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列国志】亚历山大帝国(八):征服波斯帝国4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4-15

亚历山大帝国(八):征服波斯帝国4

关于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双方在战前进军的动机颇有争议。从古典上,认为大流士是等了不耐烦才离开有利的战场,加上身旁的人向大流士奉承,使大流士相信亚历山大不敢向他挑战,甚至有人向大流士说,只用波斯的骑兵就可消灭马其顿军,这些话使大流士做出错误判断,把部队引入这个狭小的地方,又因海边到群山间的平地仅宽约2.6公里,波斯的骑兵将无法发挥优势,庞大的弓兵和标枪兵也无法显现应有的效果。

然而,一个有力且令人信服的现代观点,依据罗马史家鲁夫斯curtius rufus)记载推论,认为大流士是被迫离开索契,前往亚历山大属意的战场上决战,因为附近腓尼基城市在亚历山大到达奇里乞亚时就出现动荡,使波斯庞大的军队将会在冬季出现补给问题。而亚历山大可能在参谋或帕曼纽建议下采取守势,这使得大流士不得不尽快进行决战,而把波斯大军带入狭小的地形。之后,亚历山大认为大流士将会从伊苏斯南方的阿玛努斯山区域,通过路径较短且较快的叙利亚隘口前来,于是亚历山大在隘口西边15公里处的迈利昂得鲁斯Myriandrus)扎营,准备在波斯军通过叙利亚隘口后,当波斯军转向北方进军时进行攻击,因为在那狭小的道路中波斯军队形必定会凌乱且不严整。然而,大流士没有采用南方的道路,而是选择北方的小路进军,成功切断马其顿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决战。当大流士得知亚历山大正在回军北上,这才采取守势,准备以逸待劳。

另外尚有的论点,包含大流士离开索契是担心亚历山大拒绝迎战,并企图据守阿玛努斯山各个山口,然后挥师南下攻打波斯海军来源的腓尼基,再加上大流士得知帕曼纽率军于叙利亚隘口附近扎营,更加深这个判断,于是大流士因此前去与亚历山大决战。

现代历史学家认为阿利安所记载的波斯军数量共有60万人太不合理,并估计大流士的军队在25,000名到10万名之间。这10万名其中包含11,000名骑兵、10,000名波斯长生军和10,000名希腊重装步兵。

在古代文献中,阿利安和普鲁塔克记载波斯军的数量高达60万,而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查士丁认为波斯军的数量约40万,而鲁夫斯则是认为有25万。

马其顿军队的数量不超过40,000人,其中包含亚历山大领导的希腊城邦同盟军,马其顿军队可能由22,000马其顿方阵和希腊重装步兵、13,000名轻装步兵以及5,850名骑兵组成。

亚历山大特别命令左翼部队要紧临海岸前进,以免波斯借着数量优势来进行包抄。当进军的地形约来越开阔时,亚历山大命令尼卡诺尔率领持盾卫队布署于右翼前方,而伙友骑兵色萨利骑兵也置于右翼,中央是马其顿方阵,左翼还包含希腊同盟军,并由帕曼纽指挥。全军以战斗队形逐渐向波斯军靠近。

而大流士先派出骑兵和轻装部队正对于皮拉穆斯河,来掩护后方的部队调动布署。大流士把他的骑兵和铁甲骑兵于右翼的岸边,并把希腊雇佣军置于中央,来对抗马其顿方阵。并在中央两翼布署半重装卡尔达克(Kardakescardaces)部队,但由于地形狭小的关系,使波斯左翼部队一直延伸到山地去,甚至有些轻装部队往马其顿军右翼后方延伸过去,这使得波斯军的阵列形似希腊字母, " Γ "。而剩下的波斯军已经没有空间可安置,并布署于大队后方。而大流士遵守历代波斯国王的传统,和他的卫队亲自坐镇的全军中央位置。当布署完毕后,大流士把前方的骑兵大部分撤到波斯军右翼去,主要是左翼地形难让骑兵展开。

当亚历山大看到大流士集中骑兵于波斯军右翼之后,担心自身左翼只有一些希腊同盟骑兵,可能难以招架。于是亚历山大命色萨利骑兵前往左翼,并从步兵方阵后方通过,以免敌军发觉。另外,亚历山大认为波斯军延伸到自军右翼后方的敌军极有威胁性,命右翼一部分部队朝后方展开,使右翼形成两股,一股面对河对面的波斯军主力,另一股朝向右后方小山上的敌军。亚历山大还从中央调度一些部队加强右翼,并把右翼延伸,以防被波斯军包抄。

在布署好部队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率领全军前进,但时而前进时而停下。而波斯军固守在河岸上的阵地,河岸大至上较陡峭,波斯军还在一些易于突破的地方还加设栅栏。

亚历山大慢慢带着全军前进,当进入波斯弓箭射程后,右翼开始全力往前冲锋,来减少波斯排箭所造成的损失。亚历山大带着右翼伙友骑兵和持盾卫队迅速渡河,向波斯军左翼发动突击,并使波斯军左翼撕裂成一个缺口,迫使波斯左翼节节后撤。这时因为亚历山大带着右翼迅速渡河的关系,中央的部队并没有紧临跟上,让中央的方阵露出一个缺口。布于波斯军前方的希腊雇佣军迅速朝这个缺口冲锋,加上雇佣军企图突破马其顿中央阵列来挽回自军左翼的失利,使得战斗异常激烈。而在马其顿军左翼情形,因数量庞大的波斯骑兵主动渡河,朝马其顿左翼的色萨利骑兵和希腊同盟骑兵进行冲锋,让这边的帕曼纽苦苦支持。

很快的,亚历山大的右翼部队击溃波斯左翼,波斯阵列因此断了两半。接着,一部分右翼朝波斯左翼外围部队包抄,另一部分在亚历山大率领下朝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方阵进逼,使波斯中央方阵遭到两面夹击,大流士也在兵荒马乱中逃亡。因为自军中央方阵遭受希腊雇佣军打击,陷入困境,亚历山大无法立即追击大流士,他只得立刻率军回头救援,并从希腊雇佣军的后方袭击,使希腊雇佣军逐渐溃散。大流士和希腊雇佣军的溃败引发波斯全军崩溃,在马其顿右翼的波斯骑兵仓皇逃遁,但因铁甲骑兵的盔甲太重而疲惫不堪,使得色萨利骑兵在后面大量砍杀,败兵也因狭路关系互相贱踏。波斯军撤退相当混乱,战后,据参与追击的托勒密描述,当时追赶败兵的马其顿士兵半路中遇到一条深沟,里面都是波斯将士的尸体。

亚历山大直到确保战役胜利后才开始追击大流士,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收兵回营,但俘获大流士的战车、斗篷、弓和盾牌。除此之外,马其顿军还攻占大流士的营地,俘虏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亚历山大对大流士的母亲丝毫不敢怠慢,并对她们以礼相待。据说当战后第二天,亚历山大带着赫费斯提翁接见大流士母亲时,大流士母亲以为高大的赫费斯提翁就是亚历山大本人,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她,只告诉她说:赫费斯提翁也是亚历山大。可看出亚历山大对于大流士家眷的同情和战友的信任。而根据普鲁塔克描述,大流士的妻子是全波斯最美丽的女子,女儿也长得像她的母亲,亚历山大也克制住自己,没有接近她们。

伊苏斯战役战役后,亚历山大命帕曼纽率兵急进夺取大马士革,在那获得波斯大笔财宝,并使腓尼基城邦西顿倒向亚历山大。而当斯巴达国王亚基斯三世搭上一艘三列桨座战船前往爱琴海某处,与波斯舰队指挥官法那巴佐斯奥托弗拉达提斯商讨反马其顿的合作计划时,这时波斯在伊苏斯战役大败的消息传来,法那巴佐斯立即打消入侵伯罗奔尼撒的计划,使合作破局。因此战役结果免除波斯入侵希腊的可能,也奠下波斯逐渐衰亡的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