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元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学术争鸣——金元四大家之一养阴学派朱丹溪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4-16

金元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学术争鸣——金元四大家之一养阴学派朱丹溪

张德蕴中医肾病专家2021-04-15 11:41:48

四、养阴学派朱震亨

金元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学术争鸣——金元四大家之一养阴学派朱丹溪

31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1358),滋阴派。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他攻读了《内经》等古医书,并受到刘完素、李东垣等学术思想很大影响。他的主要学术见解是“阳有余阴不足论”,这是对刘完素火热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完素虽曾指出火热致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但对人体易于感受火邪的内在因素却没有明确的阐述,朱氏的学说弥补了这个缺陷。朱氏根据《内经》论证了人身的“相火”有常有变之理,认为“相火”之常,属生理,所谓“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为病理,所谓“相火妄动”。他认为“相火”是易于妄动(有余)的,“相火妄动”必然损及人身难成易亏得精血而生疾病。因此,他在养生方面,主张避免“相火”妄动,节制食、色欲等,以保养“阴分”,在临床治疗上,则主张用滋阴降火之剂。由于他善用“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也称他为“养阴派”(或滋阴派)。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的方剂。此外,他还主张临证时要灵活用药,“因病以制方”,反对当时不少医生忽视辨证,机械地搬用《局方》和滥用辛燥药物的风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革新思想综上所述,金元各派医家的争鸣,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空气,改变了“泥古不化”的精神面貌,丰富了医学的内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敢于革新才能有所作为。

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和张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天属阳,地属阴。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易旺盛。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采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阴精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31滋阴学派朱丹溪.m4a4:19
来自张德蕴中医肾病专家
收藏
举报
0 条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