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悟性——人类思维的奇葩

 老沔城人 2021-04-15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悟性——人类思维的奇葩

文/牧  石


    什么是悟性?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

    悟性在人的价值感受、经验、体验、理解、认知中如何发挥作用?遵从着怎么的法则?这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哲学认识论、价值论,也涉及到心理学的诸多理论。我们认为,必须首先从文化哲学上弄清其法则意义,才能看清它在深层价值实现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伯兴说:“瞬间的顿悟总是直觉的一种证明。”这种瞬间的顿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灵机,二是灵性。灵性的这两个直接性作用于“灵面”所提供的触发信息,就在霎那间燃起一片阑珊灯火,造成奇特的兴会顿悟状态,使得人的第六感觉认知方式过程呈现为一种闪电般的飞跃过程。

    谈及悟性,人们总是把它与天才、灵感联系起来,与人的天资、天赋、聪明、智慧及敏锐的智力、卓越的才能等联系起来。这个问题,不仅被先验论、唯物论及宗教哲学弄得神乎其神,也被主观主义经验论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说得天花乱坠、扑朔迷离。

    宗教哲学家,先验论,唯理论的哲学家,总是从天启哲学,从先验的精神本体的存在,解释人的悟性及思维法则。据传,释迦牟尼是受了阿罗迦兰和郁陀迦罗摩两位仙人的指点,在菽婆罗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金星闪烁,天将破晓,才对万物生灭的真理性豁然大解,获得觉悟的。基督教《启示录》都是赐给耶稣基督的启示,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这就是说,人,只要按照神的启示,或者说人只有领悟了神的启示,自我思维才具有真理性。

    艺术创造是这样,而且在哲学思想中,宇宙变化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的存在,也是“由于神的天道把它当成一个赋有灵魂和理智的生物而产生出来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奥古思丁把这一点归诸“超自然之光”的光照或“神圣的照明”,它赋予人一种“理智之光”或“灵魂的眼睛”,让人凭此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发现抽象的概念。这种天启哲学的悟性发展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康德的先验论哲学,就是“天赋”和“天赋才能”。我们知道,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哲学原理,是包含着矛盾性的,即灵魂与肉体的割裂。当他从我思出发,凭着直觉追求宇宙自然法则和数学法则后致性,或致力于哲学知识研究的时候,其感觉、领悟、理解、怀疑及想象等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于是,当他从梦的启示出发,发现自己的神圣使命,或者无法确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自我的存在与梦、幻想之间的联系,而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寻求存在的真理性,或归诸天赋观念的时候,那么,其感受、醒悟、理解、认知,也就最终求诸他所设的上帝了,因为,在他看来,上帝是至善的,是不会欺骗人的感觉的。

    由此可见,唯心主义诠释顿悟,必然走到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叔本华认为“悟性,在一切动物和一切人类,是同一个悟性,有着到处一样的简单形式:因果性的认知,由效果过度到原因,由原因过度到效果,此外,再也没有什么了。”直观世界以悟性而存在,直观世界是我的表象或我生命意志,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因此,“对真正的客体的任何认知,亦即对于空间可以直观的表象的任何认知,都只是由于,对于悟性是有的,从而就不能走在开发性的应用之前,而只能在其后。”在他看来,“所有那些重大发现,正如直观一样,与悟性每一次的表现一样,都是直接的了知,并且作直接了知也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工作,是人的顿悟。”叔本华认为,动物与人的悟性是有差别的,人与人之间的悟性也是有差别的,有敏锐的悟性,谓之精明,无敏锐的悟性,谓之迟钝,痴呆。由此,产生了叔本华的天才论。他认为,天才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天才具有双重的智力,一是为他自己的,为他自己的意志服务;另是则是世界的,由于他对它的纯粹的客观的态度,他成为它的镜子。天才创造的艺术、诗歌或哲学著作,不过是这种客观的态度,按照一定的技术规则精心经营的结果或结晶。”

    在柏格森那里,悟性,就是与利害无关的放任天性的激情或知觉在天然纯粹状态中感知事物的微妙活动;

    在克罗齐那里,悟性,就是没有道德考核的直觉感受、想象。

    在伏尔泰那里,悟性,悟性就是人对生活经验的特殊循环往复的体验、理解与评价,它是一种纯粹的旁观和内在的精神活动,是以人的生命意志为基础的。

    在胡塞尔那里,悟性是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是对经验对象、现象的本质的还原,即本质直观。

    在海德格尔那里,悟性,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感受、就是人凭着神奇的力量对人生真理的领悟并在这种领悟中将自我存在从沉沦、迷误、伪装、封闭状态等非真理的遮蔽中解放出来。

    雅斯贝尔斯把悟性看成是人对生存活动的一种领悟能力,领悟就是从自我的思想状态和内在行动中发现存在,就是沉浸于神秘的“大全”中揭示人的本质存在和规定哲学的目标,即所谓“从本源中发现存在。”

    萨特把这种领悟看成是发现自我的存在先于自我的本质。应该说,在宗教、哲学、道德、艺术一类的领悟活动中,是很少考虑世俗的欲望目的动机一类功利的,或者说是以排除世俗的人生目的及道德功利为前提的。悟性不是天启神授。不是纯粹生命意志、直觉感受、内心经验及神秘关照,不是人的纯粹的知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认知人的灵明之心?

    悟性,它有时干瘪,若明若暗,若有若无,虽然近在咫尺却无隔山河;有时豁然开朗,万途竞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时费心劳神,竭思苦虑,虽挖空心思,刻意以求,仍意不称物,思不逮意,志往神留,情伏理翳;有时则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宛若天启神助,意如风发,理如玄机,运行于意象之间,神思得于不可名之状。心思之,恍恍惚惚,奇奇怪怪,延延绵绵,断断续续,从一个思想到另一个思想,从一个情怀到另一个情怀,诸如此类的精神现象,非悟性所不能至。

    其实,谈悟性,不能离开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的记忆、回忆、联想、想象、推理、判断、抽象思维等等,这是人的基本思维能力,离开了这种能力,任何悟性思维都是不能进行的。因为它是人的悟性存在与发展的心理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发达的回忆联想想象推理能力,那浮想联翩的思维能发生吗?那恍恍惚惚,奇奇怪怪,延延绵绵,断断续续思想能够存在吗?没有先天的基本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心理的物质基础,任何思想都不能发生,任何生命意志都不能存在,任何感受经验体验都无法进行,即使天启神授也没用。

    当然,仅有记忆、回忆、联想、想象、推理、判断、抽象思维、概念化这些先天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不能构成悟性或悟性思维活动的。它只有与文化的意义进行整合才能发生。灵长类动物是有低级形式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的如记忆、回忆、联想及简单的推理能力。但是它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天启神授呢?再比如,一个初生婴儿,一出生就具备了人所特有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可他在获得文化知识之前,为什么只能懵懵懂懂而没有灵明之心呢?为什么不能思如泉涌呢?为什么不能从一个思想到另一个思想、从一种情怀到另一种情怀连绵不断的思索呢?

    显而易见,高等动物(灵长类)初生婴儿之类,之所以没有悟性,之所以不能构成悟性思维活动,关键是它们没有文化意识,没有从文化境域获取意识。

    悟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价值思维、判断、领悟活动。离开了文化的意识,离开了文化的意义,纯粹的生物本能,纯粹的生心生物机制,即先天基本思维能力,是不能进行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联想、想象、推理、判断的,也是不能进行任何价值感受、经验、体验、理解、领悟活动的。思维活动不能离开它的内容而存在,悟性不能离开文化的意义或意识而发生,不论是低级的直觉感觉,还是高级形态的推理、判断、抽象化、概念化,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说,悟性乃是人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获得文化意识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价值思维活动能力或文化心理功能。这里,悟性及整个思维活动都是不能离开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正是有了文化的意义,人的悟性思维活动才可能发生。或者说,只有人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获得了文化意识,它才能发挥悟性的心理功能。

    文化的意义或意识在人的悟性思维活动中的功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A.它使人的记忆、回忆、联想、想象、推理、判断、抽象思维变成了意识到的价值思维活动,变成了意义的价值感受、经验、体验、理解、领悟、认知活动。天上的云地上的风,日月星辰,花开花落,人事沧桑悲欢离合,这一切只要进人的记忆、回忆、联想和想象,只要它一进入人的悟性思维活动,只要有意义的发生,它都与一定的文化意义和意识相关联,换言之,任何思维活动都是有意义的记忆、回忆、联想和想象,都是有价值的感受、经验、体验、理解、领悟、认知活动。无论他是想入非非,云天雾地,还是若明若暗,断断续续,只要他思想着某个对象,只要这对象能勾起联想和想象,它都有着文化的意义存在,都是意识到的思维活动。文化的意义或意识不仅使人对于对象的记忆、回忆、联想和想象变成为价值思维活动,变成为对象的价值感受、经验、体验、理解、领悟、认知活动,同时,也使这种思维活动肯定对象的价值,并作为价值思维的肯定形式,创造出有意义的文化。

    B.文化意识还能为人的悟性思维提供特殊价值参照框架或心理基础。任何悟性及其思维活动,都是以自我的文化经验意识为前提的。不论你如何想入非非,云天雾地,海阔天空,任意驰骋,也不管你如何心骛八极,心游万仞,不着边际,其所思所想,都是以其文化经验意识为极限的。不可能超越其文化经验意识浮想联翩。甚至连梦境幻觉也是以其潜伏的文化经验为基础的。同样,他也不可能超越其文化经验意识去感觉、经历、体验、理解、领悟事物的价值。实业家正是从激烈的商战之中感受竞争的快感;哲学家们可以从宇宙的结构秩序和谐中建立和平真理正义的信念;诗人可以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里感受到诗的意义;音乐家可以从风声、雨声及自然界种种变化中感受到音韵和旋律。这都是受其特殊的文化经验意识支配的,或者说是他的文化经验意识赋予的特殊感受、经验、体验、领悟能力。

    C.文化意义或意识不仅使思维能力变为价值领悟活动,为领悟活动提供价值参照框架和心理基础,而且也决定着价值领悟的程度及透彻与否。同一件事,有人看得深,有人看得浅,有人看得透,有人看不透;有人只看现象,看不到本质,有人看到了它的深层的本质。这是为什么呢?关键是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及所获得的文化价值意识是否提供了悟性能力。

    我们在这里强调文化意义或意识在悟性思维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否定人的记忆、联想、想象、推理及抽象思维这类基本思维能力的差异,更不是否定人在悟性思维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无疑,人的先天基本思维能力的差异是存在的,但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只是后天的文化教育不同,有人的某些方面特别发达,某些方面不足而已,正是后天文化教育的不同,文化环境的不同,所获得的文化经验意识不同,人在价值感受、经验、体验、理解、领悟活动中,才表现为不同的主体性,表现为不同的意识到自我本质 。自然,这种本质和主体性并不是消极地被文化环境和意识所机械地决定的,特别是在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深层价值领域的自我实现中,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思想和情感沉浸在对象世界,去感受体验其价值所在,如果他不能调动自己文化知识联想、想象对象世界的因果联系,把握其价值和本质 ,或赋予其新的价值与意义,悟性和自我主体在深层价值领域的实现还是不能达到的。

    作家的悟性往往大大超越常人。有人曾作过试验,让各种职业人的对同一事物进行表述,结果,作家的悟性最强,表述最佳。这说明,作家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最细,文化体验最深最强。因此,其透视力最强,表述力最优。巴尔扎克这样描述这种直觉透视力:“在真正的思想家的诗人或作家身上出现一种不可解释的、非常的、连科学也难以明辨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透视力,它帮助他们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测知真相;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难以明言的、将他们送到他们应去的或想去的地方的力量。”显然,巴氏给这种直觉透视力抹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在现代心理学看来,这种直觉透视力,不过是一种心理能量,它来自一种心理定势,是一种价值判断。

    耶稣说:人的悟性是相通的。不管耶稣存不存在,这句话倒是对的。好的悟性不会是天生的,它来自好的文化的体验与熏陶,来自我们对生活的洞察与思考,这种思考就是对生活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甄别与判断。

    文化积淀越厚实,悟性越强,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悟性是人类思维的奇葩,那么,文化积淀就是滋养这朵奇葩的温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