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公社剪影(二)农村食堂与托儿所

 宁静致远2023 2021-04-17

如果说人民公社写下了中国三农史上的新篇章,那么,农村食堂与托儿所无疑是新篇章里最光辉的一页。它的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第一代公社农民的后顾之忧,另曾经生活在那时的人们怀念至今。

人民公社的诞生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打粮,打好粮,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共同心愿。他们迎着朝阳下地,踏着落日回家,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忘我劳作,以社为家,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生产能手。遗憾的是他们在为建设祖国比奉献比成就的同时也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烦琐的家务事有。时会使他们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做饭与带孩子是家务事中的重中之重,有效地解决好这一矛盾,可以更好地调动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人民公社剪影(二)农村食堂与托儿所

当时的农村,一半以上的家庭没有老人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得回家打柴担水,洗衣做饭,有些家庭还得把主要劳力留在家里带孩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党和政府号召在生产队成立食堂开办托儿所。一时间农村食堂和托儿所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每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剪影(二)农村食堂与托儿所

我们生产队的食堂和托儿所设在大地主田晋阁的一座老宅子里。 这座宅子分三层,前面是门楼,很宽敞,摆上20个歺桌还能空出一大片。队长安排木工用木板隔开做了托儿所。中间一层是南北厢房加天井组成,南厢是火房,打着两口大灶,北厢是米仓,大大小小的木桶、柜子里存放着各种加工好的粮食。后面的正堂是粮库,放着壳粮和种籽。

食堂开火的前两天,队委会一行人从清晨一直忙到深夜,将各家各户的粮食全都过称登记,各户除留下两天的口粮外,其余全部送到队里,绝大多数社员遵照执行。只有一户人家在队委会统计粮食前,悄悄藏了一袋谷子,被细心的民兵排长发现,在他家屋后的竹园里给找了出来。

人民公社剪影(二)农村食堂与托儿所

我们生产队有20多户人家,一百多号人。食堂职工由三人组成,一个会计,两个饮事员。食堂会计负责保管粮食,称好每歺的用粮,还要担水、理菜。饮事员 的职责是炒菜、做饭,涮 锅洗碗、备菜备柴、抺洗桌凳。

食堂开始的生活虽不算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起码人人都能填饱肚子。每顿都有一至两道新鲜菜,还有腌菜。那时无论男女老少,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生活都是一样的,五保户也不例外,就是公社干部来了,也和社员共同进歺,不搞特殊。开饭时间一到,人们都涌到食堂,拿起自家的碗筷,盛好饭,端起炊事员事先打好的菜,在自家的饭桌上吃起来。饭后,社员们下地干活,学生们上学,老人们坐下来拉家常,饮事员则又开始忙碌下一歺的生活了。

生产队食堂四季都以素菜为主,春天吃窝笋、甜菜、菠菜、油菜苗;夏天吃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秋天吃冬瓜、南瓜、丝瓜、秋豇豆 ;冬天就只能吃萝卜白菜了,因为其它小菜理起来费工,所以生产队不种它。

每逄节日,如端午、中秋、国庆、元旦,生产队都要杀一头猪,替社员们解善生活。蒸肉、炒肉、骨头炖汤,每碗菜都离不开肉,大家举杯庆祝,互相祝福,歺厅里充满了热情与祥和。腊月26日,生产队要杀几头猪,除留下一些做团年菜以外,其余的全部分给社员。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要相互拜年,亲友之间要走动,拉拉家常喝喝酒,增进感情,有些儿女的婚事也在这时敲定,各自在家里过年就方便多了。过了农历正月初九日,社员开始出工,食堂的烟囱又开始冒烟了。

那时挂在农民嘴边的一句话是:天下农民是一家。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到食堂吃饭,饮事员会热情地给你盛饭舀菜,比现在的酒店老板接待客人还要热情,谁家来了客人,也到食堂去吃,不需自己生火。有一次,我们放午学晚了一点,食堂里的饭吃完了,饮事员拿着筲箕到附近一家食堂要了几碗。这充分体现了当时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既大家庭,公有制)。

1959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粮食危机使得全国人民无法摆脱饥饿的折磨,食堂不得不定量供食,当年出生的婴儿中就有一个叫"定量”的。那时主要劳力一天只有七两五钱净米,一般劳动人口吃六两,非劳动人口吃二两五钱。无论是煮粥还是做饭里面都要加许多菜,但人们依然吃不饱,即使吃饱了,过不了多久就饿了。在此情况下,食堂号召社员把粥带回家里去吃,一方面,一家人可以取长补短,饭量大的多吃点,饭量小的少吃点。那年为对付饥荒,社员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食堂里打回来的粥还可以跟自家的菜混着吃。

人民公社剪影(二)农村食堂与托儿所

1960年,农村食堂由常年食堂转变成了农忙食堂。农闲时食堂不起火,社员们将米领回家里做饭,社员领米时只能领到当天的一分,多领一歺也不行,目的是为了防止有的社员超吃而后缺粮。61年政府允许社员私人开荒,与国家共度难关。很多社员不仅将房前屋后种上了瓜菜,还砍茅竹、割荆棘将那些不知闲置了多少代人的荒地开垦了出来,种上了粮食。农村食堂和托儿所随之走到了尽头。这两个伴随着人民公社而兴起的新生事物,没能躲过自然灾害的虐杀,过早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给第一代公社农民的方便与护爱确永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惓念!

说完食堂再说托儿所。现在的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当年有农村食堂,却不知道有托儿所。我们生产队人口不多小孩不少,光五七年出生的就有6个,学龄前儿童20多个,有的一家就有两三个,多到四、五个。之前都是妇女在家带孩子,现在这些妇女把孩子交给托儿所自己就能下地干活了,这样既解决了生产队劳动紧缺的矛盾,又能为自己创造收益。托儿所的保姆由队里记工分,孩子父母不需交一分钱,这是现代人不可能亨有的待遇。

托儿所由两个大妈打理,这两个大妈是社员们挑选出来的。她们性情温和对工作负责,又能哼哼童谣,会点剪纸技术,还能就地取材,做手工,诸如用柳条、野草、野花等编织出花、鸟、虫、鱼等。有一个大妈能用扁豆及花、蕾做人,像极了。有了这些哄小孩子的手艺,当起保姆来更是得心应手,胜人一筹。

1959年冬,生产队的社员全都上了一条工程之巨大,任务之繁重人工河工地,小至十五六岁的孩子,大到六十岁的老人没有一人落在家里,正在哺乳期的妇女也不例外,托儿所只能在挖河工地上开分所。一个大妈必须伺候五个婴儿,其劳累度可想而知,但是她一天的报酬只有5分工。也许现代人会不屑一顾,甚至会嘲讽、奚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正是有无数个像这样不图回报、不计得失的奉献者的无私与大爱,我们的祖国才有今天这样的国泰民安、山河壮丽。

农村食堂与托儿所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它的组织形式、服务方法也许永远不会被后人袭用。但它的消失的确使生活在那时的人们感到深深地遗憾,几代人的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