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祥夫,书写平凡生活中隐藏的大美(名家工作室领衔人之十二)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04-15

图片

刊发于2021年第4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个人档案

王祥夫,著名作家、画家。历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画院院长等。著有长篇小说《乱世蝴蝶》《米谷》《生活年代》《百姓歌谣》《屠夫》《榴莲  榴莲》《种子》《风月无边》等,中短篇小说集《永不回归的姑母》《寻死无门》《顾长根的最后生活》《愤怒的苹果》《狂奔》《油饼洼记事》《一粒微尘》《花样年华》《高兴镇》《老黄的幸福生活》《积木》《为什么不去跳舞》《金属脖套》等,散文集《杂七杂八》《纸上的房间》《何时与先生一起看山》《以字下酒》《山上的鱼》《四方五味》《漫游》《真想做一个晴耕雨读的地主》《饮馔集》《黍庵集》等五十余部。

●1985年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 

●2004年《上边》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06年获“赵树理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并获“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

●2006年获《滇池》文学奖

●2008年获《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原创短篇小说奖

●2010年获第九届《上海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15年获《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原创奖

●2016年获第三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之“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2016年获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奖

●2020年获第三届“山花文学双年奖”特别贡献奖

艺术成就

       王祥夫是当代文坛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作品关切现实生活,笔触重在底层叙事,风格隐忍蕴藉。深厚的家学和传统文化底蕴,使他的艺术作品饱含对人生的赞美,对生命的悲悯。其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气质与叙事技巧,讲述、书写平凡生活中隐藏的大美。其书法、国画,则有着传统文人的意趣,彰显着中国书画的冲和散澹。他的艺术修为及处世之风,则又类大隐之士。

早年王祥夫热衷于文体实验,尝试创作先锋小说。《好峁杂录》《小鼻村记事》《棉花》等等,相继发表于《钟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之后的创作,王祥夫从“先锋”转入“写实”,这与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生活发生的嬗变分不开,也与他在乡下挂职三年分不开。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几年的挂职体验生活,使他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学观念,从各种探索主义和先锋派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来。他发现,现实主义才是最先锋的。走现实主义道路的作家,是最具探索精神的。从那时起,王祥夫的小说开始直面现实,记录现实,“一定要把'苍生’放在第一位”。其作品《归来》,可视作其“写实”代表作之一,笔法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字里行间所呈现的“中国风骨”扑面而来,处处显现人物思想行为善的光芒。

《真是心乱如麻》(2011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一名)中,王祥夫以平民视角考量世界,再以高超的艺术功力表达苦难与温暖这一哲学命题。小说处处写平凡,处处有温暖。王祥夫艺术的构思,不事雕琢,巧妙地把平凡生活中的苦难与人群中间的温暖两个对立面揉起来,小说中的人物生存越苦难,温暖越有力量。在叙述平凡生活和辛苦艰难时,将隐藏在人心中的点点温暖和隐隐大美展现在读者的泪眼面前。

作为底层叙事的主要代表作家,王祥夫认为:“小说在写法上孰好孰坏并不重要,社会意蕴是第一要义。'道’是第一要义的。当下的'底层文学’之所以被更多的人们说好,是有'道’,是有'社会意蕴’,而非只是在那里摆弄'术’。”

《五张犁》,王祥夫着眼“城市化的进程使大批的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现实,以极具张力的笔法和潜藏在文中的深刻思想,对农民失去土地发出追问,引发思索。这也使其成为作者反映农村作品中被评论界最为推崇的一部作品。

藏身在众生之中,王祥夫时刻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他观察着人民生活的欢笑,悲伤,品察着人们生活的智慧,愤怒,也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民充满敬佩,由衷赞叹美好的人性和强烈的生命意志。短篇力作《半截儿》的主人公是我们生活中并不鲜见的两个残疾人,他们身形残缺乃至畸形丑陋,但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俯首敬畏。文中这对残疾夫妻虽“贫贱”,但他们相濡以沫的深情,给人以无尽的感动与力量。在王祥夫的作品中,人性的可贵与伟大,是永恒的主题。

王祥夫从现实经历出发,他的作品中必然有着城市与乡村两个维度。而在其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中,他的作品涉及城市与乡村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可见作者的现实关注。而其中最为敏感也最为富有特色的就是作者对城乡之间矛盾的关注,乃至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郊农民向城里人角色变换上出现的问题。这是作者作品题材中的亮点,也是作者挖掘得最为深刻的方面。

王祥夫关注当下社会整体的精神状况,对道德脆弱性表达出一个观察者的忧虑,正因为如此,他的很多作品在个体心灵体察的层面上有着独特的审视。《鳕鱼》讲述的是缺失母爱的孩子,由此产生的对母亲的憎恨,同时反映着当前很普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亲人爱的缺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解决。小说《真是心乱如麻》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保姆在老人去世后无所适从的经历,带领读者深入一个保姆的内心世界,体验她纠结无助的内心活动,叩问我们:为了生存而反叛传统道德是对是错?作品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进行了新的可喜的探索和尝试,使我们对底层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了一步。

王祥夫的作品有着“中国风”底色,中国传统文字之美和对情感的蕴藉,隐约而坚定。这得益于他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中国古典小说、明清话本、文人笔记小说的深厚积累,使他的作品继承了古典传统的文学精髓,同时他又以对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当前文学流派的研究与借鉴,建构起自己独特多元,看似平淡实奇崛的写作风格。

短篇小说《泣不成声》中,王祥夫以深情与悲悯的目光凝视生活,直面不幸。在主人公身患绝症与突如其来的事故、儿子离世这些痛苦接连到来时,母爱彰显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病重母亲完成一项简单而艰难的事业。这是中国母亲特有的大爱和坚韧。中国的古典小说有白描的传统,即用最简约的笔墨,不加任何烘托,勾勒出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貌来。作者的平静述说,又山环水抱,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不重实而重意的写作手法,与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神韵”“意境”同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所蕴含的力量与美。

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上边》,更是吟诵隐藏在平凡生活中那感人的善与美的一首清歌。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平常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亲情。王祥夫用高超的文字功力,击打着读者的内心,追问着这个时代——在这个即将荒废,即将被时代遗弃的“村落”,亲情、土地、生活,如何能够回归?他用冷静的目光凝视着当下的我们对“日暮乡关”的满怀愁绪,以及传统生活在时代变革中的无奈和深思。

有评论家说:“王祥夫作品的文学性源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己独特而富有中国韵味的艺术审美世界。王祥夫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作品富有中国韵味,更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溪头欲觅路,春泥不可行。归来南窗下,袖手看新晴”的闲逸幽情;有“春如十二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的温婉羞涩;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悲壮惆怅。

王祥夫还是当今画坛上十分优秀的文人画画家。作家和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在写作与画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因此其作品大都“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正如元代文人、画家赵孟頫所说:须知书画本来同。

纵观王祥夫的文学与绘画,隐隐一根金线熠熠生辉,那就是,传统中华文化与人性最珍贵的美交织着的伟大光芒。PICS

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