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和郑州晋升为新一线城市,为什么有人表示不服?

 地盘说房 2021-04-16

地盘说

全国新增一批新一线城市的消息甫一出炉,全国都炸开了锅,洛阳纸贵的局面不会再现了,大街小巷都在议论此事,消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仍有一批人表示不服,尤其是东莞和郑州的入围,让大家在心里问了十万次的为什么,恐怕都不止。

 文 | 郭春江 ☞ 知名地产人

最近,第一财经旗下数据新闻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日前在上海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年的15个“新一线”城市揭晓,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重庆、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宁波。

  1  

城市排名

风水轮流转

据说,相较于2016年度榜单,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发生了一些改变,成都、杭州、武汉依旧包揽前三甲,正在迅速接近“第一集团”;郑州、东莞新晋入榜;苏州跃升明显,进入前十;而厦门和无锡则降为了二线城市。

这就说明,这样的排名是此前已经搞过,而且还不止一届。新城市上位备受关注,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传统意义上,在中国大陆,我们所说的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怀着好奇的心态搜索了一下,百科给出的答案是:

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指数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

但是,后面跟了长长的一串解释说明:

一线城市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指房价较高的城市,也指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号。 

一线城市的划分并没有公开的标准,属于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词汇,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 

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房价、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

  2  

标准不一

榜单惹争议

巧合的是,在查阅新一线城市的资料时另一个权威榜单跳入眼帘。

2017中国城市等级划分【权威榜单】

制表:地盘

一线城市5个

北京

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 海

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

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

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      

重要经济大港

二线发达城市8个

杭州

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南京

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济南

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重庆

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岛

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大连

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宁波

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厦门

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二线中等城市16个

成都

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武汉

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哈尔滨

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沈阳

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西安

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沙

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福州

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郑州

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石家庄

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苏州

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

经济强市

东莞

经济强市

无锡

经济强市

烟台

经济强市

太原

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长春

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最近比较火的第一财经版的榜单也很有意思,那就来对比一下。

2017年《第一财经周刊》版地级以上城市分级全榜单

制表:地盘

一线城市(4个)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新一线城市(15个)

成都

杭州

武汉

南京

重庆

天津

苏州

西安

长沙

沈阳

青岛

郑州

大连

东莞

宁波

二线城市(30个)

厦门      

福州

无锡

合肥

昆明

哈尔滨

济南

佛山

长春

温州

石家庄

南宁

常州

泉州

南昌

贵阳

太原

金华

珠海

惠州

徐州

烟台

嘉兴

南通

乌鲁木齐

绍兴

中山

台州

兰州

海口

不难发现,两张表单所呈现的排名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城市是有存在争议的。我在想,为什么前面这个权威榜单没有人关注呢?

那些热爱自己城市的市民们,为什么独对新一线的榜单追捧如一呢,而新上榜的郑州和东莞,为什么又遭到了热议?

  3  

郑州、东莞为啥惹争议

我是在当天下午5点多看到榜单的,到晚上的时候,各大媒体都在频频转发原文了,朋友圈完全被这条信息占领。尽管出处不同,但牵动着几百万郑州市民的神经。

一开始我就在关注,第一财经这个榜单说的是商业新一线,和我理解的一线城市在定义上多少是有些差别的。

郑州,从一个三线城市,被“提拔”为二线城市,到后来的“强二线”城市,赋予郑州的光环都快要超过那些国家战略了。

我们原来分析过,米字型的关注迎来的发展机遇、大概有8项国家级的战略推动下的郑州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狂飙突进,伴随着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各种利好的催化下,郑州简单要飞起来了。

再加上“商业新一线城市”这一条,也是没谁了。

从现实和客观来讲,郑州在诸多方面仍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文建设,都与这个“新一线”不怎么匹配。

也就是说,无论是硬功夫还是软实力,郑州都差一大截,差在哪儿了?

我姑且肤浅的认为,差在人们对于郑州的期望。就像那高高在上的房价,和那惴惴不安的恐慌。

但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新一线”,无论人们是不是接受、是不是喜欢,他已经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壮阳效应。

很多人还在喜大普奔的时候,已经有人表示了忧虑与不服。在这个热点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房价可能会随着新一线的到来而继续攀升,再对照一下上面的那个表格,在权威榜单里,郑州仅为二线中等城市,连个强二线都算不上,另一个榜单就变成了“新一线”。

目前,还不太了解该机构评价一个城市是否为“新一线城市”的参照标准是什么,市调的样本有多少个。

至少,很多普通市民的样本采集数量是不够的,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表示不认同?

说到底,郑州戴上了“商业新一线”这个光环,更多的是考验自己的硬功夫,还有软实力。

欢迎来稿

【地盘】面向社会征集地产行业分析、产业解读等深度原创文章,字数3000字以内,一经采用,稿酬丰厚!

投稿信箱:349588460@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