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 级 下 册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注释 ①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②深林:这里指“幽篁”。 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二、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思考探究 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二、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三、思考探究 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注释 ①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二、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三、思考探究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诗人用这两句诗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注释 ①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②解:懂得。 二、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知道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三、思考探究 1.“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示例:柳絮一团一团的,就像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注释 ①笼:笼罩。 ②商女:歌女。 ③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二、译文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三、思考探究 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 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注释 ①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②访:咨询,征求意见。 ③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④无伦:无人能比。 ⑤可怜:可惜。 ⑥虚:徒然。 ⑦苍生:指百姓。 二、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足轻重的鬼神之事。 三、思考探究 1.“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诗人通过该词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明显。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一、注释 ①莫言:不要说。 ②赚:zuàn,骗;zhuàn,获得利润。 ③错喜欢:空欢喜。 ④政:同“正”。 ⑤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二、译文 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骗得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三、思考探究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请简要分析。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的叫声)。 ⑤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二、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边等着客人)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 边看着落下的灯花。 三、思考探究 1.请对诗的前两句进行简要分析。 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2.请对全诗做一个整体概括。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八 年 级 下 册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一、注释 ①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②胡:何,为什么。 ③微:(如果)不是。 ④君:君主。 ⑤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⑥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二、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为了你们,哪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为了养活你们,哪会在泥中? 三、思考探究 1.这首诗以设问起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论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在句式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注释 ①衿jīn:衣领。 ②悠悠:深思的样子。 ③宁nìng:岂,难道。 ④嗣sì:接续,继续。 ⑤佩:指佩玉的带子。 ⑥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⑦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高台。 二、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来?独自徘徊多少次,在城门高台上张望。一天没和你见面,好像三个月一样。 三、思考探究 1.“青青子衿”至“子宁不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用反问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2.全文虽寥寥几十字,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为什么会达到如此效果? 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注释 ①少府:县尉的别称。 ②城阙:指长安。 ③歧路:岔路口。 ④儿女:这里指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⑤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二、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大地辅卫着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与你离别的心情(相同),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像近邻。我们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像那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双双挥泪告别。 三、思考探究 1.此诗中既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宕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之人,虽别而如比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注释 ①涵虚:指水映天空。 ②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③云梦泽:古代大湖名。 ④欲济无舟楫: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济,渡。 ⑤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⑥耻圣明: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⑦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二、译文 八月湖水升涨,几乎与岸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我想渡湖而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 三、思考探究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动态描写写洞庭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2.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④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 ⑤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三、思考探究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注释 ①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②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③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④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⑤萧萧:马嘶叫声。 ⑥班马:离群的马。 二、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途。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三、思考探究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喻“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注释 ①定慧院:一作“定惠院”,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于此。 ②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③漏断:指深夜。 ④幽人:幽居之人。 ⑤省xǐng:知晓。 ⑥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二、译文 残月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三、思考探究 1.上阕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写出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 2.下阕“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词人以孤鸿自比,这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注释 ①著zhuó:遭受。 ②苦:苦苦,极力。 ③一任:任凭。 ④零落:凋谢。 二、译文 驿站之外的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过问。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的了,又遭受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作灰尘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三、思考探究 1.在上阕中,梅花处在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如此环境中,梅花还是开了,可见梅花有什么精神? 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桥边(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外),凄风苦雨(寒风冷雨)的黄昏;可见梅花有着不畏困境的顽强精神。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九 年 级 下 册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注释 ①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②吟啸:高声吟咏。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微寒。 ⑤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二、译文 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三、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以此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②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二、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三、思考探究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注释 ①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②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 二、译文 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思考探究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 ②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一、注释 ①若为:怎样的。 ②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③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二、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三、思考探究 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 “一 ”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一、注释 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二、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一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三、思考探究 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的亡国之痛,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志气。 2.请对“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做简要赏析。 这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上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下句化用丁令威的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注释 ①南冠guā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②泉路:地下,指阴间。 ③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④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二、译文 三年来为抗清兵东走西奔,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将踏上黄泉路,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中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敌军。 三、思考探究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一、注释 ①阿ē房páng: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②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烧阿房宫。 ③萦纡yū:回环曲折。 二、译文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了土。 三、思考探究 1.请概括这首曲的主旨。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2.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一、注释 ①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②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③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 ④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二、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出来曲子短小,声音响亮。官府的船来往乱如麻,全凭它们来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军人听了军人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也飞光了吧! 三、思考探究 1.请概括这首曲的主旨。 本曲表面上吟咏喇叭和唢呐,实则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憎恶之情。 2.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每一句都在写那些宦官的丑态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