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杜甫《兵车行》

 雷声 2021-04-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孙道临  雷声

作曲:顾冠仁

演唱:赵姝珠

撰文/制作:雷声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被迫换上戎装,背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急匆匆地开往前线。
奔跑着,呼喊着,寻找着......
在乱纷纷的队伍中,爷娘好不容易找到儿子,妻子好不容易找到丈夫,他们一边扯着亲人的衣衫,一边捶胸顿足,边走边哭边叮咛。车马扬起的尘埃,使原本清明的天空变得浑浊一片,那尘埃洋洋洒洒,遮天蔽日,连咸阳桥都被遮蔽了。
“这些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啊?”一位过路的长者问征夫。
“嗨,官府征兵实在是太频繁啦!”征夫说。
“频繁?”

“是啊!你看”征夫指着一队队士兵对长者说,“有的人十五岁就到黄河以北戍边了,如今都四十岁啦,还要被抓到河西去营田。他们当中,有的出征时还没有成人,还要里长替他包裹头巾,可出征回来时人已经满头白发,现在却仍要去戍守边疆。边疆战士血流成河,可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还要征兵四处打仗啊。”

征夫心中的愤懑如同决堤的江水,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他怕长者不信,用手指着远方,问长者:“您没听说过吗,华山以东两百个州,千村万寨的田地都荒芜了,野草丛生,即使有健壮的女人下地犁锄耕种,庄稼长得也是东倒西歪。边庭流血成河,男人即使能活着回来,也是被官府当做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就像今年冬天,官府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就是这样,官府还是催逼着百姓交租税。”
“这租税从哪里来啊?”长者问。
偷偷瞥了一眼身边的官吏,征人不敢作答,加快脚步,追赶队伍去了。
尘埃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呼儿喊娘,哭声遍野,直冲云天。
望着惨不忍睹的场面,长者感慨万千:现如今,生男孩不如生女孩好啊。生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家人相互有个照应;生男孩就只能战死沙场。看看青海那边吧,士兵战死后的白骨竟无人掩埋,那里是新鬼含冤旧鬼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啊!
泪眼蒙蒙,沉思无语。拿起笔,长者写下一首征边诗,如实记录下朝廷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
这位长者就是杜甫。

那首“反战”诗就是《兵车行》。

史料记载,天宝中后期,唐玄宗好大喜功,戍边将领轻挑边战,生事邀功,战事频繁,生灵涂炭——
在西北,天宝八载,哥舒翰受命强攻吐蕃石堡城,六万多士卒死亡殆尽,俘获吐蕃仅四百余人;天宝九载,高仙芝偷袭石国,惹大食报复来攻;天宝十载,高仙芝征大食惨败,三万人仅以数千人还。
在北边,安禄山征讨契丹,六万人马全军覆没。
在南方,天宝十载至十三载期间,杨国忠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李宓三次征讨本无反意的南诏,士卒死者有二十万之众。杨国忠向两京和河南地区征兵用来征伐南诏,中原子弟不习惯南方的瘴气,未到战场便纷纷病死途中。即使这样,朝廷依然不断征兵出战。

连年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刺痛了杜甫的心。《兵车行》就是基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连年用兵,百姓困窘不堪而作。他用手中的笔,奋起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以致社会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拥抱这悲惨的社会,抒发敢为百姓发声、立命的忧国忧民情怀。

《兵车行》是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的。诗人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能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普通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七字之中是连续四个动作:牵衣,顿足,拦道,哭,诗人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震撼,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诗人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这画面感极强的场面不仅出现在开头,而且诗句结尾也是如此。你看:在遥远的青海边古战场,狂沙漫天,卷起那无人掩埋的累累白骨,他们也曾是鲜活的生命,而现在是阴风凄凄,雨声沥沥,鬼声幽幽,让人不寒而栗。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开头和结尾进行对比。开头是人声鼎沸,结尾是凄凉低沉;开头是“人哭”直上云霄,结尾是“鬼哭”令人颤栗,真是“今日之行人,明日之鬼队”。诗人借强烈的人鬼对比,把唐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的淋漓尽致,诗人的反战、愤恨、沉痛哀怨之情都抒发出来了

借“道旁过者”与“行人”的一场问答,揭露官府频繁征兵的残酷现实,是诗人叙事抒情的另一高明之处。
采用问答方式是传统的叙事手法,乐府诗歌也不例外。在《兵车行》中,诗人让即将出征的士卒直接担当叙述者,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更难得的是,诗人在一问一答中,还前后照应,层层递进,让人如置其中,欲罢不能,恨不得与他们同哭。“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凄惨的送别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征夫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就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诗人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写到这里,诗人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陆——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写不合常理之事,间接抒情,是诗人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绝妙之笔。
中国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诗人却一反常态地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是为什么?“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杨国忠乱政,为求功名爵位而好战,明明战争输了,却还假报军情,以求战功。因此,令天下百姓妻离子散,令征边将士血流成海,白骨无人收殓。与其生个男儿让他战死边疆,还不如生个女孩嫁在附近,家人彼此还能有个照应。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在这残酷的社会现实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生女果真就很好吗?女子也要“把锄犁”,可即使这样,也仍旧“禾生陇亩无东西”,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实际上,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无论生男生女,民都不聊生。此时所说的“反是生女好”,只是诗人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慰之词、无奈之音啊。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杜甫用他那枝神奇的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战乱时代生离死别的长卷。展开这轴画卷,悲切惨烈的场景扑面而来: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哭号,一声声依恋心酸的叮嘱,一双双紧紧扯住亲人衣襟的手,一团团兵车疾驶扬起的尘土,还有那边塞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家园满目凋敝,民不聊生,激愤哀怨都从诗人的笔下喷涌而出,直刺穷兵黩武的黑暗王朝。
这是带血的控诉!
这是对历史的拷问!
诗圣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这份博大的仁者情怀,就在于这仁爱天地间一切生命的悲悯之心!正是因为这颗仁心,才让杜甫成为百姓的代言、诗中的圣贤、民族的脊梁,一座不朽的丰碑。

(2020年5月25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兵车行——杜甫(唐)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朗诵者简介:

       孙道临,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43至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1948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鲜活的银幕形象。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孙道临曾改编过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蒂的《呼啸山庄》,翻译演出过《疯狂奇谭》,翻译出版过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等。

       孙道临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孙道临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台词处理吐字清晰、音色优美、语言准确、感情丰富,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堪称银幕经典,其配音成了当时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孙道临热心推动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会长一职。

作曲家简介:

顾冠仁,1942年生于江苏海门,1965年肄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现为上海市广播影视艺术创作中心签约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
顾冠仁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王昭君》、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大地回春》、《梅花引》、《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II》。

顾冠仁还活跃在民族乐队的指挥舞台上,先后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成功地各种类型的专场音乐会,还指挥上海民族乐团完成了各种重要演出任务。

演唱者简介:

赵姝珠,女,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电视家协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婺剧班,后为浙江婺剧团演员,工花旦后改小生,涉足婺、越、京、昆艺术以及影视表演等。先后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王宝钏、穆桂英、高文举、薛丁山、杨宗保、许仙、许梦蛟、傅朋、倪俊、张文远等诸多艺术形象。1987年在《白蛇前传》饰许仙及《拾玉镯》中饰付朋等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是当今舞台上扮相俊美、嗓音淳厚甜美、表演真切、难得的女小生"。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