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篇原创文章 今天,原本计划是沿着体系的结构,来从微观和宏观方面,分别来对构建层构建体系的两个层面,进行初步的分享。 但是呢,有朋友反应,我文章的内容很有意思,但是表达方式让人不是很容易理解。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反应,我之前针对这个问题,做过简短的说明。 可能是之前说得比较表面不够透彻。所以才会有持续的反馈。那么我今天就先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来做一个。彻底的分析和说明。 ①两个限制 这个问题从一开始,我自己就是有意识的,最关键的矛盾点,在于时间,其次在于我的打字速度,这两点短期是无解的。 打字速度很好理解,多年以来都没有短时间大量高速打字的需求。这就导致我从会打字以来,都是三指禅,速度好像蜗牛。所以在每天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敲出那么多字,所以就偏重抽象的。 关于时间,这一点,一方面是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每天拿出一小时来进行相关工作已是极限;另一方面表达的内容要易于理解,那就要用大量白话案例来类比,甚至做一些图卡来辅助。 我知道这些道理,但文章鲜见案例,为什么呢?还是时间不允许。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放慢节奏,每天盯一个细节来讲透,要么就是降低文章频率,最少也是一周一文更有质量。 这些我都想过,但最终还是决定照这个节奏走。因为我不是专业的知识博主,不以此牟利为生,所以没必要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拼。我的优势在于一套完整可复制的体系,循序渐进地做,就必定有我们最终追求的稳稳的幸福。 ②核心理念 那么我这个阶段的定位,就很明确了,就是致力于分享最核心的理念。让有缘人看到这一点星火,然后传承下去越烧越旺。现在针对哥哥知识点的课程就好比珍珠,只要你有心去找就会发现遍地都是,而我想做的是,帮你把这些散乱的珍珠,完整的串成一条有价值的项链。 让更擅长的人,做相应的事。这就是我的理念。 基于这个理念,再加上今天的思考,我认为在这个方向上,我要做的更极致一些。既然我有意识的控制。读者依然反映。理解起来。有困难。然而我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到让人更容易理解的这些要素。那么我索性就根本不在这个点上,去做过多的优化。 每篇文章,只盯住我要分享的核心,然后把它表达展现出来。然后不去做过多的排版优化修改之类的东西。因为做这些事也要花时间,但是没有效果,那索性就彻底放弃。 一个概念,自己知道。真把他清楚地传达给他人这中间。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然而这个在当前这个阶段来说是我不擅长的,他会随着我的分享和学习逐渐地提高,但这个绝对不是啊。可以快速达成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可以选择把这些节省下来的。修饰边角的时间,用来输出更多核心的内容,或者是把它积攒起来。最终用在一个节点的内容完成之后的阶段性总结上面。那么日常的输出就全当做素材积累。 这样做也打开了,我在行文方面的限制。我可以。不是非要按照体系的结构。来一个接一个的分享。而是每天我对哪方面更有感觉,我就说更有感觉的东西。 ③阶段总结 这样从整体上来看,做分享这件事。就完全不会是我的一个负担。只是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写去分享,只有当到了阶段性总结的时候。才以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视角下。来谋篇布局。 所以往后新闻结构。主要就是三种。第一种是随笔想到哪里,记到哪里没有明确的主题。第二种。是问答式。针对问题,给出答案。与解决方案。这个类型偏向于直接输出方法。第三种就是议论一个主题,n个分点。如果是大主题,那么把它切成几个小文章。篇章结构就是这样。 然后排版方面。其实每篇文章。重点的段落或者词组。我都会。用彩色凸显,但是。要上传发布的时候。搞这个操作就会非常的繁琐。也可能是我不熟练,这就导致我。大约会花1/3到1/4的时间,在排版和上传分享上。这个就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以后我会更注重。新闻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但是对于一些写作方面的细节就会把它忽略掉,因为改这些东西没有意义,因为不是镇统的经过,写作的培训,所以说。这些对我来说还是要花时间去。专门的调整,比如说标点符号,比如说。断句衔接,再比如说最基本的德地德三个字的用法。 之前我会花。5到10分钟来做这些方面的修改。以后就不会了,这样我就能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我的想法的输出上。省略掉那些反反复复的山改。还有一点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因为我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有的时候会面临重字,需要选字的问题,这个会中断思路,那么在这方面我以后会选择。不修改。不影响理解的重音字。 以上这些也算是我自己对一个月以来的分享,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和优化。我清晰的知道这里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据毛主席的矛盾论,我们要优先把握主要问题,在主要问题解决之后,再去搞次要问题,否则主次不分哪个都干不好。 ④解决方案 所以,看文章有困惑的朋友,有两个解决方案: 一是看到感兴趣却不清晰的点,就去google一下,各种百科一下。懒得看字就去抖音刷一刷,一般都会有尚可的答案,例如昨天分享涉及到的“心锚”。 二是囫囵吞枣的看下去,我计划在每个节点内容分享完成之后,做一次阶段性总结,搞一篇长文总结梳理整个节点。这样就会展现体系下节点的全景,相应的就可以对哥哥概念有相互融合式的理解。 这个阶段还是以理论为核心,要具体做的还没有,就没有涉及到流程的概念。流程出来之后,哪怕你不能透彻地弄懂理论,也能跟着流程执行出结果,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现在只能说是预热。 试想,小时候你学数学,解考题时,真的彻底弄懂背后的理论了吗?如果不骗自己,我相信答案是确定的,只是照猫画虎罢了,但是最后不是一样会用了?所以说啊,理论专家跟实战人士之间,有极大的鸿沟,这一点在投资领域尤为明显。嘴上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砖家”,让他进场实操一下,那八成是亏的裤衩子都没了。 就是这个道理额,有时候,能干,就已经解决了95%的问题。 我会自上而下将我所学所知都分享出来,至于怎么运用,大家就各取所需好了。看懂了就回味思考一下,感觉糊涂就笑笑划走,就这么简单。缘分不强求,到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反之都是徒劳,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