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民俗探讨】俗语“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农村送小家畜的规矩?

 关山听风 2021-04-14


俗语“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

农村送小家畜的规矩?

关山听风



一些农村俗语,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了,看似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不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就容易按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得出的结论就会南辕北辙。

流传在农村的俗语“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注:麻布,即孝布,有的地方俗语就为“猫儿来了戴孝布”),现在的人在理解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与原来的意思不相符。

1、平时农村的猪、猫、狗到别人家里去,是一种正常现象

现在的人们往往会理解为“家里突然闯进来了猪,狗,猫等动物”,闯进来了猪家里就会变穷,闯进来了狗家里就会变 富,闯进来了猫家里就会出现丧事。

旧时,因社会落后,没有文化,更没有科学知识的农民,因捉摸不透一些现象,认为有某些神秘的力量在后面控制,变得比较迷信。然而,那时的农村人并没有上面的这些说法,现在一些人倒强加给旧时人们,制造这种说法。这此说法能讲得过去吗?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生下来的仔猪,一般在未满月以前,都是放养,人们要在猪圈栏板下面特意留有洞,好让仔猪进出,到外面溜达。仔猪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村里各处转来转去,就像村里人家喂养的鸡、鸭、鹅等一样,闯入别人家的庭院是常有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你不想让别人家的猪进到院子里,就得把门槛做高一些,或者安上拦鸡门,把它们挡在外面。旧时,南方普通农家,大多是开放型的院子,没有院墙,狗、猪、猫、鸡、鸭等可以自由来去。北方普通农家的院子,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家畜家禽要进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人说,猪闯入人家里要“挂红”(即挂红布条,是农村一种高规格的礼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不是指猪,而是指的是耕牛。农村风俗,有的地方黄牛不可进堂屋,有的地方则忌水牛进堂屋。出现了这种情况,牛的主人必须向别人“挂红”家里堂屋致歉,还要按民间迷信做法,请人打醮。

再说,农村喂养的“条猪”(注:指两个月到五个月的猪,过去的猪按传统方式喂养,要八个月以上才出栏,不像现在工厂化喂养的猪,四五个月就可出栏)正是长个架子的时候,跳跃能力极强,嘴巴拱的能力也很强,一旦肚子饿了,就会跳出猪圈,或者拱掉栏板,跑到田野里去,或者跑到人家的院子里去。这在农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难道说猪跑到谁家谁家就会变穷?这显然也是说不过去的。

狗和猫也不是哪家喂养就一直呆在哪家(不像现在一些人喂养的宠物,当宝贝一样供着),它们很自由,在村里的活动范围是比较大的。狗有两大喜好,一是吃小孩的屎,二是吃骨头,它的鼻子很灵,哪家有这两样东西吃就往哪里跑。特别是小孩拉了屎后,用不着打扫,呼唤狗来吃掉就行了。狗会把小孩拉的屎舔得干干净净,很省事。

哪家办酒席,狗也跟着去凑热闹,主要是去蹲守席上扔掉的骨头。有时狗多骨头少的时候,争得在桌子下面撕咬成一团,桌上的人怕被它们误伤,不得不把它们驱赶出门。当人们坐好后,它们又慢慢地回来,只要不打架,人们一般也懒得管它们,依然扔骨头给它们吃。

猫和狗是死对头。狗只能在地上活动,猫一般在屋顶上行走,有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猫捉老鼠,一只猫不仅只捉自家的老鼠,能管一大片的人家,因此,猫除了在自家的屋檐上行走外,也常到别人家的屋檐行走。

这样说来,是不是狗进哪家的门,哪家就会富裕起来,猫在哪家的屋檐上行走,哪家就会出现丧事?事实上,在农村根本没有这回事,也没有这种荒唐的说法。

也有的人说,“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之中的猪、狗、猫,指的是流浪的那种猪、狗、猫。在旧时农村,俗话说“千里土地各有主”,猪、狗、猫自然也有它们的主人。过去农村人的道德观念,并不比现在一些人差。比如说,现在城市一些人,喜欢养猫狗的时候,把他们当宝贝,不想要了,丢到街头不管,于是就有了流浪宠物,成为了城市中的一种让人头痛的问题。

过去农村,一般来说,猪是很价钱的家畜,谁也不会扔掉,除非是迷信中的“灵官猪”外。当然,也没有谁看到外面有猪,就认为是流浪猪,收归已有。过去农村,是自家的就是自家的,不是自家的就不是自家的,这点起码的农民道德还是有的,不然社会变得无序,农村的人怎么正常生活呢?

狗是最忠诚的家畜,如果家里没有特别的变故,比如,家里的主人都没有了,它们一般不会离家出走,有“狗不嫌家贫”之说。猫与狗相比,猫对主人的忠诚度要稍差一些,如果受不了主人的虐待,会离家出走,成为流浪猫。在农村,农家养的狗要远多于猫,便是流浪的猫要远比流浪的狗多。

总的说来,农村人家喂养的猪、狗、猫,平时在村里人家串门是常有的事,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旧时农村人没有这种迷信,我们现在的人就不应该杜撰这类迷信。

2、小狗要无偿赠送给别人,小猪和小猫则忌讳无偿送给人

“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这句俗语到底要说明什么意思呢?

在过去,农村人家喂养的猪、狗、猫产仔了,自家喂养不了这么多,满月以后就要或者是卖掉,或者是送给别人。按照农村的传承下来的旧俗,对这三种家里的物动的处理,各不相同,有收钱的,有不要钱的。

家里的小狗,只能是无偿送给别人。

一般来说,村里家的母狗生了小狗,一般三到四只,就要放出信息,需要的人家就有人来预定。满月后就上门捉去,主人不能收取任何钱物。有些地方的说法,如果主人收了别人家的钱物,自家就要失去更多的钱物,很不吉利。这种风俗,直到现在,依然有一些农村地区按这个老规矩执行。

也因为如此,农村人认为,别人无偿送自家的狗没有花一钱一物,省了一笔钱财,认为是狗能带来财富。后来,民间对这种现象附会了诸多的说法,有的甚至还是迷信。比如说,狗能久住的地方风水好,狗可以给家里带来财运,狗是最灵性的家畜,能识别灾祸,也能护家,不让这里的财产被人盗走,等等。

现在农村,有一些地方的人家,专门喂养宠物狗,小狗才成为商品,在市场上用来交易。一般来说,农村喂养的中华田园犬,大多数是用来送人,也有少数地方的人家也开始用来卖钱。现在处于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一些民俗发生变化也难免,小狗到市场上变现,无可厚非。

当然,过去农村也有一种说法,人们认为,家里突然来了一只陌生的狗,怎么赶也赶不走,农村人们认为这是家里的吉兆。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说法是“进狗添口”,指家里来狗,意味着家里有婴儿诞生,或者说儿子能找到媳妇,给家里添人口。也有少数地区认为,狗进家门不走,说明家里的财富要好起来,会走向富裕。这实际上是人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不忍心看到狗没有主人,成为丧家犬。更为重要的是,只要不偷吃人家的狗,来了狗就喂养着,狗的原主人发现了,愿意跟他们走就跟他们走,不跟他们走,也是没有办法的,不会因此发生纠纷。自家的狗都不忠于自己了,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

家里的小猪和小猫,忌讳无偿赠送给人。

农村风俗,家里母猪和母猫产的小猪和小猫,一般来说不能无偿赠送给别人。仔猪在古代,很早就进入了交易市场,成为一种市场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得用钱物交易。

猫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家畜,是舶来品,我国古代只有山猫,没有家猫。据说我国现在的家猫祖先是来自印度的沙漠猫,汉明帝时期,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与我国交流逐渐频繁,那个时候猫才来到我国。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十二生肖之中,家畜就占了一半,有鸡、狗、猪、牛、羊、马,此为我国古代最早驯化的家畜,古称为“六畜”。在我国产生“十二生肖”和“六畜”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国除了山猫外,还没有家猫。因此,“十二生肖”和“六畜”之中没有家猫的位置。

再说,那时猫传入我国的时候,想要得到,是要金钱买的,这也就是民间的猫不能无偿送人的原因。

那为什么说“猪来穷”呢?旧时,农家一年到头喂养一个猪,到了过年时用来改善,这是农村最传统的做法。旧时,粮食普遍匮乏,普通人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喂养猪是要花费力气,又要消耗粮食的,因此,家里不能养太多的猪,否则,家里的粮食给猪吃了,人就没有吃的了。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就有过这种经历,很多农家为了填饱肚子,喂养不起猪,就更不用说旧时代的农村了。再说,猪易发瘟病,一旦猪得病,损失可大了。因此,过去畜医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农村人说,家里的喂的猪越多,损失的风险就越大,一旦有损失,就会血本无归,家里就会变穷。当然,农村也有很多附会“猪来穷”的迷信说法,那是很不靠谱的,这里就不说了。

人们为什么说“猫儿来了戴麻布”?农村对猫有一种神秘的说法,认为野猫进屋别人家里不肯走,家里就会出现丧事。这种说法,可能与“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说法有很大的关联。人们认为,猫与夜猫子是一个类型的东西,陌生的猫出现,会给家里带来不祥的预兆。

旧时,家里有老人去世后,停尸床上要挂蚊帐。据说,这种做法就是为了防止猫给尸体吸气,会让尸体站起来,像传说中的僵尸一样,会用双手把人抱住,但尸体不会拐弯,只会往外直走。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迷信的传说。在农村,人们闲聊时言之凿凿,讲得特别恐怖,但是,如果有人问他们,是否亲眼见过这种事,没有任何人说自己见到过,都说是听老人说的,而老人又是听上一辈子的老人说的,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让人莫辨真假。

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让猫捕捉老鼠,猫在农村是人们最为讨厌的家养动物,它们的形象让人畏惧,它们的叫声,让人觉得凄凉。尤其是猫发情期间,其叫声大多在深更半夜,让人听起来,像是有人在嚎啕大哭,又像是伤心的哭声,令人毛骨悚然。也就是这样,人们自然就把猫与丧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外来的猫及夜猫子一样,都是家里出现丧事的预兆。

总之,农村俗语“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戴麻布”,讲的是一种民间的风俗,其原始的说法,是从赠送小家畜的角度来考虑,哪些是免费送的,哪些是应该收费的,给农村人家立规矩。只是后来,人们根据这些规矩,附会了越来越多的迷信说法,这些说法自然不可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