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惧的尽头是什么?伯格曼唯一的恐怖片给出了答案

 抽屉电影 2021-04-15

    恐惧是一种感官反应,通常情况下,当我们面对一些让自己感觉到无能为力的状况的时候,就会心生恐惧。这种反应来源于我们对于认知的超范围接触。但是认知从来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议题,有的人认知非常广泛,因此,耐恐惧能力就会高一些,而有的人则会时不时的感觉到恐惧,原因在于自己的认知有限。接纳事物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这就会导致自身的认知有限,一旦认知不充足,就会对简单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恐惧的源头。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理一理,就不难发现,恐惧这种感官反应大多来源于未知,而未知一定意义上源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充分,因为认识不充分,就会容易滋生大量的想象来试图弥补这种不充分,恐惧因此诞生。一定意义上来说,恐惧似乎就是源于我们的想象力,毕竟还有一句老话,疑心生暗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与想象力以及恐惧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导演是伯格曼,而本片也是他唯一一部恐怖片。伯格曼的电影总是以哲学引人入胜,且能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思考,当他向着恐怖片进军的时候,这种哲学上的思考会不会延续?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部影片《豺狼时刻》吧。

    画家和妻子居住在一座荒凉的小岛上,两个人的生活原本很平静,然而画家却因为自己的噩梦时常困扰着自己而不能宁静。画家为此准备了一个速写本,这有助于将自己梦中的画面很快的画出来。而这个速写本成了画家和妻子之间的秘密。有一天,画家的妻子遇见了一个老婆婆,她鼓动妻子去查看自己丈夫的速写本。于是,现实中的噩梦便开始了。

    这本速写本上还记载着一群人,他们有着一座城堡,且经常邀请画家去做客。而原本只出现在速写本中的这些人却在生活中接连出现。妻子奉劝丈夫远离这些奇奇怪怪的人,但是丈夫却不自觉地越陷越深。后来,两个人目睹了城堡中的这些人邪恶的献祭仪式之后,彻底的吓破了胆,画家回来后变得神情恍惚,后来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回来,妻子在寻找的路上看到了丈夫的遗物,两个人彻底的分离了。

    伯格曼的电影非常的深刻,这种深刻一定意义上加深了我们对于细节的思考。本片也是如此,在探讨恐惧的源头的问题上,伯格曼引入的梦境可以说是符合了大多数人对于恐惧的预期。因为做梦确实是一个难以完全被解释的现象。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最朴素的理论就是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同时,梦境也兼具着一个人的日常以及成长经历。这些理论在本片中不止一次地被尝试,被展现。

    画家梦境中的一切与现实中的所见不断地交织之下,画家彻底的疯掉了,这是本片的最终结局。这个结局预示着一般的恐惧最终对人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途径就是将梦境中的未知与现实中的已知结合起来,让人逐渐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画家眼中的现实是真实存在着的话,那么梦境中出现的人物不过是现实中的投影,他们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而这小岛上发生的一切,不过是画家自己不愿意接受现实,妄图将现实完全隔开且将自己的癫狂完全抛给梦境。这对于现实中的画家来说则是一种解脱。

    反之呢?如果画家的恐惧来源于自己对于梦境的无尽想象力的话,那么本片还能自圆其说吗?这个时候就要依赖画家的妻子了。画家的妻子了解自己的丈夫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的时候,依靠的是丈夫的梦境日记以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切,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画家妻子看到的丈夫的梦境日记中记载的是真实的,还是说自己在现实中看到的一切人物以及事物才是真实的。这又成为了一个矛盾的聚集点。

    两个互有联系的角色不断的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交汇融合且越缠越紧。作为观众的我们很难理清楚,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谁说的才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住一点,那就是贯穿本片的想象力。臆想本身就是非常恐惧的,对于任何一个现实中出现的事物或者是人物加之想象,你就会慢慢的觉得眼前的一切变得陌生。进而感觉到恐惧。这一点就如同画家在梦境中看到的孩子一样,有可能那只不过是出现过的一个孩子而已,并不代表着别的意义,而画家将自己的情绪与这个孩子绑在了一起之后,这个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个有可能不存在的孩子,彻底的将存在着的画家搅浑。

    胡思乱想,往往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作为一个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往往能带给自己艺术上的成功,然而更多的时候,这种想象力更会导致自己生活上的失意。痛苦的感官越是灵敏,痛苦造就的伤害也就越深。想象力是否造就了恐惧,我想,伯格曼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谜底。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