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市东坑镇——卢氏宗祠(58)

 襄阳孙金福 2021-04-16

2021413日(星期二)上午,到常平镇海祺汽配城拜访商户,因为下午要到大朗镇华南汽配城,中午吃了便饭,便寻找周边的宗祠,在距离常平镇海祺汽配城2.5公里,找到了位于东莞市东坑镇东坑塘唇村——卢氏宗祠。

卢氏宗祠地处东坑菜市场对面,东坑牌坊边,牌坊的正面写着“东坑”二字,背面是“海内人望”,走进牌坊就是宗祠广场,树荫下下棋、打牌、聊天的好不热闹,这里已经成为村民的休闲活动中心。


        宗祠的大门门联:“琉瓶相业;涿郡儒宗”格外引人注目。查找资料得知,“流瓶相业”讲的是后唐明宗时卢文纪(公元930-公元933年)为御史中丞,升相位的事。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县人,祖父卢简求为唐太原节度使,父亲卢嗣业官至右补阙,文纪形貌魁伟,语言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文纪举进士,事后梁,为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后唐明宗清泰初(公元934年),中书补辅相,末帝问朝臣谁能任之,左右人曰:在同班行中,声誉最高,应大拜任的有姚岂、卢文纪、崔居俭三人。众人品评三人才行,帝心愈惑,委决不下。于是书写当时有清望达官数人之姓名,投琉璃瓶中,月夜焚香祷请于天。明早以箸夹之,首得卢文纪之名,次得姚岂,末帝平素对卢文纪已优待,这时即欣然任命之,授中书侍郎,同中门下平章事,与姚岂同升相位。这是东坑祖宗卢文纪的“琉瓶相业”。

“涿郡儒宗”讲的卢氏先祖卢植,是河北涿州市人,涿州地处京南通衢,素以繁华著称,历史发展很早,秦始皇时置涿郡,后汉章时改涿为范阳郡,当时范阳郡统辖8县:涿、良乡、方城、长乡、遒、故安、范阳、容城。"范阳"是卢氏的郡望。

据记载,卢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份不详)历次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1年)岁次庚子三月出伙重修,当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辰时入伙,历时八个月。另一次于公元一九九一年重修,墙上,包台上换上新瓷片,屋顶上换上新的琉璃瓦,有二龙戏珠,两条鳌鱼分立两旁。屋檐重新翻新,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

宗祠坐巽朝乾兼展戍,为三间三进院合落式建筑布局。前两进均设屏风,柱上雕刻前贤今人联对。祠右傍设青云巷,取左通右达,平步青云之意。宗祠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及滴水;头门两侧设塾台,檐下彩绘壁画,木雕如意斗拱梁架精美细致。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东莞地区祠堂和家族历史具有一定价值。目前卢氏宗祠已经成为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东坑的远祖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他身材魁梧,声音如钟,少年时,曾与著名学者郑玄一起,求学于东汉“通儒”(大经学家)马融。他专心致志,积年向学,而无旁骛,因此深得马融爱重,卢植精通古今经过,爱好研究探索,不拘守于经书章句,学终辞归,专注教授学生。他为人性格坚强果毅,大有气节,怀抱救世救民的大志。

建宁中(公元168-172年)。卢植被征为博士,开始被起用,熹平四年(元年175年),因“才兼文武”,拜为九江太守,到任后,反叛的九江蛮人,很快"宾服"。卢植因病去官,隐居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不久“南夷”又反,因为卢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所以朝廷再拜他为庐江太守。卢植通晓为政之所宜,到任后只是“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社会得以相安无事。一年后,又被任命为议郎官,校经书,续汉记。不久调任侍中,晋升尚书。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发生,朝廷又举卢植为北中郎将,发天下诸郡兵,镇压黄巾起义,连续取胜。

据说,东坑卢氏始祖以养鸭为生,沿河放牧,见东坑地方钟灵毓秀,土地肥美,就此搭寮居住,渐繁衍而成今之状。后来,卢氏家族出于对先人的缅怀,建了卢氏宗祠。

    关于卢氏宗祠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坑镇“二月初二卖身节”,就起源于这里。相传,明末清初,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在清明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在卢氏宗祠的周围贴出雇请长工启事,首选身体强壮、憨厚老实者,自此形成习惯。二月初二这天,无田地的青壮年头戴斗笠,身披布巾,以示“卖身”,并沿袭数百年。

据了解,当时卢氏宗祠还有一口池塘,池塘边围上了一人高的围墙。在那天,卖身的人就早早地来到这里,靠在围墙边,或者站在宗祠门前,等待财主挑选。人山人海的,最小的只有七八岁,他们也是来卖身,为财主放牛的,最大的四五十岁,他们等待着一份养家糊口的长工。也会有女人来卖身,但比较少,通常这些女人到财主家就是煮饭,侍候主人等。随着朝代更迭,二月初二“卖身节”又演变成“遇仙节”“欢乐节”“射水节”。

      宋末,东坑卢姓始祖创基,从番禺神山(今花都市)徒迁至东莞峡口,以养鸭为生,沿河放牧,见东坑地方钟灵毓秀,土地肥美,就此搭寮居住,渐繁衍而成今之现状。宗祠内现存清朝光绪(1875~1908)年间卢满江将军及其夫人画像两幅。

卢满江(1830~1896),字晏溪。东坑塘唇村人。幼年父母双亡,家贫,贵能自立,忍辱上进。咸丰五年,离乡从军。咸丰七年,随守备官黄维宝在安徽布政司麾下转战江南一带“剿匪平乱”,屡立战功,赏六品项戴。同治五年(1864)他带领江南水师前营战船,消灭江浙一带贼乱,升兵都司、游府等职,赏枪翎;后调回广东,跟邓安邦办理海防工作,屡建功勋。诰授备洲游府、后营游府、前营都府、都督府署水提、武功将军等职。他办事认真,平易近人,心系邑里,力治东江水患,深得邑人爱戴。曾得九十三乡父老赠送万民伞、政德碑等。原配谢氏,东坑寮边头岭贝坑村人。贤淑德正,和睦乡邻,堪称妇中典范。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