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张之洞对慈禧见死不救!为何没受到追究?

 剧透历史 2021-04-15

东南五省互保是令晚清朝廷极为尴尬的一件事,全国最有权势的几个总督、巡抚合起伙来集体抗命,它在击碎清政府最后那点权威的同时,也令慈禧本人颜面扫地。

那么,平常嚷嚷着“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谁一辈子都不痛快”的慈禧,局势稳定回到北京后,为什么没有清算这些不听话的督抚呢?

想要弄明白慈禧在督抚抗命问题上,选择冷处理的原因,我们首先要了解东南互保的来龙去脉。

1900年1月24日,慈禧以光绪身体虚弱为由,宣布立端郡王载漪15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也就是敲定了光绪之后的继位人。第二步,就是来年布置一场光绪禅位的典礼。

这就是晚清的“己亥建储”事件。

可没成想,西方列强听说此事后大加反对,屡屡向清廷施压,阻止慈禧另立新君的计划。有公使甚至还请来西医,入宫给光绪看病,确认是否真像慈禧对外宣布的那样,光绪是因为身体原因才让出的皇位。

这可惹恼了慈禧,对她来说立谁当皇帝只能自己说了算,这些洋鬼子掺和一脚是怎么回事?

可没办法,形势比人强,晚清朝廷早就在一次次战败中,失去了内政自主权。在列强的压力下,慈禧也无法避免要看洋人的脸色。

就这样,光绪的皇位算是保住了。

可这事也成了慈禧心中的一个坎,被列强这么怼了一下,老佛爷是怎么想怎么别扭。正巧,就在那几年,北方民间排外的义和团运动兴起,而载漪、刚毅这些顽固派人物就借此上书慈禧,建议朝廷用义和团打击洋人。

义和团有了清廷的支持,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开始摧毁铁路、焚烧教堂、拔除电线杆,甚至在激烈的冲突中,出现了洋人被杀的情况。

偏偏此时,又传出了列强要求“慈禧归政光绪”的外交照会!对于这份照会,据说是端郡王载漪的手笔,从他儿子溥儁没能取代光绪的情形看,他的确也有伪造列强照会的动机。

不想交权的慈禧,就这样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她宣布对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沙俄等11个国家开战,并号召全国各地百姓“执干戈以卫社稷”

要知道,这11个国家,涵盖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前沿的大国,慈禧的宣战,意味着当时的清朝几乎“举世皆敌”。

得知慈禧这一令人窒息的操作后,当时东南地区的一大批汉族官员们激烈反对。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来了一个装糊涂不认账,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而打脸打得更狠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连糊涂都不来装了,直接用“死不奉诏”四个字,堵住了清廷所有后续的催促说辞。

和这两位元老级总督站在一块的,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以及时任山东巡抚,后来给清廷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袁世凯。他们的势力范围加在一块,几乎涵盖了清廷的南方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这些个督抚们还放着与八国联军在天津、北京激战的清政府不顾,居然搞起了“独立外交”,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

这要是搁在康熙、雍正、乾隆的年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估计砍一百次头都不够。

协议约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陆则归各省督抚保护,不允许义和团势力的进入。同时,各国不得擅自派遣军舰干涉各地活动。

尽管从客观来看,这一协议使得东南地区不受战乱波及,但在慈禧看来,这些不听话的督抚们,无疑是把她的脸按在地上摩擦。想想她和光绪被八国联军撵出北京,一路担惊受怕、餐风露宿逃到西安,这过的是啥日子啊?

可反常的是,折腾了一年回到北京的慈禧,并没有对这些见死不救的东南督抚们进行反攻倒算,就连象征性的惩戒也都没有,似乎就和稀泥一样过去了。

慈禧为什么选择对“东南五省互保事件”进行冷处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是此时的慈禧,或者说清朝中央政府,已经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实力,去镇住地方督抚了。

清朝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就已经承担不起前线作战的任务了。

八旗军还算有些余威,在天津一线扛住了太平军北伐的林凤祥、李开芳。但绿营整个被冲了个稀巴烂,手捧红缨枪、腰插大烟枪的“双枪兵”,从此就退出了清廷的军事体系。

最终灭掉太平天国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地方团练武装。为了供给地方军战斗力,各地督抚们被授予征税、对外借债,甚至发行债券的权利,有兵又有钱的督抚们,越来越不受控制。

从此,军事的地方化,就成了清廷挥之不去的魔咒。

战后,曾国藩以主动裁撤湘军的代价,将湘军的亲信部将大量安插到了江南官场。这些湘军系官员,处处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逐渐结成了一块铁板。

至于李鸿章的淮军,更是担负起了清朝的国防重任。比如1894年的甲午战争,与日军死磕的就是淮军,以及李鸿章从头到脚组建的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后,又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在挑清朝的国防大梁。

所以,刚刚在八国联军中失去武卫军和义和团两股军力的慈禧,手里头压根没有能跟东南督抚叫板的本钱。

再加上为平息洋人的愤怒,慈禧又下令处死了刚毅、徐桐等铁杆顽固派,慈禧在政局上,也需要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东南督抚们,来帮着她将清廷支撑下去。

另一方面,慈禧没有发作,也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巧施政治手腕的因素。

虽然李鸿章等人公然否定了慈禧诏令,但却始终咬死称这一诏书是载漪矫诏。这关键的一点,不仅给慈禧留下了足够的颜面,更为双方将来的重新见面,预留了极大的回旋空间。

同时,李、张等人虽然拒绝派兵援助北京战场,但却始终没有公开脱离清廷的控制,税赋、钱粮什么的都继续照给不误,甚至还在清朝战败后,积极为慈禧斡旋,避免洋人将她列为第一战犯。

这些做法,也使得慈禧没有必要非得找这些汉族大臣们麻烦。

最后一个方面,是慈禧作为玩弄政治手腕的高手,在硬来不行的情况下,很明智地选择了“以柔克刚”。

东南五省互保最大的两个带头大哥,是李鸿章和张之洞。

李鸿章早在慈禧回北京前,就已经在干完最后一趟脏活——与列强签订赔款4.5亿两白银的《辛丑条约》后,忧愤交加地先一步死去了。

他的死,算是为慈禧挡了最后一次骂名,毕竟在这笔大头债上签字的,是“李鸿章”三个大字。他一死,慈禧也就不必介怀他在互保事件中的参与了。

另外一个大佬张之洞,也在1908年调离了老根据地湖广,去到北京担任太子太保,官是升上去了,可湖北新军和汉阳兵工厂的控制权没了!

第二年,张之洞赶着去见了李鸿章。

此外,从1904年开始,在慈禧的布局下,总理练兵处襄办大臣铁良开始南下,以处理“江南制造局移厂”事件为发端,一边收编解散地方武装,一边收回地方大臣各种税收自主权,

就这样,曾经隐隐然割裂东南,足以与清廷对峙的地方力量,被慈禧连消带打地瓦解了。

但清廷的军事权,是再也难以收回了。直到湖北新军发动武昌首义,掀起辛亥革命的浪潮,紧接着又是手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左右逢源”,最终逼着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