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直伴随着我们 小时候,我们为学知识而读书;长大一些,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喜欢的书;成年后,我们会因工作的需要,生活情感的需求而读书。 长大后,逐渐明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自己,不是为父母,也不是为其他人,所以读起书来更认真,动力也更强;当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是为社会贡献而读书,但仔细思考,还是要先修身好,才能更好地为国奉献力量! 我们读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这六个字老生常谈了,能把学到的别人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能够活学活用,这书读了才有用。 读书不仅是在吸收作者思想的精华,也是在启迪自己的心智。这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可以与作者有不同的见解,然后不断去思考,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发现何为真理。就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读书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才不会成为“书呆子”。 慢慢地我也发现,如果我们很爱看某一类书。一定也得看这类书持有不同观点的作者所写的书,我认为,每个作者的思想或许都有某方面的局限性,多看不同作者写的书,给予思维上的辩证性,再结合社会,生活、自身等实际出发,我们往往会发现“新大陆”,我认为这个“新大陆”是某种潜在的智慧,因思考而结晶。 笔者在上大学时,曾掀起一阵“读书无用论”的歪风。很多人可能还真相信不读书就可以改变命运,甚至去拿一些小学文凭的人就坐上领导的宝座这样的例子去证明。这种例子是有,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是因为家庭条件没法一直攻读,而且那些成功的小学文凭的人也多半是利用其它时间给自己充电,不断汲取知识,他们非常渴望学习,我们往往只听说人家成功了,却并不知道其背后的努力。 我们始终得清醒地知道,若想很好地立足社会,得有薄技在身,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持续精进,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站稳脚跟,甚至是更高一筹。 其实读书好最明显的是可以给你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变,但读书还有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医愚。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懂得读书的人,看待生活里的鸡零狗碎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们达观、通透,知道生活中重要的是什么,将目光、精神聚焦在自己的目标上、美好的事物上。当然我不是说对生活小事不闻不问,关键是用什么心态去把生活中的“鸡毛”处理好,想想生活中的大事也不多,小事都能处理地很好,生活也定会轻松如意。 好书读多了,人的气质也会慢慢跟着变化,我们的眉头会渐渐舒展了,我们的心灵渐渐有向往美好的事物了,我们也更宽容大度了。心境变好了,周遭的事情也就不容易把我们的心灵堵塞了。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给自我留个角落吧,读起好书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