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自己写作中问题的反思:

 壹颗方糖_ 2021-04-15

1.最初写作时留下的意识流和情感流式的写作风格,缺乏逻辑性。

我对于写作的最初印象,是寒暑假时,天天被妈妈逼着写日记,那时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写着诸如“今天xxx来我家了,我们一起玩了xxx,今天好开心呀!”“今天我不小心闯了xx祸,挨了一顿打,好伤心”之类的流水账,最后总是不忘描述一下这天的心情。

后来初中高中时,写作文多数有套路。比如初中时写人物、写妈妈,好多人都把“半夜我生病发烧到38度,妈妈立马连夜背起我,冒着风雨赶到医院”的桥段用烂了,高中时写议论文,常常要想个主论点,然后搜肠刮肚的找分论点和各种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总而言之,并没有真正找到写作的乐趣。

自己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偶尔也会有感而发,写自己的日记,现在读来,会发现是当时那种青春期或悲或愤情感的迸发,仅仅是自己情感的发泄渠道而已,整个就是一种意识流和情感流的泥石流。

尽管如此,我才慢慢发现了写东西的快感,因为每次心情不佳,去日记里发泄一番,心情居然会变好。我做过三分钟热度的事情多了去了,但唯独这个一直断断续续的在写,经常会有灵感一闪而过,然后我会立即用笔或手机记录下来。

2.阅读速度慢,读书量少。

我的阅读史可能和大家不一样,我妈初中文凭,但是心细,把当年念书时的所有语文课本和一些作文书之类的读物留了下来,我上小学时作业留的少,又不像现在孩子有手机打游戏,于是除了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就是去翻妈妈的课本和作文书来打发时间。

后来到了初中高中,课上老师会推荐名著,然后我就去买了回来看,可是类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唐吉诃德》之类的书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常常翻几页就丢在柜子里吃灰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对于阅读的理解就是:读书就要读名著!全然没有想过从兴趣出发的事,然而读不下去,又因为理科生的我沉溺于各种公式符号无暇他顾,就这样疏于阅读直至大学。

大学的环境相对宽松,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到不一样的事情,于是我跑图书馆跑得勤了些,去图书馆借书来看,尽管每每到还书前没读多少,但是慢慢接触了小说、诗歌、杂文等不同的文体,发现了读书的乐趣。

可以这么说,我从大学才开始阅读书籍,所以读书量少的可怜,不过我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一直把看书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尽管……我读书读的奇慢!不过慢意味着细,同一本书,我读过一遍,妹妹读过两三遍,我跟她讨论细节时,她都会怀疑自己没读过我说的那段。

3.太少关注实事,容易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缺乏自己的思考。

我可能是个比较奇葩的人,我不追星,不八卦,不追剧,甚至也不关注热点社会新闻,妥妥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对于热点,我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我喜欢二次元,并切断了现实,也许这样的我只是在逃避现实吧。我慢慢也意识到了这点,人活在社会中,需要多读,多看,多思,多想,这样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深度,遇事才能处乱不惊,做出理性的判断。

4.想的太多,动笔太少,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总是爱天马行空的想这想那,一到真正实践时碍于这又碍于那,迟迟没见动静。就拿写作来说,写作一定要多读多看,多思多想,更要多练,不知道有多少人止步于了最后一步?

如此拖延的后果就是我现在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干干巴巴,只留给自己看还好,要想别人来看,一定会被评价“枯燥!无聊!”

我是一个梦想着靠写作赚钱的咸鱼,最近突发奇想,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如此剖析完成后,觉得依然任重而道远,加油吧,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