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氏下针十法

 阿凤ok 2021-04-17


专家简介

管正斋(1901—1980年),山东省高密人。云南省名中医,著名针灸学家。 

管正斋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管家岱,是擅长针灸医学的中医师。管正斋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管家岱,是擅长针灸医学的中医师。父亲管庆鑫19岁随父辈悬壶济南,而立之年即为齐鲁名医。其为人豁达、开明,送子赴京求学。管正斋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留日期间,汲取于东瀛针灸之精华,工益精邃。回国后,1932年他曾任北京短期针灸讲习班教师。1935年应承淡安先生邀请,参加“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担任针灸教学,致力发展、推广针灸学术。
管正斋精于针灸手法,他汲取历代名家之长,创立了“管氏针刺手法”,包括管氏下针十法,管氏乾坤刺法,管氏初级补泻手法,管氏高级补泻手法,管氏特殊补泻手法等,完善和丰富了针刺手法理论;在学术思想与操作技巧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管氏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灵枢·官针》篇说:“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指出不明年、气的盛衰,不根据虚实而施补泻,不能算是技术高明的医生。《难经·七十三难》曰:“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都会给病者带来不良后果。为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郑重告诫:“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说:“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均强调了补虚泻实的原则是不能违反的。明代医家马莳真知灼见地指出:“针灸不灵,是手法不明。”故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 

管氏针刺手法之渊源 
《内经》开创了针刺手法的先河。《灵枢经》论述的疾徐、迎随、呼吸、开阖等四种针刺手法,奠定了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基础,成为后世各种针刺手法的基本依据。继《内经》之后的《难经》,强调了左右手的配合,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创立了配穴补泻方法。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名医高手,经过医疗实践,丰富了针刺手法,基本形成了针刺手法的理论体系。 
自宋至清,是针灸学家和针灸专著辈出的全盛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各针灸流派百家争鸣,在针灸学术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针灸手法,获得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金人何若愚、金元窦汉卿,他们较早地对针刺手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堪称是对针刺手法贡献较大的先驱医家。明代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聚英》、李梴的《医学入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当时各具特色的针灸流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管氏针刺手法,遵循《内经》《难经》的针刺手法理论;在补泻手法操作方面,主要吸取了《针灸大成》杨氏手法特点,并融汇了日本代田文誌、长滨善夫等针灸学者的手法技巧,形成了从学术理论到临床操作均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术流派和管氏针刺手法体系。 

管氏下针十法 
“下针十法”,即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明代高武的“神针八法”(安神定志、按穴进针为一法,龙虎交战为二法,随咳进针为三法,行针催气为四法,凤凰展翅为五法,饿马摇铃为六法,晕针热汤服之为七法,消除滞针为八法);亦有别于杨继洲的“下手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针十法”精辟概括了管氏针刺基本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进 
医患均应定息,审定穴位,以爪切之,选穴准确,进皮贵速;进针后,按其补泻,慢进或快进。 

2.退 
分三部按部缓退或捻转提针;亦可按其补泻疾退或徐退。 

3.捻 
大指向前捻针,食指向后,左转为补;大指向后捻针,食指向前,右转为泻。轻度捻转行针,有候气、催气、行气作用。 

4.留 
留就是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让其停留一定时间后出针。一般分为“静留针法”(静留以待气至);“动留针法”(行针后复留针);“提留针法”(由深至浅,留后出针)。 

5.捣 
针刺达穴内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使针尖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颤为主,犹似雀啄食般快速进退。捣法主要用以催气、行气,有加强针感,使气留针下不去的作用。 

6.弹 
分弹叩穴位法和弹叩针柄法。弹叩穴位法是以中指弹叩要刺的穴位,使脉络气血随弹叩而充实。弹叩针柄法是用食指或拇指轻轻弹叩刺入穴内的针柄尾部,使针体振颤。有催气、导气和加强补泻的作用。 

7.搓 
搓法一般是由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线样向前搓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由食指末节横纹向食指端搓,为左、为内、为补,常可产生热感;由食指端向食指末节横纹搓,为右、为外、为泻,时有产生凉感。亦可将针朝一个方向搓转,有进而无退,使肌纤维适度地缠住针体,再行“拽拉升提”或“拽拉行气”手法。 

8.努 
努法又称弩法。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针体弯曲成弩弓之状,有行气引气作用。另一种是用拇指、食指捻动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状的努法,又名飞针法。 

9.盘 
盘法主要用于腹、腰及四肢肌肉肥厚的部位。针刺到腧穴深部(地部),行针得气后,将针提至人部或天部,将针扳倒,与皮肤成25°~45°角,缓慢圆形盘旋,一般向左顺时针盘按转动为补;反之,向右逆时针盘提转动为泻。 

10.飞 
用拇、食指两指捻搓针柄,一搓一放,一合一张,如飞腾之象,又称“凤凰展翅”手法。主要用于催气、行气、疏导经气和轻泻手法。 

作者:管遵惠,男,1943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管正斋之子。乃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人才;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