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病治疗十法

 图书 馆员 2021-04-17

张琪:中风病治疗十法

从国医大师张琪老先生的女儿张佩青教授主编的一书中摘录而成,张教授将其家父治疗中风的经验分为十法和盘托出,并配上相应的有效代表方药,编者期望这些宝贵的资料能够对中风科住院部医生有所帮助。

中风论治十法

(一)涤痰清热,通腑泻浊,祛瘀开窍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中脏腑(多为脑出血),症见猝然昏倒神志不淸、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两拳握固、大便不通、面红溲赤、烦热气粗、痰声如拉锯、发热、血压偏高、舌绛干、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等。

辨证属于痰热内阻,腑实不通,清窍闭塞之阳闭证。

常用方:涤热醒神汤(自拟方)加味。

药物组成:半夏、胆南星、橘红、石菖蒲、郁金、黄芩各15g,生地25g,麦冬20g,玄参20g,生大黄15〜20g,芒硝15g,水蛭10g,三七10g。抽搐加全蝎5g、蜈蚣1条。

方中半夏、胆南星、橘红化痰,黄芩清热,菖蒲、郁金开窍,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清热,大黄、芒硝通腑泻浊,三七、水蛭活血止血,全蝎、蜈蚣驱风止痉。诸药相伍,共奏化痰清热、通腑泻浊、祛瘀开窍之效。

此外,开窍常配合牛黄安宫丸1丸,4〜6小时1次鼻饲或灌肠。或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放血),以助醒神开窍。

(二)辛温开窍,豁痰醒神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入脏腑,症见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声辘辘、静而不烦、四肢不温、面白唇紫、舌苔白腻。

辨证属于寒痰郁结,扰于心神,窍络闭阻(阴闭)者

常用方:导痰汤加味

药物组成:清半夏20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10g、枳实15g、竹茹15g、石菖蒲15g、南星15g、郁金15g、水蛭I0g、泽泻15g。

方中导痰汤豁痰开窍,痰除窍开则神志自然苏醒;加入水蛭意在活血通窍,瘀去则神方能清;加泽泻利湿以消除脑水肿,此为辨病用药之意。

临证常配合苏合香丸,辛香、透达以助开窍,用量宜大,每次可服2.5g重之药丸3〜4丸,4〜6小时1次,量少则药力不逮。但中病即止,以神清为限。

(三)益气阴,回阳救脱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中脏腑,症见神志昏愦、半身不遂、四肢厥冷、手撒遗尿、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细数等。

辨证属气阴欲绝,阳气欲脱者,此属阴阳离绝之证,诚为危候

常用方:参附汤加减

药物组成:红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附子10g、生龙骨50g、生牡蛎50g。

方中生脉饮益气救阴,附片回阳救逆、强心固脱,生龙牡敛汗固阴。

(四)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舌强语涩、头痛、面赤、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血压高、舌红绛、苔黄或白干、脉弦滑或弦数等。

辨证属于阴亏阳亢,心肝两经风火相煽者

常用方:潜阳平肝汤(自拟方)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25g、玄参25g、酸枣仁25g、生赭石30g、珍珠母30g、川连10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20g、甘菊15g、夏枯草25g、怀牛膝20g。

加减:便秘加大黄15g;热盛加生石膏50〜100g;痰多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各15g;心烦不寐加阿胶15g、鸡子黄1个(冲)。

(五)化痰袪风,活血通窍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症见舌强语謇、或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眩晕、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等。

辨证属于风痰阻窍,脉络瘀阻者

常用方:《医学心悟》解语汤加减

药物组成:白附子15g、石菖蒲15g、胆南星15g、远志15g、天麻15g、羌活10g、全蝎10g、木香7g、丹参20g、当归20g、赤芍15g、地龙15g、甘草10g。

方以解语丹化痰驱风通窍,加当归、赤芍、地龙、丹参等活血通脉,使血活脉通,痰祛窍利,中风自复。

(六)清热养血,疏风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头晕、手足麻木、或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微恶风寒、苔白少津、脉象浮滑或弦滑等。

辨证属血虚内热,风邪外中者。

常用方:大秦艽汤加减。

方药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20g、防风10g、川芎15g、白芷15g、玄参15g、生、熟地各20g、生石膏50克、当归20g、赤芍15g、苍术15g、甘草10g。

(七)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酸软、头晕、口眼歪斜、舌质紫暗、苔白少津、脉象滑而有力、或兼数等。

辨证属风邪挟热人于经络,脉络瘀阻者。

常用方:疏风活血饮(自拟方)

药物组成:钩藤15g、菊花15g、独活15g、黄芩15g、生石膏40g、赤芍20g、全蝎7.5g、红花15g、丹参20g、川弯15g。

方中钩藤、菊花、生石膏、黄芩、独活、全蝎疏风清热,赤芍、红花、丹参、川芎活血通络息风,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二组药相伍,内活外疏,对风热交织、瘀血内阻之中风甚效。

(八)调气解郁,活血祛风法

本方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胸胁满闷、善太息、心烦易怒、恶寒、兼有痰喘气逆、舌苔薄白、脉象浮滑或弦滑等。

辨证属于气机壅滞,外中风邪,经脉瘀阻者。

常用方:乌药顺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乌药15g、川芎10g、白芷15g、僵蚕15g、薄荷10g、钩藤20g、菊花15g、麻黄7.5g、橘红15g、枳壳15g、格梗15g、黄芩15g、甘草10g。

方中乌药为主,疏风顺气,配橘红、桔梗调气和中,以川芎、白芷、麻黄、薄荷、菊花、僵蚕活血袪风,黄芩清郁热,甘草和诸药,全方合奏调气解郁、活血祛风之效。

(九)滋阴助阳,化痰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证见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无力、偏瘫不用、口舌歪斜、饮水呛、口干痰多、舌淡、苔白腻、脉虚弦或沉弱等。

辨证属于肾中阴阳两亏,虚阳夹痰上泛之证。

常用方:地黄饮子加味

药物组成:熟地30g、山茱萸20g、石斛20g、麦冬15g、巴戟天15g、枸杞子20g、石菖蒲15g、远志15g、肉桂7.5g、茯苓20g、丹参20g、桃仁20g。

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石斛、麦冬滋补肾阴为主药,辅以巴戟天、附子、肉桂以助肾阳,阴阳充则真元得以温养。肉桂、附子引火归元,使阳纳于阴。茯苓、远志、菖蒲化痰开窍,桃仁、丹参活血通脉。诸药相合,以达补肾助阳,化痰通络息风之效。

(十)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法

本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清、小便频数、全身无力、短气自汗、脉虚或缓弱、舌淡润等。

辨证属于气虚血滞,经脉瘀阻者。

常用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芪10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

方中以黄芪为主药,补益正气,当归、川芎、地龙、桃仁、丹参活血,气充血行,瘀去脉通,则中风自复。

脑卒中的中医治疗(简述)

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赤,发病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或者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㖞斜等,本病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情较轻,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情较重。
脑卒中病因病机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正气虚弱,肝风内动,造成心、肝、脾、肾脏腑阴阳失调,再加上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者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上冲于脑,蒙蔽清窍致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而发病。

近年来,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减少,中风患者的年龄明显提前,此类患者多伴有肥胖、高血压等,中医认为是痰瘀互结,内生邪毒。

综观病因,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阴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凝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中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治疗

1、风火上扰证

症状: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

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夏枯草等。

图:天麻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生地黄、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

2、痰瘀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络。

方药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3、痰热腑实证

症状: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苔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清热化痰通腹。

方药

①瓜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4、阴虚风动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

①滋阴通络方: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息风汤: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5、气虚血瘀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㿠白,气短无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

常用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川芎等。

脑卒中偏瘫的常用针刺方法

传统针刺方法以辨证论治为主,主要有按照中经络和中脏腑来辨证论治和按照病情分期辨证论治两种方法。

1.中经络

治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主穴: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按照症状加减:口眼㖞斜加攒竹、颊车、地仓、下关、巨髎、内庭;言语不利加哑门、廉泉、金津、玉液、列缺、通里、照海。

按照辨证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风痰阻络加风池、阳陵泉、丰隆;痰热腹实加上巨虚、照海、内庭;气虚血瘀加气海、阴陵泉、肩井;阴虚风动加太溪、三阴交、内关。初病实证用泻法,久病虚证用补法,也可用灸法。

2.中脏腑: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①闭证

治法:平肝息风,降火豁痰,启闭开窍。

主穴:取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足少阴经穴,十二井穴(或者十宣)点刺出血,人中、涌泉强刺激不留针,针刺百会、印堂、丰隆。

依据伴随症状选穴:如神志渐醒,减十二井穴;牙关紧闭加颊车、地仓、下关;鼻鼾重者加内关;失语加通里、哑门。

②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补益元气。

主穴:气海、关元、神阙;用大艾炷灸气海、关元、神阙;壮数宜多。

依据伴随症状选穴:虚汗不尽加阴郄;酣睡不醒加申脉;小便不通加水道、三阴交、足三里;阳虚浮越可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

登场书籍;作者将现代康复知识和传统针灸有机结合,在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提高脑卒中康复疗效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本书可以作为中医针灸医师学习康复的入门,也可以作为神经康复医师了解针灸的窗户。

养生正道

关于中风,中医是辩证和看证治分类!(内含药方)

素食主义者发生中风的几率更大?

近来“素食风”真是越来越流行了,人们越来越惧怕肥胖,所以人们在饮食的选择上就越来越注意了,甚至很多人开始只吃素食,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发胖,从而减小发病几率。然而,最近英国的一些研究者发现:纯粹吃素食更容易发生中风!

研究者调查了5万人,发现纯粹吃素食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低于普通人,但他们患中风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20%!

虽然不能证明完全的因果关系,但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饮食不够均衡也是容易患病的。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下面大家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咱们中风的相关知识点吧!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中风吧!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风的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中风的病机: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轻重之间的转化往往发生在疾病的初发阶段,且变化迅速,与预后密切相关。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中风的辨证论治!

首先它的辨证要点是:中风临证,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中经络、中脏腑的辨别是重点。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其次是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最后我们看证治分类: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证候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

证候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

证候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瞒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

2.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证

证候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志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中脏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

2)痰火瘀闭证

证候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合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

3)痰浊瘀闭证

证候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闭证适时配合通下之法,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

(2)脱证(阴竭阳亡)

证候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3.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证候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证

证候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

证候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中风是不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呢?如果还有其他不懂的或者想了解的,随时可以再骚扰小编哟,小编会耐心回答的。

咱们中风这一块是脑系疾病的重点章节,其中病理因素和辨证论治更是重中之重,大家可要好好学习巩固啊,相信大家聪明的脑筋一定能掌握的哈哈。

中风病治疗有了针康法

  中风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不仅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近年来,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以针灸、推拿、中药为主的中医康复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康复理念进入我国,对中风病诊疗又有了新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康复中心主任唐强教授课题组在中风病的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国际分期标准,将头穴丛刺针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动态结合,辅以体针(传统、拮抗针法),制订出分期治疗的综合康复方案(针康法)。此方案得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并在黑龙江省数十家医院的康复科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此,唐强教授逐一进行了介绍:

  软瘫期

  主要表现为患者偏瘫侧肢体弛缓性麻痹,无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轻微的联合反应。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呼吸、吞咽、进食以及提高身体感知能力,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抑制异常运动模式。

  1.头针疗法:运用头穴丛刺法,辨证选择于氏头穴七区中的刺激区,以顶区、顶前区为主穴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辅以项区;言语不能辅以颞区;情感障碍辅以额区;平衡障碍辅以枕下区;视力障碍辅以枕区。局部皮肤消毒后,应用Φ0.35×40毫米毫针,针体与皮肤呈15°,斜刺入帽状腱膜下,深约30毫米,向前或向后透刺,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捻转5分钟,留针6~8小时,留针期间,每隔一小时捻转一次,直至出针,每日一次。

  顶区:从百会至前顶(或前顶至百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额区:从囟会至神庭(或神庭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枕下区:从脑户至风府及从玉枕(脑户旁1.3寸)至天柱。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颞区:头维下方0.5寸(向下刺1~1.5寸),顶骨结节前下0.5寸(向下刺1~1.5寸)及其二者之间。

  2.体针疗法:针刺以传统针刺手法为主,上肢多取屈肌群穴位,以手阳明经穴为主,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多取伸肌群穴位,大腿部以足阳明经,小腿部以足太阳、少阳经穴位为主,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以Φ0.35×40毫米毫针针刺,得气之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仪,采用疏波,频率以30次/分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

  3.现代康复疗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肢位摆放:主要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目的是增加患侧感觉输入,有助于防治痉挛。

  (2)体位变换:预防并发症,每2~3小时翻一次身,可防患侧肩关节受压。

  (3)ROM训练:对患肢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

  (4)促进主动运动:①上肢自主被动运动:采用Bobath握手,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活动;②桥式运动:采取仰卧位,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伸髋并将臀部抬离床面,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秒。

  痉挛期

  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康复治疗目标:进一步平衡肌张力,打破肌痉挛模式;抑制协同运动模式,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控制能力。

  1.头针疗法: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方法同上。

  2.体针疗法:针刺采用拮抗针法。选穴主要取患侧相应的拮抗肌群,兴奋拮抗肌来对抗抗重力肌痉挛。上肢主要取伸肌群,下肢主要取屈肌群。上肢取阳池、四渎、阳溪、偏历穴(使手腕伸展或手指伸展);天井、臑会穴(使肘部伸展,肘外旋);肩髃、臂臑穴(使臂外展,拮抗肩内收)。下肢取阳陵泉、悬钟穴(使足背屈、踝外翻);解溪、丘墟穴(使趾伸展、足背屈);曲泉、阴包穴(使髋屈曲、髋外展膝屈曲)。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以Φ0.35×40毫米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以100次/分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

  3.现代康复疗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静态平衡,到让其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幅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能完成抵抗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2)坐-站起训练:患者坐直,足尖于膝盖成一直线,上肢像上述负重训练,髋关节尽量屈曲,让重心从臀部慢慢转移到双足上而站立。

  (3)站立平衡训练:先站起立于床边,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

  (4)步行训练:①手杖和扶持下的步行;②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患者瘫痪肌肌力、肌张力逐渐恢复,出现分离运动。康复治疗目标:加强肢体精细、稳定、协调性运动;改善步态,恢复实际步行能力;积极调动非受累侧肢体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1. 头针疗法: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方法同上。

  2. 现代康复方法: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

  (1)自主运动的训练:逐步加强患者主动运动的意识,在训练过程中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辅助。

  (2)步行训练:进一步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

  (3)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应针对其功能障碍采用作业治疗。

  (4)ADL训练: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5)辅助器具的应用。

  唐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针康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新方法,是头穴丛刺针法和现代康复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头穴丛刺针法是头针专家于致顺教授创立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该方法以经络学说和大脑功能定位为理论基础,《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卫气》曰:“头气有街,胸气有街……”总之,人体多条经脉(尤其是阳经)直接联系头部,经气通过经络系统上注头部,加强了头部与脏腑的联系。头穴丛刺能够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皮层,直达责任病灶;康复训练作用于四肢,通过多次重复的动作,非侵入性刺激中枢系统,提高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促进受损脑功能的恢复。针康法体现了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结合,弥补了针灸在神经康复学上的不足。唐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针康法能提高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4.67%,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