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抚顺龙凤旧事之矿工蜗居

 辽宁记忆 2021-04-14

  矿山的房子一直很紧张,从解放到80年代,龙凤矿就没有几座好楼房。大部分矿工都居住在乌龙沟、茨沟、矿前、夜海沟,远一点的还有在棉花沟、双树沟的,距离矿里约有十里地。前述这些沟里的房子,都是解放前留下老房子,有的还是伪满时期留下的劳工房。

  在龙凤地区最好的房子当属员工街,这里有几十幢日本人留下的日式住宅,有别墅、有平房、还有二十多栋二层的小楼房。


  (借用傅波先生拍的光明街的日本房,龙凤的和这些一样)

  随着矿里职工人数的增加,房子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单身职工宿舍人满为患。矿前原来的几栋“大房子”也是挤得满满登登。就是员工街原来挺洋气的小楼房里也是几家挤在原来一家住的房子里。

  员工街有四栋别墅,除去原来的“矿长院”以外,其余的三栋,都住着八九户,每个门洞里都有三十多口人。以我们家住的地方为例,这里是个联排的别墅,最早的时候,也就是伪满的时候,住这里的是两个日本的课长。两个门洞,就住两家。


  (借用傅波先生拍摄的东公园南旧式的老房,龙凤员工街就有这样的小别墅)

  解放后,我们这个门洞住了四家。每家人口都在7口以上。尤以我们家人口最多,一共四辈,十口人。其余的几家都是两口子带5个孩子。算一算,我们这个门洞一共三十几口人。光孩子就是一个加强班。孩子都小的时候还可以,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木板的床铺睡不下了,就得睡在地板上、拉格里,还有搭二层铺的。我们家还算不错,有个大屋,还有个小屋,大屋也就18平左右(6块席子),小屋有7平都说多了,也就两块半席子。(日本房都论几块'席子’,每块席子长1.8米,宽1.2米),这么算起来,小屋也就7平左右。加起来一共25、6平,平均每人2平多一点儿。

  其余的几家,可没这么多,平均每人两平都撑死。要知道这可是龙凤地区最好的房子了!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将就,等孩子们都上了学,上几年的都有,一到晚上做作业的时候,你争我抢地找地方,桌子上没地方,就弄个小板凳,趴在床铺上写作业。四家共用一个厨房,一到做饭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不是你拿错了我们家的油瓶,就是我端错了你家的饭锅,好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特别是早上,上厕所都要快,否则就有拉裤兜子里的,你想想三十来口人就一个厕所,那还有个好?

  好在我们的房后就是大山,实在憋得不行,就得钻后山,到草窠里解决内急,实在是没办法。我回想了一下,就一个门洞的总面积不超过100平,刨去共用部分,住人的地方实在有限,后来几家商量了一下,原来的浴池归一家做厨房,这样,外屋的大厨房由三家使用,似乎还宽敞了些,厨房的壁橱不论先来后到也进行了调整,好歹算是都有了撂锅碗瓢盆的地方。用水、用瓦斯、用电(包括门灯、过厅灯、厕所灯)都按人头均摊,我奶奶就是一个门洞的财务总管。别家大人白天都上班,来收费的,她先掏钱给交了,然后再按各家人口三一三十一均摊,各家出来没因此而吵过架、红过脸。

  各家的孩子有大的已经工作了,有小的还在幼儿园,谁家大人没下班需要接孩子,早上告诉一声就行,保证不会扔在幼儿园没人接、没人管。谁家做点好吃的,瞒不了人,不单能闻着味儿,还能看着是煎带鱼还是红烧肉,是炖芸豆还是醬茄子,是大米饭还是蒸馒头。有些小不点端着碗,拎着小板凳早早就去饭桌等着去了,好像到自己家一样,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一个门洞的孩子们贼团结,说不好听的,就像一群窝子狗,有一个挨欺负的,全伙一起上,直到对方告饶为止。夏天一个门洞的男孩子在一起抓蛐蛐儿,一起去野泡子洗澡,一起扎堆儿臭白话。冬天又是一起滑冰、打雪仗,挺有意思的。不像现在,各家都不知道姓甚名谁,真是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门洞有个徐家的长子,小名叫和平,比我小几岁。记性特好。那时候电匣子里讲评书《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他听完后,第二天就给我们讲,并且学的惟妙惟肖“抱柴火啊,火烧小学校啊!”都听得津津有味儿,半夜都不进屋睡觉。

  到了80年代,各家的男孩子都先后到了娶媳妇的时候了,这下子可都麻爪了。本来就够挤的了,还要添人进口,往哪住啊?要房子没有,自己家搁不下,怎么整?还是自己动手吧!在这些男孩子中我最大,在我家紧挨肩儿哥仨。都先后有了对象,没有地方要房子,就自己盖。在我家的房西头,选了一块小山坡,起五更,趴半夜地平整出一块4、50平的地基,从山上挖来一些毛石,又利用闲班和休息时间,推黄泥、挑水,借坯模子,打泥坯。陆陆续续干了两个多月,看看石头、泥坯都够了,又抠窗户挖门子,找人买些房梁、檩子、椽子、房薄、瓦、水泥、门框、窗框(那时候我对象就在矿供应站,买这些东西还有点儿优先条件)等建房必需品,选了黄道吉日,奠基动工。

  建房不是件容易的事,缺东少西,哩哩啦啦干了一个多礼拜,才算把房子戳起来。大架戳起来了,内装修的活有的是。砌锅台、盘炕、砌火墙、安过道门、抹墙皮,刷白灰,铺砖地、抹炕面、糊炕面、吊棚、哎呀妈吔,西瓜皮揩屁股,没完没了。刷墙要用嘎斯耙耙(乙炔用后的残渣),一股味儿,说是不遭虫子。刷墙围子要整铅油,托亲靠友,东凑一桶,西凑一桶,什么色的都有,蓝的刷门框、窗框,灰的刷地、墙围子,褐色的刷踢脚线。弟弟妹妹、朋友同学,邻居好友,亲戚师傅都来帮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行风的行风,能行雨的行雨,好歹算把房子盖起来了。还接上了水管、瓦斯、暖气,挺像样,过了年的“5.1”,就娶回来一个胖媳妇。其他几家也争先效仿,在屋后,门前也都盖起小房,虽然都不太大,但娶个媳妇富富有余。

  像我们这样的平房有这个条件,住楼房一楼的也有这个条件,一楼以上的就完了,一时间,在楼后纷纷圈地盖房,一根根电线扯得亚赛蜘蛛网一般,一个热火朝天的建房高潮在龙凤地区兴起。矿前、茨沟的平房区,接鼻子、安耳朵,房前房后房山头,都千方百计地开辟房基地,一个目标——盖房。住在东西把头的,在老房的山墙上打几个安房梁、檩子的窟窿,借一面墙,省不少建材。心眼多一点的,房前屋后等别人先盖起来,借两面墙,多少要给点儿好处或多陪几张笑脸儿,由此邻里之间,称兄道弟像一家人一样。有的小房太小了,只够放一张床,进门就是炕。做不了饭,接不了水,吃不了饭,一家好几对夫妻在一块儿搅马勺。叽叽歪歪,磕磕碰碰、呲牙瞪眼的时候也不少,但没办法,谁让孩子多呢?

  我们上一辈人,脑袋里还有点儿“多子多福”的老想法,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谁家都是5、6个孩子,到这个时候,有点儿后悔了,儿子结婚房子成了问题,有点肚里25个小耗子---百爪挠心了。可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只好硬着头皮慢慢想办法吧!在矿前、茨沟、海新街一带,黑压压的全是小房,挤得原来还算顺畅的胡同,勉强通过一辆自行车,低矮的房檐直碰奔楼。


  (来自网络图片)

  这些地方全是烧煤,院里院外到处是煤泥堆、劈材垛。墙上贴着煤泥饼子,脚下就是各家倒的炉灰、刷锅水、尿盆子。夏天一脚泥,冬天一溜冰。偌大个住宅区有几个水龙头,没几个公厕。早上去方便就是一大奇观,要排长队。男人还好说,解小手哪都能对付,找个墙角,手扶老二脸冲墙,就行了。女人就遭罪了,更缺德的是,不知谁他妈设计的,女厕的蹲位比男的还少,整得内急的女士们面部表情一点儿都不淑女。孩子给妈妈、姐姐排号的并不鲜见。我去过我的师傅家,他们那里就是这样,四家一个单元,叫“对屁股房”,每家20平左右,挤得孩子哭、老婆叫,一点儿也不消停,门前屋后都高高低低接了不少偏厦。家家孩子多了就有个问题了,老大结完婚,老二又要结婚了,就需要赶快想办法给老二倒房子。我们家也是一样,我结婚一年后,二弟就要结婚。好歹算通过老岳父的关系,给弄到一间15平、两家一个厨房的楼房一楼。进门就是炕,在一个小拐把子处又搭一个小铺,三口人强强巴火对付了好几年。

  冬天为了取暖,有瓦斯的接瓦斯,没瓦斯的烧煤。出了不少一氧化碳中毒和瓦斯爆炸事故,每年都有,屡见不鲜。我最要好的同学一家一次四人被瓦斯熏死。我家也险些出事故,把治理多年井下瓦斯的老爸熏得差点就没命了。那时候我还没结婚,小房盖好后,也接上了瓦斯,老爸老妈就想睡热炕头,谁知道瓦斯到夜间就会小,火灭了,但瓦斯还在继续涌出,人还有好?幸亏老爸还有点儿经验,在迷迷糊糊地中,爬到门口,用力敲门,被邻居的孩子听到,急忙喊人抢救,老爸、老妈才捡回一条命。但有的人就没这么幸运,我们一个门洞的邻居老某家,在自己家的窗前也盖了一栋小房,也用瓦斯烧炕。

  大约在1975年春天,天还挺冷,头一天去给朋友推煤泥,很疲劳,又多喝了酒,醉意朦胧地让孩子把瓦斯给上了,还喊“给大点儿”。到了早上该上班的时候了,他还没动静,孩子喊也没动静,老伴又上夜班,孩子有些发毛,急忙喊人,我和我家老三去敲门,还是没动静,感到有些不好,老三用力拽开房门,只见他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屋里弥漫着焦糊的气味,老何已死去多时了。他的死因是用火太大了,把屋里的的氧气烧没了,窒息而死,那一年他也就30多岁。细想想,那些年龙凤地区接的小房可是没少伤人,让人后怕!

  据统计,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龙凤矿职工住宅人均面积为2.64平米,实在是太紧张了。面对这些情况,矿里也不是不着急,管后勤的副矿长最闹心,到了基层,管后勤的副区长、车间的副主任更闹心,天天让要房子的工人撵得无处藏身。有的要房子的恨不得给这些头头下跪磕头,但再闹,他们也生不出房子来。为了缓解这些矛盾,局矿都在想办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局里允许从每吨煤中提取一定的额度用于建房,矿里也鼓励各单位自建工助,一时间掀起了建房的高潮。矿里首先在国民山上建起了“十栋楼”。“十栋楼”不是十栋,第一期是十五栋,到了80年代末期又建了二期、三期。


  (十栋楼第一期工程)

  又在铁道北建起了一些简易房,叫“龙虎坡”。“十栋楼”主要分配给一些工作多年、家庭人口多、多对夫妻同居一室的老工人。“龙虎坡”的简易房主要分配给工作成绩优异,结婚无房的小青年。在原来幼儿园、员工街临街、茨沟、矿前、大俱乐部后面分别建了一批楼房,那是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把个龙凤建的满满登登,没下脚的地方。这一下,原来住小房的换大房了,住平房的上楼了,没房的住上了二手房、三手房,对房子的紧张状况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一直到2004年,龙凤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成片的“棚户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棚改房”,每家都分到了4、50平多的套间,每人平均都在10平以上的居住面积。虽然不敢说是“乌鸡变成了彩凤凰”吧,却也是终于跳出了“棚户区”、“劳工房”的烂泥窝,高兴劲自不必提。最起码上厕所不用排队,也不用挑水、打煤坯、倒炉灰了。瓦斯熏人、爆炸的事故几乎绝迹。

来源:抚顺七千年网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