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村西北宅

 遵化文史 2021-04-15

作者:高春风

编辑:王亭贯

遵化县店子镇西北宅村

序言

西北宅古称北宅村,根据县志记载“唐朝徐姓在此建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一千多年来我们村子的前辈们靠着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岁月,收获希望,留下了很多传奇和传说。为了留住前辈们的记忆,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更多我们古村的故事,特写此文。

第一部分  村庄的由来

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又出现过很多文明古国。那么在有史以来我们村这一带又隶属于哪个国家呢?让我们一起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跟着作者一起去探索藏在历史里的秘密吧。

我经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把我们村有历史记载以来都属于哪里管辖简述一下。我们这个村地处燕山南麓,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平川之上。在古代东周春秋时期属无终国,无终国的国都在今天的玉田县西北部山区。战国时无终国亡归为燕国。秦统一中国后我们村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归属当时的北方政权,在这里不再赘述。但这个时期以前我们村还没有建村,也就是说还没有人居住。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无终县,无终县就在原无终国都附近。在这个时间以后我们村开始有人居住建村,归无终县管辖。(为什么要说这个时期开始建村呢?在后文中要详细阐述)。五代后唐(公元923-936年)在遵化置县,我们村自此时开始属遵化县管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村子建村比遵化建县早了两百多年。五代后,晋时遵化属辽国,辽亡之后归金。金亡之后元朝华夏大一统,一直归遵化县管辖。

那么我们村的地理状况在建村以前是啥状况的呢?我们村南这条河是非常古老的,它形成于两亿多年以前。据科学家推算在两亿多年前,地球上下了一场一百多万年的雨,当时的地球气候特别的炎热。我们中国的江河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我们村南这条河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还没有人类以前就有这条河了。河两岸的土地是冲积平原,北宅大街北面的地面比路南高出一米,当时靠路北有个高出一米多的土坎,也就是道北面的住宅都有台阶的缘故,这个土坎是两亿多年前发大水冲流下的痕迹,大街南面的地面之所以低就是水冲的。(现在东北宅村东还能找到建村子以前的地貌)。也就是说我们村子的土地在建村以前都是平原。村内所有的大、小水坑都不是天然形成的,都是我们村先民们经过一千多年生活居住,根据需要逐年逐年挖成的,在后文要详细介绍。

我们遵化这一带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村南五公里的君子口曾出土过很多一万年前的石器和古文物,被国家列为古人类活动遗址。另据《遵化州志》记载:“遵化禅林寺公元399年建”这就说明很早我们村子这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并且早在建村以前村西就有一条过君子口至北口外的南北古车马道,就是国道112线原始道路。解放后1958年修公路才改到今天的思恭庄村东的位置。这条路在古代往南可通到丰润至沿海,往北可通兴隆承德。这条千年古车马道就在我们村西和东夏庄子土地结合处,现在留有古迹我们村南有罗锅桥遗址,村北有马店子石板桥为证(这个石桥目前还在原址)。我们村内这条东西大街也是建村以前就有的千年古车马道,顺这条路往西顺河沿可通往无终国都城,玉田无终山,往东可通铁厂到东北,这也是平东公路的前身(平安城至东旧寨公路)这两条路是我们村建村以前就有,即先有路后有村庄。因为村内的建筑都是沿街弯曲而建,不是直线大街。

千年古道马店子古石桥遗址

下面我就把我们村为什么叫做千年古村的来历详细介绍一下。遵化县志记载“北宅是唐朝徐姓在此建村”按照县志记载我们村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为什么在唐朝期间徐姓在此建村?又为什么叫北宅呢?

千年古道马店子古石桥遗址

据史料记:在公元644年至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十万人马经历平定朝鲜。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在唐山这个范围屯兵驻军已是无争的事实。也留下了很多遗迹和传说,据传唐山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李世民见这里有座小山命名唐山而来的。离我们村最近的遗迹还有大太平的“济愍寺”平安城的保国寺等都留下了李世民的遗址和传说。相信李世民在东征前后在遵化驻扎唐朝军队有一段时间。

东征时十万人马,历经2年。按当时的运输条件,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得在本地解决。而当时北方地广人稀,无法靠征收解决军队给养。军队给养还得靠屯田垦地。由于我们村这里交通便利,村南自古就有小河道,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我小时候也就春天断流。小河两岸的土地又平坦肥沃,非常适合驻军和屯田。于是唐朝的军队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河南的营寨为南寨,河北的营寨为北寨。南寨和北寨也可能是我们村庄这一带最早的称呼(据村子里的老年人讲在以前我们村西曾有将军墓地,还曾出土过好多文物)。唐朝军队在村子这一带驻军的同时还派兵在此种植粮草以供军需。东征高句丽胜利撤军时,留下徐姓官兵在此继续耕种。徐姓人在这里耕种久了就在河两岸的高地上建有宅院,时间久了河南的住宅称为南宅,河北的宅院称为北宅,我小的时候还有很多徐家老宅院。由于这些宅院建的比较早,当时三里五村都没有这样的宅院,所有比较引入注目。所以南宅、北宅的村名得以保留下来。唐朝军队留在我们村子里的徐姓祖先是否和唐朝军师徐茂公有关,已无从考察。但都是一个双人徐是没错的。

第二部分  村庄的发展

随着朝代的变迁,徐姓人家也逐渐变成了这一带最大的地主。他们占有很多土地和山场,到解放前我村的徐姓地主还拥有几千亩土地和山场(桃山和东山都有他们的山地)。这么多的土地需要有人耕种,就逐渐招来很多雇工、佃户。甚至还卖给一些有钱人家一些土地。这样我们村就陆续搬来了唐姓、窦姓、高姓、李姓、张姓等村民。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村子已经是三里五村经济中心了。这里的财主已经是三里五村最有钱的了。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洗礼,但我们村在经济上最富有的还是老徐家地主。

千年古道口

我们岁数大的人都知道村中那个大坑(就是供销社后边那个大坑)叫道沟。那为什么叫道沟呢?道沟这个名字已经叫了一千多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在古时候车马去村北种地收庄稼都走此道,土路走的时间久了就有沟。那里在村中的位置有点低洼,村中的雨水通过那个车道沟流向村北,年长日久车马道变成了水沟。水沟底下的淤泥挖出来拉到农田里是最好的肥料,古代没有化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车道沟越挖越深,坑也越挖越大。涝年还可以蓄水,干旱的年份可以用坑里的水浇地。我小时候生产队还年年挖坑泥肥田。经过一千多年一代代祖祖辈辈的挖运就形成了现在的大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达到最大,长近300公尺,最宽的地方有60公尺,深达30公尺。这么大的水坑是靠工人挖成的,恐怕是遵化县农村里最大的人工湖了。这就是大坑直到现在还叫道沟的原因。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千年的人工湖要被垃圾掩埋,将来可能要变成回忆。

古茶棚遗址

我们村岁数大的人都知道在铁路西边有个叫“茶棚坑子”的地方。那么这个茶棚坑子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我们村子附近这两条千年古道到了宋辽以后就非常的繁忙了。在铁路西和夏庄子交界这个地方有个十字路口,在路北边的停车场那里有一个大水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时填平)。这个坑子过去一直叫茶棚坑子。这是因为在古代这里处于交通要道,过往的人马比较多。就有村民在这里开有茶棚。过去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过路的车马在此处喝茶时,为了方便牲畜饮上水,就在路边挖了个蓄水的坑子,这个坑子也和其它水坑一样年年挖坑泥,越挖越大(我小时候这个水坑中还有芦苇),那个时候这个大坑长宽各有七八十公尺,深的地方也有十几公尺,这个大水坑见证了茶棚几百年的兴衰,直到建国后古道改变了路径,茶棚倒闭,茶棚水坑也失去了价值。

村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民国年间,我们的村子已经成了十里八村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村子的东、西各有一座大庙,村中有五道庙(也叫小五庙子)。三里五村在我们村子经常举办庙会,拜庙在古代也是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而且春节期间还有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等娱乐活动。村子里开有肉铺、客栈,生意都十分兴隆。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们村里有钱的徐姓大户人家每年都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在村内的街边上支大锅熬粥送给吃不上饭的穷人,不管是过路的还是讨饭的,还是本村的村民,只要来的人就可以免费吃粥和咸菜。粥锅从早烧到晚,锅旁还盖有粥棚,为喝粥和过路的躲风避雨。到解放以前我们村的徐姓人家已经分成南徐、北徐和东北宅也有徐姓后人。家里的经济状况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徐家的后代也变得贫富悬殊。在抗战结束时,我们村土地改革划分家庭成份时,徐姓的后人有的被划分成了地主、富农和上中农。也有的户被划分贫农、下中农和中农成份。在文革中地主、富农成份的家庭受尽了凌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上中农的家庭也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都成了劳动人民的一员,人人平等了。而且还是越富越光荣。现在我们村子里也是徐姓人家在全村的人口中占得比例为全村第二。徐家后代比较有文化的有兽医教授徐荣胡,还有重情重义的台湾同胞徐志奎的父亲(是徐志祥、徐志和的叔叔)曾在台湾给两个侄儿寄了很多钱接洽生活。还有到美国定居的徐世林哥俩也是我们村南徐家之后。

在解放前,我们村里的大户人家每家都有碾坊用于加工粮食,碾米、磨面都在碾坊完成(我们这里农村也叫碾道)。我的记忆里南徐、北徐家里都有碾坊,乡亲们也可免费使用。大户人家还投资挖砌了很多水井,东西北宅加起来的石砌水井不会少于十眼。这些碾坊和水井大部分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出资兴建的。碾坊和水井在我的少年时代一直都在使用。

千年古村庄也少不了百年老宅,在唐山大地震以前我们村还有很多老宅院,都是前后两套四合院拼成一个大院落,都是青砖青瓦的砖瓦房,院子中间都是石板路,两边的引路都是小河卵石拼出的图案。像这样的大宅院我们村有很多,这一个院子里就可以住十户八户的人家,主要在东西大街两面沿街开门的套院比较多。

在1975年以前,我们村东有东大庙,就是在东北宅小学那个地方。大庙西边有个大坑,是建庙时用土挖成的(那个坑前几年村里已给填平),我小的时候那个坑还有很多的鱼,最多的就是鲫鱼。这个水坑比较深,基本上在大旱之年也没有干过,大坑边上全部用石砌的坑沿,古庙在大鱼坑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古朴典雅,东大庙有南、北大殿,东西大殿,大殿的地基比院子高出一米多,显得特别庄严。整个大庙的院子比其他地方又高出一米多。院内大殿的边上还有耳房作为出家人的寝室斋房,坐落在北大殿的西边和西大殿的南边。大庙内还有南广场,北广场,四个大殿中间有个大广场。我上小学时,全校学生开会都在大殿中间这个院子。能容纳两百人坐着开会也很宽松。南广场是我们的篮球场,北广场可以上体育课跳远、踢足球。我的小学生时代都是在那个东大庙里读完的。

清朝年间东大庙重建石碑

东大庙遗址

东大庙庙内景观

村子的西边建有西大庙,建国后西大庙作为北宅中学的教室。西大庙就在西大坑南边高同海的院子以及他们东边那个小广场的位置。由于当时西大庙建的地基比较高,所以西边那个坑也挖的比较大,可能和前辈们年年挖坑泥当肥用有关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大坑是我们村的养鱼坑,那个坑也是多年不干,坑里有很多鱼和乌龟。这个西大坑的坑沿大部分是石砌,东岸和北岸砌的石沿现在还能看的出来。我上初中一年级时还在西大庙里读的。西大庙开的是东门,庙门外有石阶。这两个大庙是文革期间的1975年拆毁的,庙里的大木柁都是几个人搂不过来的圆木,虽然拆庙的木材和石料都用在了建筑学校上,但是这两大庙的拆毁还是太可惜了,这两个大庙如果现在重建的话估计两千万元也建不了原来的样子。关键损失的文物价值是无法修复的。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察。但据东大庙挖出的碑文记载,清朝嘉庆年间重修。据笔者估计庙的始建年代为辽代或明代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的村子除了东西大庙,村中还建有五道庙(就在徐百伶的房子西边那个位置)我们村子里都叫小五庙子。这个庙前有两个石狮,传说有一个石狮在村子里发洪水时随洪水跑了,另一个石狮被当时的村民打断一条腿才没有跑掉。这只石狮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埋在了地下,至今还在那里埋着,没打水泥路时还能在土路下面看到。就在徐百伶房子的西边。村中的五道庙是村民们家中死了人由后代拿着纸去五道庙那里点着烧纸去念叨一下,我们这里都叫报庙。我们这里农村报庙也叫点浆水,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死者的子女和后代去三次,到那里烧纸并祈祷。意思就是和阎王报告一下,给上天之人上个户口,另外就是请五道将军给指引下死去的人走哪条路。我们村子这个五道庙比较小,所以村民们都叫“小五庙子”。

一个村庄能建得起这么多的庙宇,而且规模宏大,这在北方的农村是很少见的。说明我们的村庄在古代就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我们的先民们也很重视文化传播,弘扬佛法,乐善好施。

第三部分 跟着共产党,跨进新时代

在抗日战争中,中共遵化县委在我们村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县委书记曹寿山经常来我们村办公,我们村子的高永昌曾化名徐全担任八路军遵化县委办事处办事员。在抗日时期我们村已有多名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我们村发生了很多的抗日故事。有著名的抗日区长老叶(实名赵海山)曾让日伪军闻风丧胆;还有奋勇锄奸的徐全担,令附近村子的伪军和汉奸再也不敢干坏事。我们村的八路军办事处虽然离马店子炮楼不足一公里远,但办事处的人一直平安无事,还有阿庆嫂式的人物窦家三姑,曾掩护县委书记曹寿山等人遭遇日伪军的当面搜查(把八路军的手枪藏到棉衣服里面,以后高永昌和窦家三姑结为夫妻。)还有我们村唐恩余的大哥唐恩生烈士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八路军冀东六区队,牺牲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抗日战场上。陶万顺、陶万友两兄弟,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包森领导的冀东八路军十三团,也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还有高明星、徐朋玲烈士牺牲在辽沈战役前线。

这些革命前辈当年参军时,乡亲们纷纷前来送行,大家神色凝重,似乎这一去还不知道能否再见,那场景让人想起荆轲刺秦的场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前线打仗谁都知道去时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些即将参军的青年却个个面带微笑,怀揣一颗报国的心奔向了抗战的战场。(高明星烈士是高同振的父亲)除了以上英烈我们村还有赵海山、高明喜、高同芸、窦茂宗、窦成然、徐福苓、窦茂生、郭成满、姜玉喜、徐全伶、代万荣、李保珍、窦德荣、窦成林、唐恩存等老前辈为了保卫和平,为了新中国,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离别妻儿,舍下父母,奔向抗日的战场,参加人民解放军。直到解放全中国才返回家乡。其中老革命窦茂宗在辽沈战役前线负伤,被国家定为伤残革命军人,建国后一直享受伤残革命军人的待遇。老革命高明喜参军时已经有三个儿女,到部队后履历战功,多次立功受奖。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国家干部,转业到地方后为行政十八级国家干部。我们村子在战争年代里的这些故事,虽然在影视里才能看到,但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村子里。

建国后北宅村分成东北宅和西北宅两个村委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穷苦的百姓都分得了土地和房产。人民当家作主,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使得村民都能安居乐业。建国后新店子供销处在北宅设立了北宅供销社,负责附近十几个村子物资供应,商品有日用百货、干鲜果品、各种食品、农药、化肥、农具等各种商品。最兴隆时期曾有十几位营业员。我们村还有北宅中学作为附近十二个村的学生都来这里读中学,我上中学期间就是在北宅中学毕业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村党支部书记高同芸带领群众发展水利,在我村与夏庄子村的河道中修起一道拦水坝,也就是原来去过唐山的千年古道漫水桥位置。使村南旱地成了水浇地。我们千年古村自此有水浇地,保证了干旱的年份粮食也能丰产。我小的时候河道南岸上的那个抽水的机房还在发挥作用。这套灌溉系统使我们村南的土地基本上都能得到浇灌。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我们的家乡和冀东所有的城乡一样房倒屋塌,所有百年老宅也是东倒西歪。全体村民在党支部书记窦德保、唐振祥的领导下开展生产自救。村民们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家户户都是互相义务帮工的形式,那时村民家里盖房子都没有花工钱雇人干活。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大瓦房。大队支委会通过重新规划,打破老宅基地的界限,使得户户都分配到了满意的宅基地。能达到如此结果和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唐振祥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村内的街道基本是那个时期规划出来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和全国各地一样,我们生活处于温饱线以下,农民缺医少药。但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窦德奎,还有妇女主任李秀伶,担负着全村的村民治病和育龄孕妇接生员。在那个年代,她们虽然条件艰苦,医疗设备简陋。但是他们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百姓服务。不管是深夜还是风雨交加,只要病人呼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的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李秀玲不知在多少个黑夜里从母亲的怀中捧出了多少个新的生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为多少个家庭解除了困苦,带来了欢乐,但是他们在那个年代从不贪图报酬。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我们生活幸福了,但是他们的奉献精神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对咱们村所作的贡献我们不能忘怀。

西北宅村苗木基地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千年古村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村的村民自古粮食种植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包产到户到本世纪初,我们村水利设施经过二十几年使用,大都荒废。在本世纪初期,我们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利上任后,同两委成员一起多方筹措资金,村南村北打了多眼深井,重新配套了水利设施,又使所有的耕地都变成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使我们村的耕地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我们村现在的浇地设施还是徐国利那时期建设的。

西北宅村物流运输车队

现在千年古村西北宅在党支部书记窦德军的带领下,村内、村外所有道路都得到硬化,村内各个街道都安装了路灯,彻底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到泥泞的道路,使村内环境彻底得到改善,这是一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没有做到的事业。进入新时代,村内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整洁干净的水泥大街。大田地里泥泞的田间小路变成柏油马路。在村内建设美丽乡村道路硬化、亮化活动中我们村民陈志刚在2017年自己主动出资3万多元硬化村西主路440平方米,2018年5月村民高宇主动出资5000元为村内3条街道安装了九盏路灯。在2020年村内主要街道加宽、硬化活动中,还有很多村民捐资修路。他们是唐志新10000万元、陈志刚8000元、高宇5000元、郭春勇5000元、梁金艳3000元、强自学3000元、刘金全2000元,村民唐立民100元。这些村民致富不忘乡亲,为群众出行安全畅通,为西北宅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他们的一份爱心。目前在西北宅村义务清理垃圾的党员群众也有很多很多。千年古村乐善好施,行善助人的传统得到了传承。

村北大田地硬化的道路

西北宅村高标准农田

我们千年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之风受到一代一代村民的推崇。在几百年前孔子的后裔就已在我们村子落户,现在的孔家在东北宅已是第一大姓。他们的族谱还一直延用孔孟的族谱。村里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私塾,解放后村子里有了新式的小学。以后逐渐有了初小、高小、初中。东大庙为小学教室,西大庙为中学教室。这两个校舍用到1975年才拆了旧庙翻建新的学校。前文说过徐家后人闯到海外和台湾的人都曾经是北宅出去的读书娃。解放后我们村还有杨德存、唐振广都是高中毕业后去参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部队提干,进修军校,为国家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二人退休前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官。

谈到尊师重教我们要重点说一下我们村出现了很多贡献自己一生的人民教师,他们高中毕业就回乡执教,有的是嫁到我们村就开始从教。他们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执着坚持,辛勤耕耘。他们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一直工作到退休。他们四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付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知识青年,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人民教师的辛勤汗水浇灌了我们几代人幼小的心灵。使我们由幼小的玩童长成为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有文化的人,又能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各地。现在我们村考出去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有窦玉生之子窦慧明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高春风之子高强为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唐志利之子唐程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高玉宝之女高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在读,徐振如之子徐海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高春林之子高伟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刘国勋之女刘晓辉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高国忠之女高琦就读东北大学研究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现在我们村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为白云石矿加工,红木家具制造、物流运输、苗木种植、大棚蔬菜等多种产业。村民百姓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比解放前地主家生活还强百倍。在这里我们要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我们的新中国让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是你们把生命不断繁衍,是你们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我们深深的知道这过程我们的祖先有多么艰难。

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靠着坚韧的毅力,通过一年一年的辛勤耕耘,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现在我们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我们要用卓越的智慧,再创千年古村的辉煌。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生活的一代比一代更幸福美满。

西北宅村村民文化广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