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茶馆:一场含灯大鼓唱完蜡烛不倒

 江山携手 2021-04-17
老舍茶馆:一场含灯大鼓唱完蜡烛不倒

   含灯大鼓最初叫“叼灯大鼓”,也叫“衔灯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当时老艺人们为了增加表演性形式而创建的,曲调与梅花大鼓完全相同,只是演员在演唱时须口含灯架。这种演唱方式使得大鼓表演带上了“杂耍”的技艺色彩,但也增加了说唱的难度,演唱者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保持气息平稳,只能微动嘴皮,确保蜡烛不倒,烛火不灭。

    门外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唱戏声,门内短促清脆、此起彼伏的嗑瓜子声儿,茶盖轻叩在茶杯上时发出的碰撞声儿,人们闲聊话家常儿的聊天声,八仙桌、太师椅拉开时和地板的摩擦声儿,头戴黑色瓜皮小帽儿,上身一袭蓝色布褂,肩上搭着汗巾的小二提着水壶,端着茶水在桌椅人群间来回穿梭的脚步声儿……

  这是上周六晚上7点20分,距离《四季北京·茶》演出时间还有半小时,老舍茶馆三楼演出大厅的一幕。是不是很有穿越回老北京时的感觉?

  眼下已坐了不少人,大部分是游客,也有少部分老北京人。店小二说,晚上的节目最不能错过的便是含灯大鼓,“整个北京城里也就老舍茶馆才能看到,每晚节目单里前三位一定有含灯大鼓”。说话间,店小二端上来一碗细瓷盖碗茶,里头泡的是大佛龙井绿茶,还有一碟瓜子,一碟桃酥和小黑豆糕,以及一碗冰冰凉凉的酸梅汤。

  很快,节目开演。一段茶艺表演过后,三弦、四胡、琵琶等乐器纷纷搬上舞台,四位身着白色布褂的琴师也纷纷上台。五六个位置在后排的小孩儿偷偷窜到第一排,未等主持人开始介绍,他们便在下面喊了起来:“含灯大鼓!是含灯大鼓!”

  不一会儿,表演者王玉兰一袭旗袍出现在舞台中央。这位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带来的曲目是《两头忙》。只见她右手打竹板,左手击打支在面前一面扁扁的小鼓儿。同时嘴里咬住一根竹签儿,竹签上支撑起一个灯架,灯架上有三朵大红绢花,每朵花花蕊儿立着三根点燃的红蜡烛。伴着鼓乐,“咿咿呀呀”唱了起来。 舞台上,明晃晃的烛火只有在王玉兰转头时才略微晃动,而当她静静站着演唱时,烛火就像被固定住了一样,几乎纹丝不动。精彩的表演,引来数次鼓掌叫好。表演结束,王玉兰取下灯架,没用嘴吹灭蜡烛,只是用手晃了下灯架,三根蜡烛便“簌簌簌”依次熄灭。这又引起现场一阵掌声欢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