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在北京都住过哪

 江山携手 2021-04-17
老舍在北京都住过哪
  钟楼街景,这里离老舍的第一份工作所在地京师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如今的方家胡同小学)非常近。    王晨 

 今年8月24日,是老舍辞世50周年。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老舍的一生颠沛流离,在他67年的生命中,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分别在伦敦、青岛、济南、重庆等地度过。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老舍的童年时代一直都是在北平的大杂院中艰难度过,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这个古老的城市也给了他深刻的记忆和充足的营养,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北京为背景,讲述的多半是北京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使用的也是精练而生动的北京话。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长盛不衰。正因为如此,老舍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出生地 小羊圈胡同

  和母亲住到14岁

  出了护国寺大街西口沿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不远,路东有一条极不起眼的小胡同,现在叫小杨家胡同。它极狭窄,又夹在两边的铺面房之间,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这胡同就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出生地。他出生时这里叫小羊圈胡同。

  1899年2月3日,清末光绪二十五年阴历腊月二十三,是农历的小年。天快亮时,老舍出生了。他后来在作品中诙谐地写道:“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考思考: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啊!说不定,灶王爷身边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但是小年出生并没有给老舍带来好运。他出生的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的父亲、一位守卫皇城的满族士兵便战死在街头。老舍失去了父亲,一家生活也更贫困了。老舍在这条小胡同内,在这个狭窄的小院中度过了他贫穷、孤寂然而也有快乐和向往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他曾回忆说:“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生活标记。”他后来曾在多部作品如《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写到过自己的出生地。他曾这样描述小羊圈胡同:“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亮,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 就在胡同“胸”的东侧有两个门,靠南的一个,原门牌5号,现在是8号,里面是一个狭长的小院,有三间北房,两间耳房。小院的后面,有一个大坑,那里是倒垃圾与污水的地方,是蚊蝇大本营。无论冬夏,总是臭气熏天。老舍就出生在这个小院北房的东间。

  如今,小杨家胡同变化不大,基本还保留着老舍作品中所描述的模样。

  老舍虚岁9岁时,才在一位慈善家刘寿绵的资助下,上了一所改良式私塾。私塾在离小羊圈胡同不远、位于正觉胡同的正觉寺内。两年后他转入西直门内大街路南,高井胡同对面的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插学读初小三年级。辛亥革命后,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改为女校,老舍和学校的男生转入南草厂京师第十三高等小学,老舍在这里读到小学毕业。

  14岁之前,老舍一直和母亲住在小羊圈胡同,北京内城的西北角,护国寺至西直门一带。

中学 祖家街

  读了半年考上北京师范学校

  小学毕业的老舍面临着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是干活养家糊口,还是继续升学?像老舍这样的并不富裕的人家,孩子上学到高小毕业已属不易,理应找个工作赚钱养家。母亲和亲戚们都是这样想的,老舍也不忍心母亲再为自己吃苦受累。但好学上进的老舍,不舍得放弃学业,内心一个声音告诉他:继续求学,寻求新的出路。

  1913年初,老舍报考了位于祖家街的京师公立第三中学。他与小学同学、日后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罗常培一起被京师公立第三中学录取。

  祖家街东起赵登禹路,西至育幼胡同。明朝时称大桥胡同,清初在胡同东口路北建祖大寿宅邸,因而这条不长的胡同被改称祖家街,1965年后改为富国街。

  祖大寿是明末将领,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先祖世代守卫宁远。他曾是明末爱国军事家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干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后因袁崇焕被诬陷入狱,祖大寿愤而率兵出关,后经几次反复,最终降清。清兵入关后,祖大寿在祖家街的宅邸里住了12年,直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此病故。他死后住宅改为祠堂,称祖大寿祠。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开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设在了祖大寿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1912年,这里被改建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现在的祖大寿祠保存、维护得十分完好。北京三中建新校舍时,将传统祠堂与崭新的教学楼东西并存,各得其所。1995年,北京三中在原老舍先生读书的教室里开设了老舍陈列室,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亲自剪彩。这是后话。

  在当时,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虽好,无奈老舍交不起学费,在这里仅读了半年。正当老舍为学费犯愁时,偶然得到了一个消息:北京师范学校招生,那里不交学费,而且食宿全部免费,还发制服。这对老舍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他立即报名。

  当年录取名额为50名,而报名者多达千人,竞争非常激烈。经过体检、初试、复试,老舍被录取了,但学生要先交10元保证金才能入学。这对老舍家无疑是一笔“巨款”。老舍母亲四处借贷,最后卖掉老舍嫂子过门陪嫁的木箱子才凑够这笔钱。入学后,老舍离开小羊圈胡同,搬入学校宿舍住。

  北京师范学校原为京师第一师范学堂,1912年6月改组为北京师范学校,属北洋政府教育部管辖(学校校址在西城端王府夹道,1965年改称育幼胡同)。在这里的5年学习生活,老舍进步飞速,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长方唯一是江南文坛巨匠,国学造诣深厚。他对老舍很器重,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常为他改诗,鼓励他写作。在同学们中,老舍也很受欢迎。他是足球队的守门员,又是校乐队的鼓手。1918年夏,老舍以全校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

  首份工作 方家胡同

  19岁便任小学校长

  1918年,刚出校门,年仅19岁的老舍被派往京师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任校长。刚毕业就任校长,这在当今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学校也是破天荒头一次。1918年9月15日的《京师教育报》第5卷第5号曾刊登了关于老舍的委任令。老舍激动地对母亲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答是一连串的眼泪。

  意气风发的老舍率5名同时分到此校的同学一起走马上任。老舍年轻热情,办事认真,他上任后以饱满的爱国精神,大胆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施新的管理制度,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当时的北京教育界颇有名气。第二年,京师学务局局长派4名优秀的小学校长赴江苏、上海一带考察,老舍位列其中。1920年初他以高票当选北京教职员工会的小学部委员。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开始在北京小学教育界崭露头角。

  当时的第十七高等小学校是现在的方家胡同小学。方家胡同在国子监街以南,现学校有东、西两院,当年只有西院,西院东南角的三间房即是校长室,年轻的老舍在这里办公,也住在这里,整整两年。现在为了连通东西两院,拆除了东南角的一间东房作为通道。原校长室还保留了两间。

  1920年9月,老舍被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管辖西直门外、德胜门外、安定门外、东直门外的大片区域的教学事物。劝学事务所设在德胜门外的华严寺内。劝学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务,薪俸很高,而具体事务不多。劝学员的职责是督导教育,而实际上,多督或者少督,甚至不督,都在自己。年轻单纯的老舍雄心勃勃地上任了。他深入辖区内的小学、私塾,调查研究、检查工作。他向上级写报告,要求解散十七个毒害学生的私塾,惩办某些“破坏国民教育的绅商”……老舍的这些努力,受到一些同事的白眼,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因而遭到上级的申斥。他逐渐明白,他和地方上的保守顽固势力处于对立之中。他的处境也变得很困难,要么妥协,同流合污,要么只能离开……老舍陷入极度痛苦迷茫之中。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久便大病一场。

  大病初愈,老舍到西山卧佛寺静养了一段时间。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使他逐渐冷静下来。他认真审视和反思自己,决心离开劝学所,重新和孩子们在一起。在此期间,老舍到过京师儿童图书馆。这里是京师学务局设立的小型图书馆,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南,原是刘寿绵的马厩。老舍兼任管理,并借住在图书馆院中的西屋。南屋便是图书馆阅览处,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老舍仿佛受了感染,有了活力。老舍还在刘寿绵办的贫儿学校与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

  1922年夏,老舍正式辞去北郊劝学员职务,应聘至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1923年春,老舍辞去南开教职,回北京,在北京教育会做文书。

  当时北京教育会设在北长街昭显庙内,顺着北长街路西往南走有一座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民国时,北京教育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并住在庙中,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在此成立了北京市教育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校名沿用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1923年夏,罗常培任北京一中代理校长,聘请老舍到一中教国文、修身和音乐。

深造 缸瓦市教堂

夜校学习英语

  在老舍的代表作《离婚》中,主角老李的同事张大哥为他找的房子是这样描写的:“房子是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易于住家。”老舍为什么如此熟悉砖塔胡同这一带?因1921年夏,老舍在缸瓦市教堂居住一年有余,离这里很近。

  老舍在儿童图书馆时,离西直门内大街不远的缸瓦市正在办英文夜校。为充实自己的生活,老舍报了名。夜校每周五次,每次两小时。老舍几乎每次必去,勤奋学习,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他很快和英语夜校的支持人、刚从英国神学院毕业归国的宝广林成了好朋友。他特别佩服宝广林正在酝酿筹办的一件大事:将教会从外国人手中接过来,由中国人自己办。老舍不仅佩服,而且很快参与其中。宝广林请他帮助翻译文章,还委托他起草改组教会章程。1922年上半年,老舍在缸瓦市基督教堂领受洗礼,成为教徒。同年7月,老舍起草了《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现行规约》,经过讨论,这个章程被正式采纳,约定两年之内教堂经济上实行完全自给,一切教会财产归中国所有。

  老舍在缸瓦市教堂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许地山、白涤洲,他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学者,也都是老舍终生的好友。

  经宝广林介绍,老舍还结识了在燕京大学神学院任教的英籍牧师易文斯。老舍常在业余时去燕大跟易文斯学英语。老舍的热情、正直、好学给易文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要聘请一位教华语的教师时,易文斯立即推荐了老舍,促成了老舍的英国之行。

  此后,老舍离开北京25年。在离开北京这些年中,老舍一直和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母亲一直住在北京,老舍在山东任教时,常回北京看望母亲,1936年9月,老舍回北京为母亲庆80大寿。

  老舍与北师大毕业的胡絜青,就是在北京相识、相恋的,并于1931年夏在北京结婚。他们在西单报子街聚贤堂饭庄举办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婚后,他们共赴山东。后来,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回到了北京,在日寇占领下的北京艰难度日。1943年11月,胡絜青经历千难万苦,携子女赴重庆与老舍相见。3年后老舍又只身赴美,全家1950年才真正在北京团聚。

  创作 丰盛胡同

  丹柿小院住了16年

  1949年12月12日,老舍回到阔别25年的北京,受到隆重的欢迎。因为家人还未到京,他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由阳翰笙陪同到北京饭店看望老舍。1950年1月4日,全国文联为欢迎老舍归来,又在北京饭店举行了茶话会。接着,老舍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以高昂的热情投入了紧张的新生活。

老舍地标:在北京的日子

老舍的丹柿小院 王晨 绘

  当时,职工都是由单位分配住房,老舍写作时怕吵,一次见周恩来总理时,他向总理述说了在吵闹声中写不出东西的苦衷,请示是否可自己出钱买一个小院。总理回答说:老舍先生需要安静的写作环境,当然可以,你买吧,没有问题。

  老舍用自己的稿费托朋友在当时东城丰盛胡同10号买下了一座小院。丰盛胡同南北向,北起大草场胡同,南至灯市口西街。由于西城还有一条更大的丰盛胡同,因而1965年整顿地名时,东城的丰盛胡同被改称丰富胡同。

  老舍的小院在胡同南口路西,现在是19号。大门坐西朝东,进门后是一座灰砖影壁和两间小南房,影壁后面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外院,有三处灰顶小房,其中北房两间原来是老舍儿子居住。

  进北侧门就是院子的主体了。迎面是一座在北京也少见的五彩木影壁,中间是一个红色的“福”字。里院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老舍搬入前对小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安装了上、下水,锅炉房与装有抽水马桶与澡盆的卫生间,使这个小院既保持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又能较方便舒适地生活。

  老舍爱花,这个小院的另一个特色是种满了花木果树。外院的空地是老舍的花圃,种过多达上百盆菊花与大丽花,每当秋天菊黄蟹肥时,他将东屋腾出来布置成菊花展厅,邀请朋友们来品蟹赏菊。

  里院从西山移栽了两棵柿树,春天柿树花开时引来无数蜜蜂,秋天满树橘红的硕果,令人怜爱。老舍夫人胡絜清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

  老舍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多处。但除了他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外,住的时间最长的就是东城丰富胡同19号。在这个小院中老舍生活了16年,在西耳房那不大的卧室兼书房中创作了24部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让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话剧《龙须沟》,使他享誉世界的话剧《茶馆》以及未完成的巨著《正红旗下》。

  正当老舍处于创作高峰时,风云突变。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身太平湖而亡。

  太平湖在今积水潭北,原来是一块很大的水域,与积水潭相连。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的环境非常糟糕,夏季蚊蝇成群,雨季坑满塘溢。1958年春,开始了整治工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建起一座公园。因为此地有南太平庄,遂定名太平湖公园。上世纪60年代末,在修环线地铁时,太平湖被填埋了,在其上盖起了地铁机务段。

  老舍的老友茅盾在听到老舍投湖而亡的消息时,惊呆了,茅盾望了望窗外青天,长叹道:“平日见老舍随和、幽默、开朗,想不到还是一个性格刚烈、自尊极强的人……他自杀在太平湖,显然是对这种不公平的无声的抗议。”

老舍地标:在北京的日子

位于山东济南的老舍纪念馆

  补白

  老舍离开北京的日子

  1924至1929年老舍赴英国五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这期间他读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并开始写作,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1926年《小说月报》第七号开始刊登,第一期上署名舒庆春,刊登第二期时,改署老舍。从此令人们熟知的作家“老舍”诞生了。

  1929年6月他离开英国在欧洲游历后,从法国马赛乘船到达新加坡。老舍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书一学期,凑足路费后于1930年3月回到上海。1930年4月,老舍回到阔别近6年的北京。但旋即被聘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赴济南任教。在齐鲁大学任教4年后,又转任青岛山东大学国文系教授,共在山东生活了七年。

  这七年是他教学与创作双丰收时期。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经典作品。

  1937年11月,老舍只身离开济南,赴汉口、重庆。整个抗战期间,老舍任中国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及总务主任。写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话剧等,为抗战奔走呼号,并发表重要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1949年12月回到北京。(文/ 陈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