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瑞动力冠名】7月装机量软包突围,前十占四位

 起点锂电大数据 2021-04-15

摘要:“装机量”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市场集中度不断上涨的当下,软包电池和软包电池企业,或将能够成为破局,改变现状的契机。

由于传统燃油车面临的各种限制,例如车牌、限行、油费上涨等,这些问题都紧缩了燃油车销量。“有对比就有差距”,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购车需求增加,驱动了新能源车销量上涨。

而且,今年6月的新能源补贴新政策正式实施后,导致续航要求再一次提高,车企提前准备好的产能,在7月进行了释放。让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7.79万辆的7月销量,同比增长23.8%,环比增长26.4%。

国补政策的明朗化,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增加,驱动动力电池企业在7月装机量迎来了高增长。而其中软包电池企业在7月装机量前十企业排名中,突围而出。

此次软包突围,或将影响行业风向?为此,锂电大数据记者做了如下整理:

软包电池装机量7月突围

据起点研究(SPIR)统计出,今年1至7月装机量共18.7Gw,同比增长122.4%,其中,7月份电池装机量为3.34GWh,同比增长28.4%,环比增长16.6%。预计2018年8月份的装机量会达到4Gwh。

上图可见,今年7月动力电池的纯电动车型装机量,乘用车环比6月装机量上涨26.9%,客车下降28.6%,专用车上涨98.2%。由此可见,乘用车和专用车的装机量再一次呈现了续航里程的重要性。

而起点研究(SPIR)统计出的7月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排名表,也凸显了此特征。尤其是软包企业,在排名中竟然占据了4位。

由上图可知,7月份是新补贴政策实施后首批上路的新能源汽车的装机量。而前十企业中,孚能、捷威动力、卡耐、北京国能都赫然在列,这四家都是动力软包电池企业,且都迎来了装机量上涨。

据悉,CATL、亿纬锂能都在扩张软包产能。而CATL的三元软包电池能量密度为240Wh/KG,其产能约为3GWh。CATL还将加强在软包电池方面的研发力度,预计2019年将达到270Wh/KG。

而此次排名中,位居第五的捷威动力,不仅是动力软包电池企业,更是黑马企业。捷威动力官方表示,在7月当月销售额突破1.2亿元。

据悉,捷威动力计划今年年底产能将提升至4GWh,预计2020年总产能将达到15GWh以上。其量产的三元软包电池单体比能量已达245Wh/kg,其系统能量密度为160wh/kg。而260Wh/kg单体电池也完成B样开发,并预计2020年软包电池单体比能量可达300Wh/Kg。

捷威动力表示此次能够位居第五,主要是依托技术优势。在6月国补新政正式实施前,捷威动力提前在5月份,就做好了高续航产品的产能准备。

同时,捷威动力将产品目标聚焦续航3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将主打产品切换为续航3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的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待6月底,搭载捷威动力高续航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推出后,抢占了市场先机。

动力电池企业集中度上涨

如今,软包装机量急剧上涨,但是远不及动力电池企业的集中度和同质化速度。据起点研究(SPIR)统计,今年7月前十企业装机量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达到了90.4%。

今年6月份新能源车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占据总量的86.4%。而仅仅一个月,新能源产业格局骤变,产业集中度再次提高至90%以上。而CATL动力电池装机量进一步增加,环比增长25.6%。

据统计,锂电龙头企业CATL与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5.3%,再一次拉大与二线、三线电池企业的差距。

坤鼎自动化总经理陈美璇表示,现在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已然出现“撑死”和“饿死”的两极分化。

如今,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分化严重,主要呈现一线电池企业电池订单较多,三四线企业订单少,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企业呈现同质化现象,特别是电池性能方面,无法满足高端需求。

虽然,7月前十企业装机量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是,捷威、卡耐和星恒电源动力电池企业,相比2018年6月的装机量,增幅较大。

捷威动力表示,公司的产能及销量能迅速提升,源自多年积累的技术和质量体系优势,以及坚持聚焦乘用车领域、聚焦三元软包叠片动力电池的发展路线。

“装机量”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市场集中度不断上涨的当下,软包电池和软包电池企业,或将能够成为破局,改变现状的契机。

未来,高续航里程电池,仍是车企和电池企业追逐的目标,乘用车和专用车所需的电池将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