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沟长城锥子山 ——记清明辽西行走之旅(二)

 辽宁记忆 2021-04-14

 

  在阴沉的天幕下,在苍茫的峻岭间,山脊上隐隐约约弯弯曲曲伸展向远方的石墙就是号称存世于今的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中国万里长城。这是位于辽宁省西部绥中县的明长城遗迹,是保存较好的长城主干线,也是我们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十人组清明辽西之行寻古探幽的第二站——登临西沟长城和锥子山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曾经吸引了多少中国人以毕生要踏上长城成为好汉作为人生目标。本次,我们十人均顺利完成登城任务,堪称“奇迹”。“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十个好汉当然可以帮助很多人了。

要知道,我们的人员组成不同寻常,上至七旬老妪,下至六岁女童,三个小学生都是女孩,只有一个男生刚上初一,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我见到她们时,甚至暗自怀疑,爬长城,能行吗?事实证明,不但能行,而且很行。

第一天下午,离开前所古城,我们来到长城脚下的永安堡乡西沟村,安顿在素有“长城第一家”的农家后,在长城志愿者小全(领队兼前队)的带领下,向村后的西沟长城开拔。孩子们很兴奋,小鸟般跃跃欲试,一直走在前面,任凭家长喊破喉咙依然不见人影。我做收队,照顾后边走的慢的,因此,小全讲解的长城内容基本没有听到。

  当沿着石头坡道和台阶七拐八拐后,耸立的石墙和残破的敌楼赫然在目。沿着坍塌的长城豁口我们走上城墙仔细观瞧,残余的敌楼只剩不足一半,周遭长满灌木和杂草。时值早春,东北的天气依然寒凉光秃秃的树木没有长出叶片,特别是楼顶那些参差不齐的细矮树枝就像风足残年的老人头上的一蓬乱草。这不禁让人慨叹,砖石固然坚硬,终有毁坏的一天,岁月的磨难任凭谁也奈何不得。像这样坍塌的敌楼和毁坏的墙体比比皆是。有的敌楼塌去了一面墙,有的敌楼失去了上面的一层楼,有的敌楼仅存一小堆砖,丝毫看不出曾经有楼的样子来,当然也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敌楼存在。要知道这些空心敌楼都是建在百米间隔的山头上,远远望去,十分醒目。当年敌楼是驻守长城的士兵居住用的,兼具囤积粮食弹药柴草之用,是个小型军事堡垒,因此建得高大坚固。敌楼外观多为方形或长方形,高达四五米,与城墙一样,以巨大的条石作为基础,上面垒砌大青砖,墙面严丝合缝,平整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如刀削斧砍一般整齐。青砖之间用白灰和以糯米作为粘合剂,异常牢固。如今散落在长城表面的断壁残垣上,白色的灰浆格外耀眼,有些已经化为齑粉,随风飘散。敌楼内多为砖砌拱券顶,四周有拱券窗,可以瞭望四周情况。为牢靠起见,敌楼门口部位的拱券有的则是镶嵌弧形石条。有的敌楼内部垒有楼梯,可以上到二层,上面可以望到更远的地方,也可以放狼烟点烽火传递敌情。想象一下,古时敌情传来,处处狼烟沿长城敌楼升起,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我想,敌楼里怎么住人呢?夏季蚊虫咬,冬刺骨寒,难道古人有解决的办法?或者冬季回村里居住,朝廷、官府能答应吗?大概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就不必住在敌楼上了吧。还有,居住时取水问题怎样解决?诸多问题萦绕心间。 

中国修建长城抵挡其他部族侵扰由来已久,远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纷修建城墙作为军事设施,起到了一定的阻止作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秦燕赵等国修筑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西至甘肃岷县,东达朝鲜平壤入海处,有万里之遥从此,万里长城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的长城应当以夯土和石块垒砌为主。如今中国大地上存在的长城多指明朝在二百多年间持续修筑的长城。明朝掌握政权后,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南下进攻,开始派徐达修筑长城,方法秦汉传统方法相仿。当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北方戍边后,发展到以条石打基础、青砖垒砌的技术,这样的长城更加坚固,并根据地貌状况做到与石块垒砌相结合。戚继光发现,一旦敌兵来袭,山脚村里驻军登临长城应战来不及,他开始在长城上修建敌楼用以屯兵,这样敌楼既能住人又能及时发现敌情,随时应战,军事作用明显。当然,这样结构的长城以辽东、河北、山、陕境内为主,到了草原沙漠地带,还是以夯土为主。明长城前期是阻挡草原的蒙元势力,后期也要阻挡东北的女真人南下,都是针对北方部族的。

   下面看看城墙。长城的一侧是女墙,墙上有垛口和射口,是瞭望和射杀来犯之敌的。而另一侧则没有女墙,因而形成了曲尺形墙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女墙外是关外,即明代蒙古和女真人居住的区域,是被阻挡的对象;而墙体左侧是关内,即明朝管辖范围,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当然这一侧不必修筑女墙,自己人就不必阻挡了嘛。有的地段山体倾斜角度大,砖墙顺山势斜下,而墙体顶端的青砖则制成了倾斜状,随着倾斜程度的大小,青砖的抹斜也在改变着大小,工程细致程度可想而知。有的险峻地段长城完全是用石块垒起来的,大概不方便运砖吧。沿山体用条石做基础垒起石墙,上边用不规则的石块砌起较矮的单边女墙,却不见垛口射口,不规则的石块是不方便砌垛口的。墙体内部以小块石头填满。有的地方大片石墙已经坍塌,山梁上只有石块没有石墙,走在上面,甚至已经感觉不到是走在长城上。

    走上山巅,视野开阔,群山巍峨,连绵不断,似大海的波涛翻卷一般。长城沿着山脊走向蜿蜒盘旋着,真仿佛巨龙扭动着庞大结实的躯体,令人不寒而栗。数不尽的沉重整齐的条石青砖与石块叠加着,我们曾经设想过,这么沉重的砖石是如何搬运到山上来的呢?即使今天我们空手攀登仍然颇费气力。古时使用骡马驮运吗?山路崎岖,骡马难行,又怎样驮得了如此重负?还有人设想,更加陡峭的山岭,使用山羊驮运砖石,都不现实,沉重的砖石能够压断山羊的脊梁,它那细小的腿脚如何承受?这些设想都被否定,小全说,是靠人站成长队手手的传递。而我觉得靠人背上山来更加实际些,毕竟每一个构件过于巨大。恐怕还有些地方可以使用滑轮向上吊运吧。要想修建起如此浩大艰巨的工程,需要士兵与工匠长年累月困守于寂寞的山岭,才能慢工磨出细活来,这需要何等的耐心与毅力呀!平时修墙,战时打仗,甚至终生与长城为伍。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长城的工程如此精细,还与当年的管理息息相关,砖石上刻上了名字,出现问题可以倒查,受到处罚。严格的管理是否可以对今天的生产有所裨益呢?万里长城曾经迎过腥风伴过血雨,在硝烟中挺立,在炮火中坍塌,又得以加固,继续完成它的使命。明朝希望借助长城让朱家永保安康,也是自己毁掉了长城,将江山拱手让给大清。“明修长城清修庙”。坚固的长城并没有阻挡住南下的脚步,而清朝的民族融合政策却赢得了人心,长城的作用就此终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非长城能够起到决定作用。

   第二天,天空依然阴暗,冷风依然呼啸,有了攀爬西沟长城的经历,我们奔向第二段长城——锥子山长城。远望锥子山,如一柱擎天,突出的柱状山头十分惹眼。它也是周边山岭较高的地方,因而加大爬长城难度。但我们十人小队没有一人畏惧,这些主动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是将来做事情成功的经验,多么令人自豪啊!在锥子山文保碑前,我告诉孩子们识别文保碑内容的方法。攀爬的过程中,略感疲劳,但并没有从任何一位团友的言语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半山腰两处景观值得书写,一为天井圣水,一为九龙洞。在一个面积不大的佛手形状的石坑中盛着些许清水,上面布满了落叶。小全讲,据当地人说,这个天井里的清水从不干涸。古时遇上大旱灾荒,村民到天井求雨,竟然天随人愿,故而把井中之水称为“圣水”。九龙洞是在天然石壁的凹陷处凿出佛龛,供奉金身。过去,在这里还举办过庙会。“文革”时期,庙宇惨遭毁坏。至今,洞窟前还留存着砖石垒砌的矮墙。一位团友禁不住上前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幸福。

   山风呼呼吹来,春雷阵阵滚过。按照中国民俗,清明应该外出踏青。可东北的春色依然寥寥。前些天气温猛然蹿过20度,沈城粉白的桃花怒放,嫩黄的连翘丛丛,绿柳朦朦,红芽点点。然而,山岭上依然荒芜,偶尔的桃红让人兴奋。真个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城的春天会稍迟些到来吧。行进间,偶遇三位从锥子山上下来的驴友看到我们老老少少的,真诚告诫,上边风大,孩子不要上去,危险。孩子们不干,非要上去不可,小全做工作,孩子们不听。我理解孩子们兴奋的心情,但长期户外的经验告诉我,一旦发生危险,追悔莫及。因此,征求谁能上山顶的意见后,我果断地决定,女孩留下,其他人上。当我们刚起步,大声哭喊由脚下传来。我们五人狠心向山上登去。刚一上山梁,一堵石墙的一道缺口处大风迎面吹来,我不禁一个踉跄,帽子差点吹掉。紧走两步,来到锥子山顶。这是个仅一米见方且凹凸不平的圆形石柱子顶端。一位女士刚刚站起,帽子刮掉,幸好我及时上前,将帽子放入背包。女士顺势坐下,再没有站立,因为小地方实在太狭窄了,难以容得下五人站立。尤其是风呼呼地吹着,三面都是绝壁,异常危险。小全告诉我们,由西而来的长城通往北京方向,由南而来的长城通往山海关方向,由东而来的长城通往丹东方向,三道长城由三个不同方向奔来,止步于锥子山脚下,形成三龙聚首的奇观,世间独此一景,令人叫绝。莽莽苍苍的天地间,巨龙摇头摆尾拱着身子稽首于锥子峰,是在祈祷天下太平吗?两只黑色的大鸟展开油亮的羽翼,滑下山去,是归于安稳的巢穴吗?

下得山来,我们讲述了惊险的一幕,女孩妈妈觉得,拜祭佛像还是有用的,不然为什么遇到三人劝告。也是,没有告诫,可能我们都会不顾一切地去登锥子山顶,陡峭的山崖,窄小的山顶,呼啸的山风,哪个因素会带来不利不得而知。安全第一,平安探寻,平安归来,这是宗旨。孩子们的哭喊也可以看作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教育吧,不见得是坏事。

下山的路上,我与大姐攀谈,原来,七旬老人能够克服身体不适登山一览是长期积淀好习惯的结果。年轻时下乡得到吃苦耐劳的锻炼;传统教育养成了宁让身受苦,不让脸受热的优良品质;这么大年纪了,为了帮助孩子一家,洗衣做饭买菜整理房间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应俱全,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我很是敬佩。

长城一行,我们团队既有让人敬重老大姐,又有反应机敏不怕困难的孩子们,我将这个小团队命名为一流品质团。结合文物保护原则,我启发孩子们,既然长城这么伟大,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保护它,采取什么方式呢?大家集思广益,讲长城、画长城、唱长城、写长城、绣长城、舞长城、修长城……不一而足。这就达到了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的目的。孩子们,你们征服了长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相信你们。

“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多年前小学课本上对长城的描述令人神往,长城究竟什么样?怎么像一条巨龙呢?只有亲自踏上长城的人,才能体会到长城的雄浑与壮阔,伟大与崇高。

长城志愿者小全居住在山下山村,两天来的行动让我们感动。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和志愿者的故事将在下一篇章中得到揭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刘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