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本文选自《论语》,让我们重温先贤智慧,传承传统中华文化。 1、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即便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不希望他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4、不怨天,不尤人。 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不迁怒,不贰过。 不会迁怒于人,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样立身处世。 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别人给自己指出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指智者能不为眼前得失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 孔子与学生(图片:〔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退修诗书》局部)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哪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内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则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别人做好。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舒畅而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而不坦荡舒畅。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君子说话要谨慎,是因为“覆水难收”,随心所欲说出口的话,可能对于别人有失尊重。但是一旦君子对于决定的事情,绝不犹豫推托而耽误了时光。这一缓一急之间,正是体现君子有为有守的处世原则。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9、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常与善人相处,就像生活在种满兰芝仙草的花房,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香味,那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善行的芬芳;常与不善的人相处,就像住进了满是臭鱼烂虾的海鲜市场,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腥味,也是因为闻惯了恶行的腐臭。 圣人此言是在告诫我们:与人相处,先看人品。 常跟善良的人在一起,便会耳濡目染地跟着行善事、说善言,久而久之,心胸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常跟邪恶的人在一起,则会不知不觉地跟做错事、说恶话,久而久之,难免会折损自身的品行。 2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取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他的缺点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聪明而且好学,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才?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做事随心所欲,却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2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0、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2、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3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位怀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不惜牺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的志气与主张却是不能被强迫改变的。 3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分不正,所说的话就不合道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37、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么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当政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应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应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终究是要死的,老百姓如果不信任当政者,那么国家就不能成立了。” 3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百姓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 40、听其言而观其行。 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4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他人皆有兄弟相亲,而唯独我没有兄弟相亲。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4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们交往,应该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43、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4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45、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4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赡养。 4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如果这样僭礼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48、毋意,毋必,毋因,毋我。 不凭空猜测,不死板,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4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就不应该贪求享受,如果还以粗糙的衣服和简陋的饮食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