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建亲密关系 03》:重要的不是“我”或“你”,而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襄子的箱子 2021-04-16

亲密关系存在多个阶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喜悦,因为如果亲密关系永远保持一个样子,岂不令人厌烦?

今天这篇,我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即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甚至,当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时候,都应该抱持一种动态的视角。

吴军博士曾说,我们要站在动态的眼光去看微积分,无穷小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换。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发。

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不是“我”或“你”,而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喜欢你,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你好看,你有钱,你床上功夫好,那这种喜欢未免流于表面,是静态的喜欢。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部分婚姻或感情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也许,这样的喜欢也是一种喜欢。那我们再看一下另一种喜欢,即我喜欢你,是喜欢和你在一起的这种感觉,我们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你生气了,我大概能知道是哪些原因让你生气了,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的情绪,就像理解我自己一样。在这样的喜欢中,我所享受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罕见的,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换了另一个人,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变味,变得不一样。

因此,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种长期且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系”,而不是对方身上。在心理学中也有关系学这一分支,我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关系学,只记得当时看到的时候被点亮了。

作为一个曾经的直男,我以前很不理解女人口中的“有感觉”到底是什么,太不切实际了,难道感情要看感觉吗?不应该是看我的长相,我的钱包,我的其他实实在在的方面吗?

我相信很多人也不理解,如果一个人因为感觉不好而不和一个条件挺好的人谈恋爱或结婚,是不是觉得TA太蠢了?或太幻想了?

直到我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之后,我才终于理解了“感觉”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就是一种“和你待在一起时的感受”,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和一个人待在一起很舒服,这很有可能是对方在套路你,在向下兼容你。但如果你和一个人待在一起总是不舒服,甚至对话都是鸡同鸭讲,那你们大概率来讲是不合适的。以后就算勉强在一起了,矛盾也会有很多。这就是“感觉”。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的、理性的和宗教的(信仰的)。尽管在他的《非此即彼》中,他并没有说这三个阶段具有高低之分与先后之分。但我个人觉得,这三者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有先后之分。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感性的,这种感性是因为我们脑子中的经验与理性太少而造成的。小孩子会喜欢一个东西,纯粹是因为内心喜欢,而不去算计一下这个东西值不值得自己喜欢。这是感性的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尤其是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感性往往伴随了我们很长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只是因为喜欢,不在乎他以后能赚多少钱,他家有几套房子。

随着我们进入社会,我们大都会跨入理性的阶段,这点在相亲市场上更明显,我们会看到很多条条框框,我们选对象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对方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是理性的阶段,我们内心更多的是算计。也就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出“相爱的人未必会结婚,结婚的那个人也未必是我们喜欢的”这样的感慨。

早在1718世纪,西方思想界就已经意识到了,理性是有局限的,而且这种局限往往会带来更为可怕的后果。(至少在哲学上,理性主义走到极致就是独断论,凡事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诸如“我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在政治上,这样的“独断论”会造成很可怕的血腥事件,法国大革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高尔顿的优生学、纳粹主义都有理性主义的影子)

在理性之后,还有一个阶段,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信仰”的阶段。这个阶段与“感性阶段”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感性可能没有理性做支撑,但信仰是有理性做支撑的。

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

什么样的婚姻,什么样的伴侣才是最好的?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甚至对于具体的人,都没有一个最佳的答案。这个时候,其实理性是很无奈的。就算现在我们算好了,眼前这个人是最适合我的,但是未来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就算是拉普拉斯妖也对此束手无策,没有一丁点办法。我们无法保证眼前的这个人是否会陪我们走到最后,谁也无法保证。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未来的事未来再说,说不准还会离婚呢。

到了“我们无法保证”这个阶段,理性没用,要靠信仰。我就相信这个人是会陪我走一辈子的,然后接下来我对TA的行为与爱,是建立在我的信仰之上。我尽自己所能去爱,没有半点私藏与防备。

那有人说,这样就能保证以后不离婚吗?

答案还是不能,因为理性永远是有局限的。

但只有这样,我们才爱得没有遗憾,爱得深沉。哪怕最后我们因为其他原因分开了,相信我,这样的爱对彼此都是一种养料,而不是无畏的消耗。

的确,这需要勇气,克尔凯郭尔说,人要找到一个“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的东西。这句话有点夸张,但要表达出那个东西,夸张一点也无可厚非。找到这个东西后,怎么办呢?靠理性吗?靠算计吗?靠一堆数学公式算风险吗?

不!当这样的东西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你眼前是一阵迷雾,你根本看不清,那怎么办呢?

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就是“纵身一跃”,不要去管前路如何,你只管跳就是了。“只管跳”,就是一种勇气,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勇气而投以敬畏的目光。

其次,我们对人的看法应该也同样报以动态的眼光,我们在一起之后,我们都不会一层不变,我们也会改变,会向上爬,“变得更好”是每个人内心的冲动,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曲线。因此,我认为,一段健康且稳定的亲密关系,应当也是一段让彼此变得更好的关系、让“关系”常伴随在“我”与“你”之间。

对了,克尔凯郭尔一辈子都没结婚,他曾经和雷吉纳有过婚约,但不久之后就悔婚了,他自己悔婚的,因为他觉得在一起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任,他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就是哲学。

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我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亲生经历来否定一个人说的话,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说的话而否定他的所作所为。否则,我之前写的十大渣男,他们的作品、画作和智慧,我都没法看了。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写的东西分开来看会比较好。嗯~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拥有多少“理性思维”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