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望”与“活力”

 张超2cm2528s1n 2021-04-16
《“欲望”与“活力”》


有学生问克里希那穆提:“我如何把欲望消除?”
克里希那穆提总的来说回答得不错,但有时候稍微有点啰嗦,有时候似乎又不够通透,至少是难以看的通透。下面我引用他的话,并且随意写点心得。红字是我的,黑字则是引用他的话,来自网上,译者不详。


克氏答: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其实是被恐惧所驱动的。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脱离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这是必须了解的重点。


——许金声:他的回答“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其实是被恐惧所驱动的。十分精辟!“欲望”是消除不了的,它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只是我们人自己对待它有各种各样的想当然。对于欲望的恐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欲望与信念的冲突等。——我亲自为某些出家人做过心理咨询,他们的确表达出对于自己性需要的恐惧。——在 这里的“欲望”可以置换为马斯洛的“基本需要”。按照“全人需要层次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说得好,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度地满足它。——这当然只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也有极少的人具有跨越层次的超越性……


印度人有非常沉重的传统——抛弃这个俗世,然后试着变得神圣。
希望达到无欲的境界只是心智的诡计罢了。因为看到欲望所造成的不幸,所以我们想从中逃脱,于是我们的心就投射出无欲的境界,然后自问:“我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境界?”接着又怎么样呢?为了达到无欲的境界,你就压抑自己的欲望,不是吗?你扼杀自己的欲望,以为自己已经达到无欲的境界,然而这都是假的。


欲望是一种活力,如果你扼杀自己的活力,你就使自己变得乏味而没有生命力。此乃发生在印度的现象。那些所谓的宗教人士都扼杀了自己的欲望,只有少数人是懂得思考的,并且是自由的。所以重点不在扼杀欲望,而是去了解活力,并且把活力用在正确的方向。


——许金声:“欲望就是活力!”太棒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所以,为你有种种欲望而高兴吧!当然,活力是可能被滥用的,反而导致痛苦。滥用活力,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们的能量级别就会进一步从“悲哀”下降到“冷漠”。你没有看到有一些人面无表情吗?他们的活力由于被滥用,而走向了死灭!“把活力用在正确的方向”就是不断去“通心”。反过来,不能够通过通心去满足的“欲望”或者是方向不对,或者是方法不对,或者是“贪欲”。


在你年轻时,你有无限的活力,那种想要穿过高山、摘下星星的活力。然后社会就开始插手进来告诉你,要你把活力留在监牢的围墙内,因为这是人人尊敬的行为。透过教育及各种形式的管辖和控制,你的活力就渐渐消失了。但是你需要“更多”的活力,而不是更少,因为缺少了巨大的活力,你永远不能发现真理或真相。


——许金声:活力一旦减少,就需要更大的活力,才能够追求真善美了。更大的活力,来自活力的解放。解放就是突破一个个的监牢。监牢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情结。心理咨询,乃至全人心理学的“通心辅导”,就是把一个个的人从监牢解放出来,亦即把一个个的心理情结化解,把活力解放出来。


许多人都没有很大的活力,他们原有的一点活力,也很快在他们所属的社会以及所谓的教育的控制、威胁及禁忌下,被吞噬并且毁坏了。然后他们就变成善于模仿的、没有活力的人。


你是否注意过你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什么活力,包括你的父母及老师们都是如此。他们在慢慢地死亡中,即使他们的身体还不老。他们已经被社会所降服了。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另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事实,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有足够的活力去做它。如果你热衷于一个游戏,你立刻就会有活力,而这份活力就自动会控制它自己,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外界加给你任何规范。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能量会创造它自己的规范。一个寻找真理的人,他自动就会成为好公民,而不需要依据任何特定的社会或政府的模式。


——许金声:自我实现之后,为什么人们还不会满足,还要走向自我超越,乃至大我实现,应该是“好奇心”使然。


把这份无比的活力抒发出来,借以追寻真理。在追寻真理之中,自然会产生规范,然后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如果学校不消减学生的活力,反而去帮助他们,唤醒他们追求真理的活力,那么规范就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了。


所以依我来看,教育的功用就是使个人释放出追求真理的活力,这份活力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为你欠缺觉察和思考,你的心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所以即使有人告诉你十几次不要摘花朵,你依然故我。——只告诉你不要犯错又有什么用?你的敏感度已经被破坏了,因为从你出生到死亡的那一刻,你一直都被指使着去做这做那。你的老师、父母、社会、宗教、传教士以及你自己的野心、贪婪、嫉妒,都在对你说“做”或“不做”。你必须非常用心,你才能不受这些“做”与“不做”的限制,才能保持敏感,然后才能自然地不去伤害别人、不乱丢纸屑,也才会把路上的石块移开。如果教育者能指导你如何用心,如何真的有觉察力,如何怀着愉悦的心情观察树木、鸟儿、河流以及大地的丰美,那么你只需要少许的提示就能领悟良多,因为你已经变成一个里外都敏感而充满活力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