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祖10~12

 凯哥好心情f6v8 2021-04-15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图片

再拾696访祖(十)

我们到(八世)瓒公之祠,众人无不钦服,祠虽古旧,其命维新,祠承担的使命是“四维”(礼义廉耻),且万古长新!祠中无论门楼联,堂联,以及石碑刻字,皆彰显曾氏重文崇经思想。
比如曾氏常见堂号“武城堂”。
(小注:曾氏源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位于现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鄫国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即名出于此。)
堂联为:笃亲垂训,大学流徵。
曾子乃《孝经》传承,笃亲为二十四孝之一,笃亲者有福,此为千年古训,又名笃亲赐祜(即赐福)之意,天赐笃亲!曾氏代代崇尚《大学》,且将大学(大人之学)恭编族谱,成为族训!至今五经富上车村曾姓仍存在“笃亲堂”号匾,虽然与蕉岭祖源地数百里远隔,而文化传承却一脉相继,故一见堂字,便特别亲切,感佩祖先智慧,创出独一无二的宗族堂训(联)!
 

图片


再拾697访祖(十一)

在文瓒、文瑄(公祠)参拜(门向东),得曾生宗亲讲论,更为佩服宗祠之使命!
原来,曾氏宗祠(同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为升灯,二为升匾!升灯文化,古已有之,许多地方仍有保存,而曾氏更为崇重,每逢正月十五,家中年度有添新丁(男子),必于祠堂大厅前升一亮丽的红灯,上至栋梁,兴高采烈,比喻告慰祖先,又增新丁,同时寓意灯上梁,人成家国栋梁,世代流芳!栋梁乃正而直之木制成,五经富至今仍有正直公祠,乃致敬为人当如栋梁,正且直,可耀祖望。祠名之创设,皆由升灯文化衍生而来。
栋梁上有八字,一般不细心之人发现不了,讲丁财贵寿(千子万孙,长命富贵),升灯即进行一次祠文化教育,乡人曾氏,皆应往这祠堂使命看齐,以耀家声!
 

图片


再拾698访祖(十二)

宗亲介绍古祠壁字,柱联,如数家珍,房分辈序,更是张口就来!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祖宗言乃族训族谱族学,属于文化精神学问,祖宗田属于物质!物质生活为精神思想服务!
这点在曾氏宗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氏即使外迁他乡,带不走田地房屋,必然要带上《大学》《孝经》。
《孝经》一卷,《大学》十章,是曾氏至宝,最上祖宗言教,属于文化知识学问,曾氏崇文重学,可见一斑!
在门向东的老曾家祖公祠中,我们有幸接受了一顿文化盛宴,恋恋不舍!柱联为:
大学十章能治国,
孝经一卷可传家!
连见多识广的赖万年老师都感佩不已,在梅州教书二十年,少见有如此古色古香的祠堂文化,此回居然在蕉岭新铺乡间田下见到忠孝文化传承圣地——曾氏宗祠。
乡间文化,美不胜收!
劝君莫小乡间物,
壁柱之间有文美。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