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赴本溪铁刹山访古探寻活动游记

 辽宁记忆 2021-04-14

827(周日),天气晴空万里,秋高气爽,我们辽宁文保自愿者团队一行18人在刘蓓、马军立副队长的带领下,早700从市政府广场出发,将去东北道教早期起源地本溪铁刹山访古探寻。本溪文保志愿者团队队长郭义鑫提前一天到沈阳迎接我们并同车前往作为我们的主讲老师

    中巴客车走沈丹高速在本溪站下道之后走305省道,9:30到达南甸镇滴塔村附近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农田里的芳香,和一群散放的肥硕的山羊,恰似天然的大氧吧和田园风光。沿着路旁的水泥路我们向鱼鳞洞摩崖石刻方向行进,行走到300米左右处,水泥路变成了碎石羊肠小路,越走越陡9:50到达海拔367米的地方,在路旁见到了辽宁省政府于20141017该石刻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

本溪的九顶铁刹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有十余座顶、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东北道教龙门派始祖郭守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在此开创了东北道教龙门派的历史郭守真生于1606年,原籍江南,后到辽东,定居于此山八宝云光洞内,在北京拜龙门派道士李常明为师后,成为第八代弟子,在此山收徒传道,1663年在清代将军乌库扎支持下,在盛京(今沈阳)建立三教堂。乾隆三十年(1765年)盛京城暴雨成灾,三教堂殿宇倾圮,24年后重修宫观,改名为太清宫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并派教徒到东北各地兴建庙宇,收徒布道所以说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要寻找八宝山云光洞以外的很少有人涉及的山洞——云台卷舒山的鱼鳞洞也称天冠洞,万仙洞,领略一下三百多年前道士修身养性的所在之地。该山距本溪县城33公里,本溪市60公里,沈阳市120公里,山下有本桓公路,溪田铁路。

10:33时看到路旁有块巨石上面刻有:“兄弟同修在此间,流暂转月圆,有朝一日飞处,天冠洞里归缘。”这首诗估计是某修道士在此山的真情流露,感慨而发。行走近2个小时,11:13时到达洞口,该洞海拔高度大约600米左右,该洞是天然石洞,洞口高约20米,宽约5米,洞深约20米,再往里去还有一个很窄的洞口,里面太黑,我们一行没再向里面探寻。在该洞的右手边15米左右就是巨大的摩崖石刻,它高约20米,宽约10米,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匠们雕刻而成,看到之后大家都有非常震撼的感觉。大家在摩崖石刻下面相互拍照留作纪念。

   11:50时,郭义鑫在前面开道,李欣在后面断后,大家按原路下山返回登山前的出发点。经过1个小时的行程。13:00到达山脚下,全队拍了一张合影照。之后驱车赶往碱厂镇,在鹏达餐厅用午餐,该饭店为我们准备了8菜1味美价廉经济实惠的午餐,大家吃的非常开心。15:00我们一行来到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南太子河畔的滴水头岸边。该河水清澈见底,平静如镜,河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水中有小鱼在游弋,河面上有野鸭子在戏水,河岸上是人们休闲场所,有烧烤的,有牌的.....,一派祥和的景象对面是青山脚下是绿水,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马军立副队长、宣传组的李欣组长本溪的郭义鑫队长和我们的小志愿者王鹤潼小朋友激情来潮一起打起了水仗。经过多次回合的较量。他们打的是昏天暗地,遍体淋“,玩的非常开心,这时天上下起小雨,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提前打道回府了,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等到下次有机会再来痛痛快快的上一次吧。16:20时我们的中巴车按原路返回沈阳

  通过这次的访古探寻活动,我们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锻炼了体魄,欣赏了沿路的美丽自然风光,游览了旅游景点,收获浅,不虚此行。大家希望我们的团队每年多组织几次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翘首以盼。

作者:程晓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