必行。

图片

例如,可通过限制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下载、安装以及使用时间等方法进行管控。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失的生活条件之一,很多人表示“没有网络就没有安全感”。

网络的发达一方面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某些资源和成本,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触角已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据调查分析,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强势介入,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状态和成长过程的重要因素。

面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现象,寻找深层次的动因和应对措施才是当务之急。

01

形成的原因

1、网络游戏形成了新的社交方式。

网络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因为网络的出现,地球被成为了“地球村”。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一项重大的课程,网络游戏的出现,作为一种高刺激性的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虚拟交往“社区”,体现了新型的人际沟通,互动甚至教育方式。

人的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的行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始动力,社交这一基本需求驱使青少年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2、满足自我认同。

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来自外界的阻力,这种阻力往往是父母居多,老师次之。因此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就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其身份认同则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来确立,自我认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外界的印象与评价。

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很大程度地为青少年提供了构建理想自我,重塑自我的机会,他们可以用更多细节去描述、展现自我,通俗地讲,网络提供给他们建立“人设”的沃土。

例如,在游戏中选择佩戴怎样的面具、扮演怎样的角色。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有关自己的生活细节,向他人展示出正向、积极甚至优越的一面,同时,他们更关注社交平台上关于自己的评论,并不断进行回复,从而沉迷于网络社交而无法自拔。

图片

3、逃避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下,整个社会都在背负着生存的压力,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学习的压力。成人遇到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用酒精麻痹和休闲的生活来缓解压力,而网络游戏则是青少年逃避压力的方式。

网络游戏能给青少年带来片刻的放松和自我的满足。给青少年带来胜利的成就感,也会满足其逃避压力的需要和发泄压力的需要。

02

应对之措

1、正式认识网络游戏沉迷这一现象。

基于关照和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网络本身所持有的特性要求人们客观审视网络游戏沉迷这一普遍现象,网络沉迷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和教育病症。

教师首先应确立客观的态度,正视学生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并做成因分析,而不是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在学生出现波动时完全归咎于网络沉迷。

从操作层面上讲,教师可以:

a.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在使用网络时设置合理的时间;

b.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开展有关情绪、人际交往、压力排解等主题教育。

2、重视家庭和父母的陪伴。

许多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则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家庭的影响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陪伴指向两种努力:一是家长,二是家庭建设。

前者希望家长能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伴青少年的过程中,严格自律,远离网络和其他分心的事务,专心于孩子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后者是将家庭本身看作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家庭的环境、气息、节奏关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家庭建设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使命,家庭的色彩、气味、语言系统、活动等,需要家庭成员间的平等沟通、互动、共建。

因此,后者所言的家庭的陪伴也即是相互的、辐射全员的、涉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付出和回报。

从家长和家庭建设入手来提升家庭在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中的基础作用,应是多种外部路径中,最迫切、最重要的有效路径。

图片

3、用积极的活动来代替网络游戏的需求。

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分析中可得出,大部分的青少年沉迷游戏则是因为发泄负面情绪或者丧失日常活动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带青少年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和依赖感。

同时,帮助学生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减少网络所带来的虚拟感。

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到校外实践基地的纷纷建设,再到研学活动的推进,教育决策部门和学校等各方面已做出积极的回应和努力。

来源 | 中教未来之星  朗诵 | 裴婉竹  配图 排版 | 心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