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交流 | 如何将AR技术应用在测图中

 风声之家 2021-04-15

中国测绘学会 4天前

春晚年年看,舞台岁岁新!牛年春晚背后的AR技术让今年的春晚变得与众不同。据统计,牛年春晚节目当中,共创作了二十多个AR场景,将科技与艺术紧密融合,让观众看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AR增强现实节目效果。AR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如何将AR技术应用在测图中,感受AR带来的全新测图体验。

1

AR测图原理和问题

AR测图是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结合视觉校准和惯性校准算法,实现二三维地图在真实场景中的可视化映射,从而得到准确的坐标信息。只需要一部支持AR能力的手机,即可快速测量距离、高度以及面积等,同时可基于点云、轨迹等进行快速测图,用于办公室、商场、厂房等室内外区域数据采集。

图片

AR测量高度

AR测图通过手机摄像头与各类传感器获取实时姿态及位置信息,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对新手来说有一些门槛,只要把握一定技巧,就可以准确获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AR测图增加了新手引导、节点捕捉、触感反馈等交互体验,使用户能够快速Get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2

AR测图交互体验优化
>>>>

新手引导

启动引导,进入AR测图首先需要移动手机扫描测图环境以确定测图平面,如没有引导提示,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后续操作,增加测图的引导动画,使用视觉化动态的引导提示,使用户快速进入测图场景,降低学习成本。

图片

测图引导动画

特征点提示,当扫描平面时,将摄像头对准特征点丰富的区域,若扫描平面过于光滑,程序不能检测到足够的特征点,则会提示“当前平面特征点较少,请继续移动手机”。尽量少对着白墙、玻璃门等特征点少的区域。若无法避免对着白墙,可以采用在墙上挂装饰画、贴彩色纸等方式增加特征点。

图片

特征点提示信息

光线提示,AR测图与环境因素有直接的联系,当场景的光线过于昏暗,无论是平面还是特征点都很难被识别。因此若当前测图环境过于昏暗,提示“当前环境太暗,请提供良好的照明”。提醒用户当前光线条件不满足测图要求,需要提供辅助照明。

光线提示信息

移动速度,借助手机加速传感器,程序将感知用户手机移动的速度,当速度过快时,程序来不及识别场景,此时将会出现“手机移动过快,请减速”的提示,在不干扰用户正常操作的基础上,提供过程中适时的引导提示,可降低交互指引的理解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

图片

移动速度提示

>>>>

特征捕捉

节点捕捉,在AR测图时,常常需要捕捉已有对象的节点,增加节点自动捕捉功能,能够快速捕捉已有对象的端点、线段中点,节点捕捉的设置对测图至关重要,保证测图工作更加准确,提高测图精度。

捕捉容限,同时支持自定义捕捉容限,在较大区域测图时,无需频繁放大缩小,在设置的容限范围内即可捕捉到对象的节点,使捕捉对象更加便捷容易,节约了测图时间。

图片

捕捉端点及中点

>>>>

触感反馈

震动反馈,AR测图中添加了触感振动反馈,在捕捉到节点时和执行添加节点时,均可触发振动反馈,将界面操作与触觉联系起来,增强了用户与界面的交互体验。

智能过滤,为了进一步提升AR测图性能,优化了特征点的识别精度,优先识别平面上的点,过滤距离太近或识别错误的点,提升了测图的效率和准确度。

3

AR测图应用案例

我们使用AR测图对某写字楼办公区进行数据采集,共采集四个楼层数据,采集要素包含房间、室内道路、POI等数据,采集面积约为10000㎡,完成4个楼层的数据采集需要8-16小时,将采集完成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添加必要属性,然后根据属性信息制作专题地图,最后将各楼层叠加拉伸,即可得到如下图所示的三维立体地图。利用地图数据可以进行室内外GIS相关应用,如地图浏览、路径导航、AR投放等。

测图成果用于制作写字楼室内陆图

AR测图与传统测图相比,测量精度还有待提高,但是AR测图不需要昂贵的测量仪器,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将测量和制图一步到位,测图时的AR体验也非常好,测图效率也比较高,随着手机传感器的不断升级,未来手机AR测图将成为主流。

本文提到的AR测图功能在SuperMap iTablet 10i(2020)SP1上都已经实现,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体验一下呢?欢迎大家在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360应用市场等手机应用市场进行下载体验!

END

来源:超图集团;作者:端产品研发中心 贺欢欢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