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中国患癌人数世界第一,300万人被癌症夺走生命,平均每天超过 1 万人确诊...

 断剑图书馆 2021-04-17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空气质量下降等因素,致使癌症呈年轻化倾向。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仍然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这些年有太多人因癌症离开了我们。

李咏

图片

李咏大家应该很了解吧,知名主持人,多次登上央视春晚。2018年10月25日,年仅50岁的李咏因为癌症治疗失败在美国去世,离开了喜欢他的观众。

吴孟达

图片

今年2月27日香港著名影星吴孟达因肝癌离世,享年68岁。达叔出演的很多电影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欢笑,成为我们年少时的美好记忆。

赵英俊

图片

同样是今年2月3日,43岁的知名音乐人赵英俊因肝癌去世。他创作了《大王叫我来巡山》、《清风徐来》等多首音乐作品。年初热映的抗癌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主题曲,正是他患病期间吃着止疼药写出来的。

姚贝娜

图片

曾参加过《中国好声音》,演唱过《甄嬛传》等很多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的歌手姚贝娜,她出色的歌喉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样一位善良乐观的女孩也因患乳腺癌去世,年仅33岁。

梅艳芳

图片

一代歌后梅艳芳因宫颈癌导致肺功能衰竭,于2003年去世,年仅40岁。梅艳芳出道20多年,红极一时,先后推出30多张唱片,全球销量超千万张。 

此外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仙奇侠传》的插曲《一直很安静》的演唱者阿桑,以及无数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陈晓旭,皆因癌症去世。

图片
图片
图片

细数之下,太多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演员、歌手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癌症

现状

癌症,离我们很近

斯人已逝,音容笑貌还留存在回忆中,令人扼腕叹息。其实明星也好,普通人也好,距离癌症都并不遥远。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达1000万。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全球第一约457万,死亡病例大约300万。平均每天超过 1 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每分钟确诊7.5人。

图片

2020年各国癌症新发病例数

在发病率上,国内癌症整体发病率从2000年到2011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男性则相对稳定。从类型上看,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癌症的上升趋势明显,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发病率则显著下降。

图片

很多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征兆,需要进行筛查(肠镜/胃镜/CT)等才能发现,出现症状再就诊可能已是中晚期。但癌症也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注意

警惕

10个肿瘤早期信号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以下状况,有可能是肿瘤生长早期的信号!一定尽早去正规医院进行肿瘤筛查!现在医疗技术已经先进多了,很多早期癌症但是可以治愈的,千万不要听信传言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01 咳嗽不停迁延不愈 

一般的感冒咳嗽几周可以完全康复。但是如果咳嗽不停,持续2~3周不缓解,痰中带血,要警惕肺癌。

 02 体重无故骤降 

体重突然无故减轻一般有3个原因,糖尿病、甲亢和恶性肿瘤。排除了甲亢和糖尿病后,在饮食运动均未改变的情况下,但体重在一两个月内下降10%左右,要提高警惕。

图片

 03 排便发生出现异常 

如果出现排便变化,比如排便变细,大便有血或呈深色、黑色,警惕结肠癌、直肠癌。若出现稀便、黏液便、脓血便,伴随着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鸣或隐隐作痛,就要小心了!

 04 吞咽不适,有梗噎感 

一般人很少会出现吞咽困难的问题,如果出现吞咽不适,伴有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要警惕食管癌。

 05 咽喉疼痛、声音嘶哑 

如果你没有慢性的咽炎,但是莫名出现了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或有痰中带血、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要警惕喉癌、甲状腺癌了,赶紧去检查一下!

图片

 06 长期口腔溃疡、舌头白斑 

口腔溃疡一般10天内会自行愈合,如果长时间不愈合的溃疡可能是癌症早期的表现,不要以为是小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07 淋巴结肿块 

淋巴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出现肿大一般与各类炎症有关。若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长时间不消,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无疼痛或压痛,且逐渐增大,则要警惕肿瘤的可能。肿大且痛没什么大事,如果肿大不痛,反倒要小心了!

图片

 08 莫名出血 

除了女性正常月经外,人体任何一个脏器不明原因的出血,并且迁延不愈,都有可能是肿瘤早期报警的信号。比如不明原因鼻子出血,咳血等。女性如在性交、妇科检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呈淡红色或褐色,属“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信号。

 09 持续性的发烧,低热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需要重视。

 10 持续加重的头痛 

长期头痛且有加剧症状有可能是大脑肿瘤。它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同样不可忽视。除了头痛之外,还可能伴有呕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癫痫发展、某一侧的手脚无力等。

图片

肿瘤

筛查

10个肿瘤高危人群

世卫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通过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对于肿瘤高危人群来说,进行定期筛查很重要!

如果出现上述10种肿瘤报警信号,或者属于以下10种人群,应做好癌症早期筛查。

 01 老年人群 

年龄越大,细胞癌变的可能性也越高。50岁以上老年人及准老年人,应视为肿瘤危险人群。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肿瘤,早发现早治疗。

 02 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 

因职业或其他要求,会频繁接触致癌物,包括放射线工作者、铀矿及反应堆工作人员、化工厂职工、石棉工人等,应定期进行肿瘤早期筛查。

图片

 03  遗传因素造成的高危人群 

某些肿瘤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肝癌,乳腺癌和直肠癌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性。有这类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得癌的几率更高,要注重定期检查。

 04 治疗后的肿瘤患者 

肿瘤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根治,后期还会复发或转移,治疗后要定期复查随诊,以便早期发现新的病灶或另一种肿瘤。

图片

 05 有癌前病变的患者 

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去具有癌变可能的某些病变:

一是黏膜白斑,主要是口腔、消化道、阴道等组织黏膜的白斑;二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三是宫颈糜烂,主要是重度宫颈糜烂;四是乳腺囊性增生;五是老年日光性角化病;六是色素性干皮病;七是胃肠道息肉,特别是家族性的、多发性的息肉;八是某些良性肿瘤。

 06 居住在肿瘤高发地域 

比如广东省就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域;河南、河北等地域食道癌高发;而上海是肝癌高发地域;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是肺癌高发区地域。

 07 有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 

长期吸烟或吸入二手烟,尤其20岁以下开始吸烟、烟龄在20年以上、每天吸20支以上为肺癌高危人群。

 08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 

熬夜、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充足、缺乏锻炼、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很有可能诱发癌症。例如偏食水果蔬菜、钙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制品、腌菜等摄入过多都易诱发癌症。

图片

 09 其他特殊人群 

超重、糖尿病患者及人群,PM2.5污染、长期紫外线照射人群,长期心理压抑的人群。

 10 年龄在45岁以上 

45岁以上的人群,也是癌症高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抵抗力呈下降趋向,更容易被癌细胞“趁虚而入”。

筛查

项目

肿瘤早期筛查项目

肿瘤早期筛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防机制。早期癌症确诊,可以提高治愈率和5年生存率;如果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上会更加困难,5年生存率也会降低。

建议咨询肿瘤专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相应部位的防癌检查。


措施

办法

癌症的预防

肿瘤形成很多时候与我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关。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外因引起的癌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数十种癌症的风险。

 运动锻炼 

针对114万参与者的分析显示,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癌症的风险。但如果运动量超过了推荐量,防癌效益反倒不会增加。根据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300分钟,或者高强度运动7~150分钟,食管癌风险降低42%,乳腺癌风险降低10%,整体患癌风险下降10%。

图片

此外运动对于控制体重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控制体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癌治癌。因为肥胖,癌症的死亡人数增加了250%以上,控制体重是控制癌症的有效方式。

 避免久坐 

研究发现,久坐增加54%的结直肠癌风险、66%的子宫内膜癌风险。此外,久坐每增加1个小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会增加16%,进一步增加前列腺癌风险。久坐还会增加癌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记得少坐一会,多站一会~

图片

 健康饮食 

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存在密切的关联。限制饮酒很重要,酒精具有明确的致癌性,近20%的男性食管癌死亡由喝酒引起。多吃蔬果、全谷物和膳食纤维,少吃肉类和精米细面,则可以降低绝经后的乳腺癌风险。

图片

针对结直肠癌,同样需多吃蔬果谷物膳食纤维,此外可以补充瘦肉、低脂乳制品,注意不喝酒、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能有效降低风险。此外,摄入大量的蔬菜、鱼类和全谷物,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会更高。

 健康生活 

防癌治癌,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避免二手烟,3.8%的男性癌症死亡和4.8%的女性癌症死亡由吸烟引起,通过戒烟和控烟,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能得到有效控制。

图片

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坚持体育锻炼,三餐规律饮食,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健康生活才能拥有强健体魄。

图片

我们不必谈癌色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我们除了在运动、饮食上需要改变,戒烟限酒、提高早筛的意识也同样重要。保持心情舒畅, 远离病痛,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