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云之南 | 和顺顺和

 雷声 2021-04-16

雷声视角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地形容她:宁静、古朴、优美、沧桑、深厚、笃远…… 

你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地概括自己的心境:感动、兴奋、淡泊、幸运、舒展、欣慰……

彩云之南,绝色山水比比皆是,她算不上最美;泱泱华夏,古镇古村游人如织,她却独守宁静。被数不清的高山包围着,躲在中国西南边陲,藏在滇缅边境的丛林深处,在腾冲火山热海的怀抱里,在青山绿水的抚慰与关爱之间,她很平静,也很高贵;她很典雅,也很坦然,站在那里,整整站了600年:不长,仅仅比美国建国史多了400年。 

这就是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

“一个汉人的村庄,系在地老天荒的古道边,后面是天界一样的高山大江,前面是蛮烟瘴雨的夷方,中间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火山脚下,只留有不多的田地。当弯腰躬耕而又收入微薄的和顺先祖们从土疙瘩中直起背来的时候,总在想,山后面是什么呢?”

在挂在云端的村落,整整蛰伏十年,一个女人小心翼翼地写了一本书——《驿路商旅第一村——和顺》。

它让我略知和顺,它让我奔赴和顺。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越高黎贡山,走进与缅甸接壤的腾冲,再西行4公里,就到了极边古镇——和顺。

穿过一片稻田,踏着青石板大道一路前行,高大的牌坊耸立镇口,上书四个大字——和顺顺和。

和顺,顺和,直接的不能再直接,朴实的不能再朴实,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和顺,古称河上屯、阳温暾,明洪武年间军屯戍边而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境内三合河绕村而过,清康熙三十三年更名“河顺乡”。后取“士和民顺”之意,康熙四十一年改称“和顺乡”,彰显着人民追求“和睦顺畅”的美好意愿。 

中国是个崇尚“和”、崇尚“顺”的国度。

 “和”,儒家之根,天人合一,天地人和。

 “顺”,道家之根,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和顺,无处不在体现“和”,无处不在彰显“顺”。 

走进和顺,如同走进一座建筑博物馆。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连续两三公里,一千多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顺势而建,其中一百多幢清代民居堪称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走进老街小巷,举手投足之间,人们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都会惊叹这极边之地的村落创造的“四和三顺”(即和谐、融合、随和、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的独有建筑文化。

走进村寨大门,两道彩虹似的石拱桥横跨在三合河上,百年大叶柳半卧河中,一群群鸭子欢快地游过,各色建筑与绝色山水和谐伴生。她们就像文人笔下的诗,画家笔下的画,依然小桥流水,依然山明水秀,依然恬淡宜人,依然富有灵气。漫步其间,环顾左右,轻按快门,每一角度都能定格为一幅美妙的摄影佳作。


轻轻地走进古街小巷,只见深深浅浅巷子,林林总总门庭,疏疏密密花木,新新旧旧石瓦,各种风格、各种式样的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和顺人家打扮得各不相同,给人以享受不尽的美。洗衣亭之上的青石板尽头,是满眼徽派的粉墙黛瓦;洗衣亭之侧是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走进深宅大院,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云南民居;在寸氏宗祠,可以看到南亚风格的大门;在艾思奇故居,窗户皆为欧式;“弯楼子”民居有英国铁艺;村里随处可见歌特式门楼、花园与雕梁画柱彼此和谐。八个宗祠、七个寺庙、洗衣亭、大月台、照壁、巷道总大门等古建筑,与乡间民居浑然一体,构成了西南边地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难怪有建筑学专家考察和顺之后,发出“大雅和顺”的赞叹。 

走进和顺,你就走进了一幅天人和谐的桃源风景。有诗赞和顺:“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短堤杨柳含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行过坡坨回首望,人家尽在画图中。”民国代总理李根源写诗赞誉极边古镇和顺:“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双虹桥是和顺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又修一座桥,成为现在的双虹桥。桥由大块青石所砌而成,经久的岁月已把青石磨得润滑生光。站在桥上,只见远山起伏,村前绿水环绕,稻田片片,白鹭点点,水色幽幽。跨过石桥,依山傍水的鲜活古镇,带着湿气、香气、灵气朝你扑来——   

穿镇而过的小河就像一条绿绸缦,清澈见底,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滑滑的,凉凉的,有一种凝滞的感觉。只有当一群群洁白如玉的水鸭经过时,水面才被激起一层层涟漪。水鸭是那么欢乐、幸福:没有被污染的苦恼,没有觅不到食物的痛苦,没有被天敌追杀的惶惶不安。它们高昂着头,欢叫着,追逐着,嬉戏着,尽情放逐着自己的天性。小河旁建有几座洗衣亭。它是出走夷方的和顺男人为持家的女人遮风挡雨而建的,四角微翘,立于水上,条石摆成田字形。村妇洗衣亭下捣衣,说笑之间,捣衣棒不时起落,衣服在她们的手下旋转、揉搓、跳跃。几百年来,洗衣亭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为一代又一代捣衣妇遮挡风雨。这道独特的风景凝聚着和顺人祖祖辈辈对妇女的关爱和尊重。

芳草萋萋,软柳碧莲,鱼翔浅底,白鹭纷飞。陷河湿地把和顺天人和谐的桃源风景推向极致。

和顺湿地俗称陷河,方圆数百亩,与和顺小巷古建筑群毗邻,因人行其中极易泥足深陷而得其名。

陷河湿地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海外游子曾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上世纪六十年代,和顺人曾有过“填湿还田”的荒唐举动,陷河湿地险遭毁灭。如今,和顺人环保意识增强,湿地重现勃勃生机,植被丰茂、水体澄澈、成了野鸭、秧鸡、白鹭繁衍生息的天堂。

在和顺,无论是草长莺飞的春日,还是烟雨朦胧的夏季,无论是碧空净爽的秋天,还是梅花怒放的冬时,你总会见到白鹭的身影:或在湿地的水草间嬉戏,或在水边徘徊顾影,或在田畴沃野中跟在老牛身后拨土觅食。每到落霞满天的黄昏,一群群白鹭披着一抹夕阳金色的余晖,掠过原野,从村舍上空几缕袅袅炊烟中穿过,如雪片般飘落在古镇湿地旁树丛的树梢上,婷婷玉立,孤独而悠然,给和顺这个天人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灵动的神韵。 

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马帮文化的一个节点,又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向东一步就到亚欧大陆,向西一步就到印巴大陆”,是汉文化与西方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交融的窗口,在岁月的长河中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从而形成了和顺亦商、亦儒、亦农、亦侨的生活方式,彰显出“和”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

在老街上行走,在小巷里寻觅,阳光下的老街小巷洒下斑驳的光点,闪闪烁烁,神秘而奇幻。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厚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觉得那门那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在面前打开。一页历史,一页风雨,页页都写的凝重而漫长。和顺600年,600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行走在和顺幽深的巷道,寻觅小巷人家的故事,不仅有凄苦悲壮,更有辉煌。

自明清以来,在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那些走夷方的和顺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血汗,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以他们诚信的德行,在缅甸、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英等国,树起了和顺人亦商亦儒的形象。

在缅甸,侨商尹蓉以渊博的学识,成为四朝缅王的国师。侨商玉石大王张宝廷,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在缅甸修建了许多重大工程,受到当地人的敬重。十几岁就赴缅经商的寸玉亭,几经风雨,成为一代翡翠大王。他顺应时代洪流,为腾越起义和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孙中山为其题赠“民国策勋”的匾额,赞誉他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曾在和顺砍柴割马草为生的尹其顺,14岁时步行7天到缅甸八莫,节衣缩食,勤劳创业,成为一代富商。他富而仁厚,诚信待人,赈济贫苦,被海内外人士称之为割马草出身的仁义富商……

在和顺,你不用怀疑和顺侨民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他们在外面闯荡以久,回到和顺之后热衷于埋头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富于冒险,又眷顾传统;他们尊师重道,又勤勉奋发,对异域文化敢于“拿来”!——这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达观与融通,文化的参差在和顺碰撞出动人的光辉。当年那些赶着马帮“走夷方”的和顺男人,背着钱袋回到家乡修房建屋的同时,也弄回了美国的压面机、印度的托盘、伦敦的牛皮箱、意大利罗马挂钟、俄罗斯茶壶、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灯罩、德国的缝纫机,东南亚的洋碗、梳妆盒、照相机、礼帽…… 

在明清两朝,和顺文风很盛,乡里设有私塾、义学;清末和顺人就跨出国门求学,追求儒雅,追求知识,追求文化,代代相传。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和顺很早便开始了女子教育:1907年,寸尊福、寸尊寿创建和顺明德女子学校;1912年,明德女子学校扩大成和顺女子高等小学堂;1914年,和顺女子高等小学堂内又增设一个师范班,培训女教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儒家教育思想,在这个边垂小镇留下深深的印迹,也让这个弹丸之地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和顺村口矗立着一幢雕梁画栋的建筑——和顺图书馆。她建于1928年。飞檐翘角的中式大门、西式风格的二门,中式主体、西式布局和窗户的主楼,中西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图书馆二门格外别致,铁门是在英国伦敦定制的,用轮船运到缅甸仰光,通过马帮驮到和顺,历经70多年风雨吹打仍然完好无损。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居然是全国建馆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乡村级图书馆,藏书7万多册,其中国内珍本、孤本和古籍善本1万多册。 

是谁设计了如此气派的乡村图书馆,又是哪些人不惜金钱和力气,支持和参与建造了如此完美的乡村图书馆?是和顺的文化人,是和顺的有钱人,是和顺移居海外的侨民。和顺的后人说:祖辈建造图书馆的主旨只有一个,要造一个坚固耐用、引人流连的知识殿堂,让和顺的父老乡亲、子孙后代都来读书,多读书。

轻轻推开图书馆大门,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国学大师胡适题写的“和顺图书馆”的大匾映入眼帘。院内,修剪整齐的黄香木绿意盎然,两侧丛竹青葱滴翠,玉兰新芽初绽、似有若无,一派葳蕤繁盛的梅花,满地蓬生的韭兰,都在同心同德地美饰着图书馆。在这里,天天可以看到田间休息的农民、下课的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和顺人追求知识和文化的传统,从不曾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顺图书馆的知识之光,照亮了和顺幽深的小巷,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的心灵。它缔造了和顺怡然自得的谦谦君子风范,让极边之地经久不息地流传着儒雅传奇。


和顺人追求儒雅、追求知识、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传,更是把自己的愿望表现在村中的建筑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门楣上高悬着多年烟尘遮掩不住的“书香世荫”、“诗礼传家”等匾额。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轩榭,无一不流溢着悠远的文化和书香,表露出和顺厚重的历史和和顺人的愿望。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寸氏宗祠便是和顺厚重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宽阔的门庭沉浸在历史深处,富丽的祠堂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耀眼的匾额流溢着书香,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依旧梦想着在祖居故土上耀祖光宗。

 腾冲曾经是滇西抗战最惨烈的战场,尽管4公里外的县城内已有著名的国殇墓园,但和顺人决意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历史:在和顺西头自建一个滇西抗战博物馆。这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古建筑,原来为土主庙,始建于明成化16年,光绪20年重修,1944年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腾冲的时候,这里是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投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有包括远征军、美英盟军、抗日民众及日军的很多珍品、绝品。和顺因此凸显出最冷硬的质地。她不是风调雨顺的花前月下,更不是和气顺畅的前恭后鞠,而是让人摒住呼吸的阳刚,是和顺人、腾冲人、云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壮血性。

多元文化和谐共荣,和顺顺和,人杰地灵。在洗衣亭下,在大月台上,在总大门前,和顺老人很愿意给你细数和顺:和顺出了个哲学家艾思奇,毛主席称赞他是“学者、战士、真诚的人”;和顺出了个翡翠大王张宝廷,他被英国女皇授予金质奖章;和顺出了个华侨领袖寸如东,他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还有抗战名将寸性奇、教育家寸树声……

 以一堵年久的残壁,以一条深邃弯曲的小巷,以一块斑驳的火山石地砖,以一株古老苍翠的村树,以一处青苔漫漶的洗衣亭基石,和顺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传说、一个典故、一个美好的未来;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彰显着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彰显着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彰显着厚重的历史厚重的美!

和顺,和顺和谐。

和顺,内和外顺。

和顺,和和顺顺。

作者简介:

        雷声,年逾花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