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锦民谣亟待得到保护与利用

 辽宁记忆 2021-04-14


近年来,流传于我市的灰色民谣越来越多。这些民谣言词过激、以偏概全,具有挑拨性、煽动性。不仅涣散民心,影响社会风气,损害盘锦形象。

  值得深思的是,在这些灰色民谣泛滥的今天,很多盘锦历史民谣却在蒙尘纳垢,甚至濒临消亡。为了让这些民谣重见天日,笔者从2003年起,就开始自行开展挖掘和研究工作。几年中,共把盘锦历史民谣挖掘、整理出16大类。分别是城乡变迁民谣、抗战民谣、满洲国时期民谣、旧时苦难民谣、解放民谣、劳动民谣、喜庆民谣、童谣、水文化民谣、风物民谣、名人民谣、历史经验民谣、河蟹民谣、大米民谣、游戏民谣、饮食民谣。这些民谣流传时间主要从明代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涉及到历史、军事、地理、民俗、工业、农业、水利、交通、水产、气象、教育、体育等多门学科,风格或庄重、或夸赞、或哀怨、或幽默、或讽刺,多数为本地独有,都是辈辈口耳相传、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理出的《盘锦民谣》有几百条民谣,包括简要释义,计40000余字。但如果加上相关的历史和故事,篇幅可能会达到400万字,甚至更多。这些民谣不但能警示人、教育人、转化人,可以压制那些灰色民谣的传播,而且还可用于存史、资政、团结、外宣,作用较大。因此,笔者特对此做简要介绍,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待引起领导重视,使其为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助力

一、历史民谣见证了盘锦曾经的沧桑与精典

下面仅列举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

1、抗战民谣,见证盘锦人打响了中国民众抗日第一枪。如“天下第一团,七百好儿男,保护老百姓,不要一分钱,最先打营口,又把大洼占,消灭日本鬼,保卫咱家园。”这是盘山的好汉们抗战初期产生的民谣,“天下第一团”指的就是义勇军。当时盘山、沙岭等地老百姓为保家卫国,争相参加由“绿林好汉”项青山、盖中华、张海天、蔡宝山等人组成的盘山抗日义勇军。 1931923,即“九一八”事变第5天,他们就在田庄台、营口等地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见证盘山抗日义勇军曾受过张学良的支持。如“青山来造反,北风志更坚。精忠来保国,消灭日寇抗强权。卫国有方略,光辉照人寰。人人都争气,定叫鬼子退兵又赔款。”这段民谣为东北救国会派驻义勇军的进步知识青年(主要有纪亭榭、高鹏等人)所编,在三十年代初曾广泛流传在沙岭和高力房,目的为鼓舞士气。而东北救国会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张学良将军。张学良还曾拨发5万块银元和一些枪枝弹药,资助屡建奇功的盘山抗日义勇军,并在北平德国饭店召见过项青山等将领。还委托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委任张海天、项青山、盖中华为辽宁抗日义勇军各路军司令。

2、解放民谣,见证了“沙岭战役”为八路军出关的第一仗。如“打仗专打新6军,新6军。菜心味甜营养好,营养好。歼灭新6军建功勋,建功勋。同志们大家来竞赛,来竞赛。看看谁是人民大功臣,大功臣。”这说的是,1946211,国民党新622师的1个团及师教导营共3000余人,侵占盘山沙岭。新6军是国民党的王牌军,曾与日本在缅甸的最精锐师团打了多场硬仗,自称“国内无敌”。我东北民主联军3纵和4纵,与其展开激战。后来我军歼敌674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沙岭战役”是八路军出关的第一仗。战役后,为激励我军战斗士气,4纵编了这段歌谣,并久唱不衰。

见证共产党深得民心。“想中央(指国民党),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日本鬼子欺负咱们老百姓啊,八路军帮助咱们打东洋(指日寇)。”民谣说明,从1945年起,我党政军在盘山曾三进两出,和国民党、恶霸地主、土匪等反动势力浴血奋战。到19482月,终于使盘山获得第三次解放。他们的卓越功勋,得到盘山人民的高度认可。特别是解放盘山后,还进一步安定社会秩序,关心人民生活。他们积极收缴日伪残留的枪支、锄奸灭匪、开仓放粮,还帮助群众干零活,从此军民一条心。

  3、劳动民谣,见证毛主席重视盘锦大化肥建设。如“毛主席圈阅我施工、建设辽化真光荣。”这是辽河化肥厂建设初期,工地上打出的口号,后来被工人们广为传诵。这说的是,1972年,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亲自批准,国家计委把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13套大型化肥装置的第二套建在盘锦地区,并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后来,建设者们克服了建设条件艰苦和掌握引进技术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化肥装置从破土动工到出产品仅用两年多时间。

  见证辽河油田的发展。如“盘锦苦,盘锦苦,一天吃上二两土,今天吃不够,明天再来补,为了拿下大油田,宁愿吃上一辈子土。”“远看是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石油勘探的。”这是油田开发建设初期在石油工人中流行的,说明当时条件的艰苦。虽有些调侃的味道,但他们为给祖国贡献石油的壮志豪情未变,后来终于打造出一个大油田。

  4、河蟹民谣,见证了盘锦的“蟹都”地位。如“棒打野鸡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五月艳阳天,螃蟹爬满滩。”这些是在建国初就广为流传的民谣,说明盘锦在历史就有“蟹乡”地位。还如“一个螃蟹一块砖,一宿一个大山。”说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有了经济头脑,做鱼蟹生意已成发家致富的一种手段。因为当时河蟹价格已不菲,大的一角钱一只。当时一块砖也是一角钱,一天如能捉到千八百只螃蟹,卖后买砖,够修座大山墙了。

5、大米民谣,如“盘锦大地红烂漫,一天三顿大米饭。”“稻前喝渠水,小鱼捧进掌,点头又晃尾,告我鱼米乡。”这些是六七十年代,下乡知青给盘锦编的民谣。说明当时,如珠似玉,晶莹饱满的盘锦大米就已香飘东北,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了。

6、风物民谣,见证了黑嘴鸥是响当当的“吉祥鸟”。如“晚叫阴,早叫晴,半夜叫来不天明。”这句民谣指的是吉祥鸟——黑嘴鸥,因为它是天气预报大使,过去海边百姓就是从它的叫声判断天气,来驾驶、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另外,它们还常伴着船飞,能使出海的人们忘却飘泊的疲劳、寂寥,激发着人们不畏惊涛骇浪、奋勇直前的意志。而且还能在雨雾、阴暗天气中为船只引路,当导航员。

见证盘锦的“北国江南”地位。如“新屯的席儿,曹家湾的泥儿,药王庙的甜瓜赛苏梨儿,一面街的媳妇儿爱煞个人儿。”民谣是夸千年古镇田庄台的特产和风情的。地靠大辽河的田庄台,旧时是辽宁的唯一对外商埠。那时田庄台岸上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车水马龙,河中舟楫往来,撸声如歌,繁华的很。特别是田庄台繁华的一面街地带做织绣的年轻女子们,是小镇最靓丽的风景。

  7、喜庆民谣,见证建国后人们的美好生活。如“诸位亲友笑呵呵,胖骡胖马大胶车,新人新亲一车接,免去说道儿小啰嗦。来我家送亲又做客,先到房中把茶喝,坐在炕头别嫌热,坐在炕稍别嫌炕席破。东家的酒落忙的手,大酒壶要紧走,六碟六碗桌上摆,煎炒烹炸样样有,滋味全在师傅的手,赏钱出于东家的口”。民谣揭示,在新社会中,妇女地位提高。婚礼时,新亲被奉为贵宾。   

8、游戏民谣,见证了民族团结。如“嘎拉哈,哗啦啦,炕上一群俊丫头。钱码头,铜钱穿,唏里哗啦上下翻。你一把,我一把,炕头欻起嘎拉哈。嘎拉哈,真好玩,一玩玩到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对着镜子梳梳头。梳梳头,穿旗袍,一群小子赶来瞧。”民谣说的是 “嘎拉哈”(用猪和羊的膝骨制成)游戏,它是锡伯族和满族独有的古老游戏。过去猫冬季节,在盘锦农村的锡伯族、满族孩子,没事就找汉族孩子在一起玩。即开发了智力、锻练了身体,更促进了民族团结。

二、盘锦历史民谣具有五大价值,亟待保护与利用

1、历史价值。盘锦历史民谣内容分为明代、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等几个时期,中间不断代,历史脉络分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见证盘锦的历史痕迹和时代变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盘锦历史民谣涉及到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知青文化、农垦文化、湿地文化、海河文化、民俗文化,是多种优秀文化的交融和浓缩。里面涵盖着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又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便于记诵传扬,所以是青少年了解、学习盘锦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科学价值。首先,从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方言学等多方面学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另外,还可传授人们几百年来在生活、劳作、学习中积累的很多“历史经验”,涉及到农耕、防震、防汛、渔猎、气象等方面,值得我们传承和研究。如“要想盐碱走,排水沟儿陡。”说的是开挖排水沟是改良盐碱地最有效的办法,可以起到排盐、隔盐、防盐的效果;“小震闹,大震到。”则说明盘锦与周边地区历史上频发地震。“小震闹”指地震发生前,就有震感,同时动物、自然界都出现了异常反映,这就是大地震来临前的征兆;而“辽河水清明涨一寸,汛期涨一尺。”说明历史上,盘锦境内频繁发洪水,仅18401948年的108年间,境内就遭重大灾害40余次,建国后也多次洪灾泛滥。民谣提醒人们在汛期千万要牢记“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祸害人”的硬道理,不能有侥幸心理。    

4、实用价值。盘锦历史民谣中,由于在挖掘、整理、考证中,对每条民谣都做了简要的释义。所以对一些失传的东西也有记载,可以复原,比如一些古老的游戏。如“金鸡翎,跑马城,马城开,打发丫头小子都过来。你要谁,要黄英,黄英没在家,要哥仨。哥仨做买卖,要你家当家奶奶”。这是满族童谣——跑马城。经过释义后,人们会知道:玩时,10多个儿童平均分成两队,每队手拉手站成一排,相隔10米左右。然后挑战方要向对方“点将”,被点中者要使劲冲向对方。如果冲破对方阵脚,就可抓获一人归队,否则便被对方“俘虏”。接着是另一方挑战,轮流进行后,最后人多的一方获胜。该游戏可培养孩子们团结、勇敢、拼搏的精神。

5、经济价值。近年来,我们仅凭“棒打野鸡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这一民谣,就吸引来那么多国内外的游客来盘锦游玩、品蟹。那么,我们把挖掘、整理、考证、释义好的《盘锦历史民谣》拿出来,包装好后当招牌打出去,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还会促进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因为它是盘锦的历史容器,承载了盘锦的沧桑,未有丝毫的粉饰,最能见证历史,所以在普及性、群众性上,它是超越一切其他文艺的。

在利用上,这部民谣一是可引入旅游纪念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国内外游客推荐;二是可在电视台录制的城市风光片中大量引用;三是可对当地导游加强该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她们都成为盘锦历史民谣的传播者;四是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盘锦民谣大观园”。以图片、实物、视频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这些民谣。并搞好互动性,比如那些濒临消亡的民谣游戏,可让游客经视频引导后一起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