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中小学校长如何引领和支持教师发展|​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1-04-15


校长如何引领和支持教师发展

——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标准》的思考
山栀子


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任正非曾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时回忆往事,也许不会记住他的小学和小学老师,但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是,小学教育六年的影响早已深入其骨血。小学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仅是陪伴孩子六年,是教育的最长周期,更在于他陪伴的是孩子的童年,打磨的是一个人的底色。小学校长的重要,就在于一名校长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重要节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教师是时代要求和校长使命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一意见,明确了教师发展的梯级目标和专业层次。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意见,彰显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9月7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师发展大会。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破除教师发展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教育部明确的2021年“教师发展五项行动”中,与学校密切关联的要求有两条: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让好老师不断涌现。这两项行动,抓住了关键,正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

通过对两个重磅文件和国家政策的解读,我们可以梳理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三大标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
“三感目标”: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贯彻中央精神和国家意志,学校做什么,校长要怎么做?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引领教师成长”成为其六大专业标准的重要一项内容。“专业标准”明确界定,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以及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方法;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法以及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行校本教研;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根据校长专业标准,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成长,支持教师发展,我个人理解要实现“五个转变”:
由“学生第一”向“教师第一”转变。先发展教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十多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学校发展,教师第一》,那个时候的教育背景,正是突出“学生至上”,宣扬“学生就是上帝”这个扭曲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要坚持“教学为大,教师成长为大”的理念。对于教师发展,学校无条件支持。
由“尊重资历”向“尊重专业”转变。人际关系和教师资历在教师团队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在很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根深蒂固:信资历不信专家、重关系不重专业;校长说了算、领导说了算、“大社员”说了算。专家没有地位,也没有在教学领域的话语权和积极性,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可怕的问题。
由“制度约束”向“激励引领”转变。在实验小学,比制度更管用的是看见、点赞、肯定和分享。制度管人,只能管住自觉的人;严格要求,也只能对水平高的老师有作用。对于教师发展,要逼迫,更要引领。年轻教师可以逼压,成熟教师则需要引领。要通过“制造关键性事件”刺激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比如,教学竞赛、演讲、高端研学、评课指导、专题讲座等。

由“骨干培养”向“团队建设”转变。我们总是喜欢培养种子选手和骨干教师,发现谁优秀,就培养谁,可突然有一天,这个正在培养中的骨干就流失了。结果是,关键时刻需要的人没有了,转而培养别人又来不及;还有,过多关注某一个两个教师的发展,会影响其他教师的成长和工作积极性,甚至带来负面效应。新时代的教育,要迅速从“丛林法则”转向“森林法则”。丛林法则相信“优胜劣汰”,而森林法则讲求“共存共荣”。即:你的存在并不妨碍我的存在,甚至对我有支撑作用。良好的团队关系应该是“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性的彼此独立”。现在的企业文化,都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在团队建设中去发现骨干,形成争做骨干的氛围。值得我们学校借鉴。
由“丰富活动”向“建好机制”转变。总以为平台越多,活动越多,越是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其实不然,过多的教研活动为消磨教师的激情,形成疲惫和麻木。好的活动不如好的机制。真正管用、管长远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聚焦“五大专业素养”为教师发展破题
对照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三大总要求,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大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扎实。就是学科教学必备的知识。从现状看,虽说最近几年新补充的年轻教师多为专科或二、三本院校生,很多人感慨二三流的教师在培养一流的学生。但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还是够用的,尤其是体音美等小学科专业教师,基本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但是,他们对教材(课文)的解读力极其有限,完全不专业。教师习惯满足于一种“低水平的安逸”,这就要求学校逼迫教师钻研教材,读透教材。

专业技能丰富。就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功。从现状看,这是当前教师队伍的的突出问题。最近几年新补充的年轻教师出自师范专业的很少,信息素养没有问题,但学科教学技能十分欠缺。一张教师资格证不代表他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标准把控能力、专业理念领悟能力、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教学反思研究能力等,都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系统训练。从松滋实小最近两年调进的新教师专业现状看,会考试的并不一定真正擅长教书。
专业情怀深厚。就是对教育的信念,对专业的热情,对孩子的仁爱,对家长和同事的善待,对学校的信任。它突出表现在爱岗敬业、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充满耐性、心有大局、服从安排。从现状看,迫于生计或压力走进教育的很多,心甘情愿奉献教育的很少。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长达三四年的教育情怀的涵养,又加之过去的经历缺乏对乡村、对教育、对孩子的情感积淀,更加上初入职的工资待遇与理想的差距太大,也就缺少对教育的一种情怀。定力和坚守,正成为一种“稀缺”品质。因为缺少一种对教育的理想和情怀,一些青年教师往往是叩门而来,又摔门而去。各位校长对这种现象应是见怪不怪了。

专业德行优秀。就是对师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践行。教育的初心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育德,先立师德。教师的专业德行是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和社会性实践中后天形成的,是课堂、学校和社会的“融合体”。社会环境对师德的影响越来越大。和传授知识相比,教师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当我们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难忘的往往是那些独具人格魅力的教师,他们在我们的人生早期亿给予的启迪和熏陶,使我们受益终身。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师德和规范提出诸多新挑战,对追求新鲜、崇尚时尚、个性张扬的年轻教师更是一种考验。今年暑期,我们专题开展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职业行为的挑战与应对”专题培训,是一场教师教育的及时雨。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只搞“技术主义”,要把育人和育己统一起来。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要懂得:要让学生爱真理,先让学生爱自己。

专业精神坚定。就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负责精神、研究态度和持续发展的追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一门爱一门,教一门专一门”。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精神决定着一个教师成长的高度,也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风貌。年轻教师培养,一定要注重其专业精神的修炼。要把专业精神作为“新手”走向“熟手”和“能手”的重要追求;要把“成名成家”作为成熟型、经验型教师“二次成长”的重要内容进行教育。要引导老师认识到,做好教师,一生坚守,一生追求,一生修炼,一生完善。

师资水平总是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这成为教育的一种新常态。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无数教师普遍遇到的心灵壁垒和专业瓶颈。这也是成熟教师“二次成长”的最大障碍。我们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围绕五大素养,知识技能上“补课”,情怀德行上“补钙”,专业精神上“加油”,打破教师的心灵藩篱。而最重要的前提是唤醒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这就像一辆发动机未启动的汽车,即使推车的人再多,推车的力量有多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了发动机的汽车。
好老师是什么样子?有这样一句形象的描述:有温度,也有高度;有故事,也有本事。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全市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课节选,刊发时有删改;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