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升华七律诗 径寸心

 难时方觉影孤单 2021-04-17

径寸心

每愧无才赋上林,巴人不是郢中吟。

诗笺只见曾轻浅,意境难能更远深。

笔底欢欣天烛照,文中惕惧地灯阴。

今将韵字留霜纸,谁识沉沉径寸心?

【注释】读唐李商隐《写意》诗,依韵而咏别事。原诗云:“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记于2021年4月16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每每惭愧没有才能写出上林赋那样的美文,只能唱一唱下里巴人,因为那算不得郢中之吟。诗笺上只能见到曾经的轻浅,意境自然也就难能更加远深。笔底流露的欢欣,是源于天烛的辉映,文中闪烁的惕惧,是因为地灯黯阴。现在将这些韵字留在洁白的纸上,谁能够识辨出那沉沉的径寸之心?

首联中的“赋上林”,指的是汉代诗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见南朝梁代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又见唐代诗人李白《大猎赋》:“《上林》云:左苍梧,右西极。”

这一联中的“巴人”,也叫“下里巴人”,意思是并非高雅的吟唱,见晋代诗人张协的《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又见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另注,“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见战国诗人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这一联中的“郢中吟”,意思是高雅的诗作,见唐代诗人高适的《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诗:“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又见宋代诗人毛滂的《对雪作诗未竟曹使君寄声招饮因成篇以寄》诗:“明朝当见郢中吟,雕樽快覆鹅黄面。”还有明代诗人徐祯卿的《古意》诗:“空为郢中客,不见郢中吟。”

颔联中的“轻浅”,意思是浅淡,不浓,见宋代诗人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巧沁兰心》词:“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颈联中的“天烛”,指天然的光明,见宋代诗人苏轼的《赠眼医王彦若》诗:“而况清浄眼,内景含天烛。”又见宋代代诗人汪莘的《寿高内翰》诗:“胸次包天烛九垓,正须博大济时材。朝从碧落搏风角,暮泛灵槎出斗魁。别墅已将修竹隐,朱门仍向镜湖开。如今且为苍生起,一取前贤气焰回。”

这一联中的“惕惧”,指戒惧,见《吕氏春秋·慎大》:“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寧,欲令伊尹往视旷夏。”又见《易·乾》“夕惕若厉”唐代人孔颖达疏:“虽至於夕,恆怀惕惧。”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怀》诗:“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

这一联中的“地灯”,指地面的灯火。

尾联中的“霜纸”,指洁白的纸,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春兴》诗:“窗底梅花瓶底老,瓶边破砚梅边好。诗人忽然诗兴来,如何见砚不见梅。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

这一联中的“沉沉”,形容心事沉重,见唐代诗人王建的《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又见清代诗人邢昉的《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还有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夜坐》诗:“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这一联中的“径寸心”,意思是寸心,见南朝梁代诗人沈约的《饯谢文学离夜》诗:“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又见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杂题二首》其二:“鱼在枯池鸟在林,四时无奈雪霜侵。若教激劝由真宰,亦奖青松径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